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網路地震民眾黨黃國昌地震速報電信大地震七寶媽兵士官博流量
  • 搜尋:

    平面類 結果共51筆

  • 穩綠電在哪裡?

    台灣超過98%能源依賴進口,再加上孤島電網,供電穩定又要減碳挑戰極大。本專題獨家提出「穩綠電」概念。要「穩」有兩大基礎,第一是穩定供應。儘管風電與光電為再生能源主流,但光電與風電不穩定,因此,儘管再生能源佔全台20.9%裝置容量,發出的電卻只佔6%。第二個基礎,是多元來源。日本2030能源轉型計劃,再生能源佔38%,穩定綠電比例近台灣3倍。封面故事出刊當週,經濟部就在部內召集了近60人的會議,探討地熱的政策與技術,顯見穩綠電已成為新趨勢。經濟部能源局最新公告的2022年再生能源躉購電價,也新增了「農業廢棄物」以及「海洋能」兩種穩綠電。本封面故事反映出全球前瞻趨勢與台灣政策的方向。
    2022/10/02 16:26
  • 一片80元雞排背後 糧價新風暴

    糧食危機問題長期在國際間熱議不斷,近年加劇的極端氣候,造成簡稱「黃小玉」的黃豆、小麥、玉米產量減少,連帶影響全球供需。今年突來的烏俄戰火重創兩大世界糧倉,導致國際農糧的供需情勢更是猛然惡化,也讓二國戰爭已演變為全球搶糧大戰。 此篇報導從台灣一片雞排漲價解剖國際糧價風暴的生成主因及受災程度,領先政府相關部會預警食品上游業者原物料成本趨勢動態,並以農畜龍頭大成集團、鮮乳坊、冠軍麵包等企業在糧食危機下的對策,指引終端食品業者擺脫仰賴進口的包袱。 另透過數據圖表,完整展現世界糧作價格與產能,強化讀者閱讀感受,進而思考極端氣候與世界戰爭如何牽動台灣民生物價的脈絡。
    2022/10/02 16:23
  • 消失的西海岸

    台灣西部天然海岸消失中!864公里天然海岸,有587公里因人為開發消失,僅剩3成也面臨破壞。本報導回到第一個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點,大規模破壞成台灣海岸之癌,商周特別空拍此景,提醒大型工程如何毀了一整個海岸。自然海岸消失是人謀不臧,台灣正進行5個大填海工程,追蹤採訪當年參與決策的海洋學者、政府前官員,證實政府與學界曾協調以最小環境犧牲代價,追求最高經濟效益,但中油、台電仍堅持各自利益,趁廢核運動爭搶天然氣利益,來彌補自身鉅額虧損,搶賺1年4千多億龐大商機。最後天然氣接收站利用率會過剩,從目前100%變72%。從國際與減碳潮流切入,證明天然氣只是過客非永久方案,不能讓台灣淪為水泥塊堆疊的人工海岸。
    2022/10/02 16:19
  • 香港院舍悲劇:守不住的生命,爆疫兩年錯失哪些救命時間點?

    2022年2月,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大批院舍院友帶着Omicron病毒死去。當時幾近全港院舍爆疫,截止出稿前,該波疫情的染疫死亡數字為5683人,院舍死亡人數推算約為3409人。 院舍裡體弱的老人和殘疾人士染疫、死亡,能不能提早預防?院舍專題在疫下深入安老院舍、殘疾院舍,訪問了負責人、醫生、護士和社工,由他們講述在醫院資源不足下,原地檢疫的困難;向遺屬了解,他們對親人在院舍死去的疑問和感受;並請曾經要求政府改善院舍環境的前立法會議員和老人科醫生,帶讀者回溯疫情以來錯過的救命時間點。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後,城市生活回復正常,但專題盼繼續追問責任和答案,亦希望為在疫情下死亡的體弱者、無聲者留下紀錄。
    2022/10/02 16:14
  • 扭轉被焚燒的命運:新興二手衣產業如何讓舊衣絕處逢生?

    在快時尚服飾仍為主流、每季消費者易以低價買進再丟棄的循環下,臺灣二手衣回收量年年高升,卻也碰上難以再銷的瓶頸。為了解決二手衣過剩的問題,尋找舊衣進焚化爐外的另一種可能,有新興的團隊嘗試將二手衣精細整理,建立轉售平台;一群服裝設計師努力將舊衣裁剪後再製,走上時尚伸展台。他們透過何種方式讓消費者買單?又面臨哪些憂慮?
    2022/10/02 16:10
  • 雲林「 陷 」危機,誰知農民苦?: 雲林地層下陷的分配、節流及開源三角習題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環境生態的持續惡化,臺灣地層下陷的議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其中雲林縣地層下陷的問題更可說是重中之重,至於在原因的歸責上,有些媒體提出氣候嚴峻、全球暖化及工業農業用水分配不均等,但多數的媒體報導往往單一導向農民「超抽地下水」,然而事實是否真是如此?雲林縣長期受地層下陷所苦,下陷狀況為全臺最顯著區域,同時地層下陷區亦有逐年往內陸鄉鎮移動的趨勢,如虎尾、土庫、元長及北港等鄉鎮,縣府也為此提出多項防治方案,但長期下來似乎成效有限。 本團隊數位成員是雲林子弟,家中也有人務農,從小常聽長輩談論地層下陷這一老問題,語氣中盡是無奈與辛酸……
    2022/10/02 16:06
  • 植物醫師_田野的白衣天使

    植物醫師為農業界重要的新興職業,他們以專業知識提供農民及時的根治之法,使農民事半功倍地解決作物問題,並降低消費者對食安的疑慮,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態。但因職業定位不明與制度不完善,使人才不足。對此,植物醫師蔡譯文說,臺灣需先完善制度,改變民眾的認同感,才可確立植物醫師的就業空間及服務價值。學者們不斷強調「植物醫師制度」的重要性與獨特性,國內需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植醫制度,並搭配完善的因應措施。 植醫的角色即是教導農民正確用藥,才能減少殃及環境,並達成農業三保「植物、健康、環保」的願景。
    2022/10/02 16:02
  • 晃擺不穩的龍頭:電動機車維修產業如何保持平衡前行?

    此專題符合SDGs目標中的7永續能源、11永續城鄉、13氣候變遷對策。現今環保意識抬頭,世界各國政府紛紛推動運具電動化目標,而我國也不例外,尤其「機車」首當其衝,然而隨著國內政策的不穩定—從「禁售燃油車」轉為「油電平權」,電動機車的銷售及產業情況隨之起伏不定,傳統車行從業人員或感到無所適從,或根本看不見電動車的發展潛力,而電動車產業卻持續缺少維修及研發人才。此專題從電動機車產業現況到技職教育體系、證照考核標準通盤檢討,找出普及電動車的方式。
    2022/10/02 15:57
  •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首屆108課綱制度下,人人稱作「白老鼠」的高三學生將迎來自教改後的第一次個人申請。一改以往備審資料的繳交,今年度學生將呈現製作時程長達三年的學習歷程檔案。究竟在新變化中,高三學生三年來的實際感受為何?大學端又是如何看待學習歷程檔案?本篇新聞將反映面臨學習歷程檔案的繳交期限,學生的真實心聲及大學、教師端想法。
    2022/10/02 15:38
  •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52組優秀作品出列 海內外47家華文媒體同台角逐

    一年一度《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今(3日)公布得獎名單,共頒出189萬元獎金。因應全球媒體環境變化,今年特別新增《音頻類獎》及《社會價值獎》兩個獎項,參與者更加踴躍,共收到790件參賽作品,得獎率5.3%。評審團表示,今年報導主題相當多元,使評審間有相當多層面討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增的《社會價值獎》為鼓勵媒體不只重視環境永續、也要將眼光放在社會永續面向而設。其中非主流的分眾媒體,像是「網路溫度計」首度投稿,就以豐富的動態圖文深入探討網路社群兩面刃的複雜情況,喚起大眾對社群力量的重視,獲頒專業組融媒體類「社會價值獎」。此外,今年有多位得獎者”跨組”獲獎:政治大學阮珮慈同時獲得學生組平面類優等及學生組音頻類優等;台灣大學房荷庭及黃立安,拿下學生組平面類首獎及學生組音頻類優等;中華電視公司的李宜庭及羅哲超,一舉拿下專業組影片(短)及影片(長)的優等。
    2021/10/03 20:15
  • 戰勝負人口時代

    2021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等,由商業周刊「戰勝負人口時代」劉佩修、馬自明、楊倩蓉、郭涵羚、陳庭瑋得獎,以台灣現場為舞台,搭配國內外數據,找出台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提出解方。
    2021/10/03 19:52
  • 逆轉氣候變遷的U20系列報導

    CSR@天下,在2020年發起「U20(Unique 20)」倡議活動,讓更多人看見這群20歲上下、勇敢踏出舒適圈為環境永續付出心力的年輕人,同時也以「逆轉氣候變遷的U20系列報導」採訪深耕環境領域的台灣青年行動,讓他們的理念、活力以及創意鼓勵更多人加入逆轉氣候危機的行列。該系列報導得到評審青睞,記者團,鄭宇茹,阮怡婷,林尹筑獲頒2021年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等。
    2021/10/03 19:43
  • 萊豬叩關調查報導

    政府在去年突然宣布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引起各界許多討論;聯合報採訪團隊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調查採訪,從標示、稽核、產業面以及未來影響,深入各地分別從消費端和產業端進行調查與探討,受到評審肯定,獲得2021年「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首獎。
    2021/10/03 19:36
  • 108課綱追蹤報導

    2021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平面社會價值獎,由聯合報記者林秀姿、游昊耘、潘乃欣製作的「108課綱追蹤調查」得獎。108課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是台灣20年來最大一波教育改革,林秀姿、游昊耘、潘乃欣製作的「108課綱追蹤調查」是為期3年的策展,將持續到2022年,陪伴第一屆新課綱學生成長。此專題於台灣各媒體中首度針對民眾及學校進行民調;分析台灣教育數據與教改歷程,促使教育部正視問題並提出改善措施,獲得2021年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的社會價值獎。
    2021/10/03 19:15
  • 搶救綠電跳票危機

    2021《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等作品《搶救綠電跳票危機》,由今周刊團隊,方德琳、萬年生、徐右螢製作。從該如何搶救「綠電跳票危機」的務實角度,深入直擊台南市郊、彰化蛋鄉和嘉義魚塭等三大新聞現場,盤點出台灣綠電政策現階段至少有四大困境待解。當太陽光電進度正拉緊報,如何積極尋求共識、成功搶救光電困局,無疑是台灣當前不能逃避的關鍵議題,期望能透過報導,讓各界正視到台灣當前發展太陽光電的困境。
    2021/10/03 19:05
  • 遁地「忍者龜」的幽暗危機:下水道工安事故增多,誰來重視?

    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首獎作品「遁地「忍者龜」的幽暗危機:下水道工安事故增多,誰來重視?」由國立台灣大學黃立安、房荷庭採訪報導。文中指出,長期以來,社會多關注建築工程業的工安意外,而這群長期遁地於下水道陰暗環境的「忍者龜」,其工安環境與勞動條件,卻鮮為人知。
    2021/10/03 19:05
  • 大旱來襲、掌水工高齡化 科技節水可行嗎?

    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優等獎由國立政治大學的吳冠伶、林昕璿、陳嘉怡以及徐嘉璟獲得!報導指出,3月下旬,台灣水情吃緊,創下20年來最大停灌面積。事實上,農民已非首次面臨缺水挑戰,嘉南一帶經常可見年邁的「掌水工」穿梭農田,協調有限的灌溉用水,肩負農業節水的重任。但隨著掌水工高齡化,他們漸難完成繁重的工作。為此,政府進行「精進灌溉節水管理技術計畫」,期望減輕掌水工負擔、增進節水效率。然而計畫對土地規劃具有嚴格要求,且設備成本高昂,計畫雖對節省農業用水具有正面效果,但要達到全面推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21/10/03 18:00
  • 憶存南山——跨不過的都市化高牆

    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優等獎由世新大學的王君盈、陳韋彤、呂佳蓉、曾以馨獲得。該作品探討全台不少百年公墓陸續面臨拆遷命運。近年台南市政府為活化土地與促進都市發展,著手重劃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南山公墓 ,然而,該墓地具備文化、歷史及生態價值,因此開發計畫遭民間文資團體強烈反對。如何在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中取得共識,是目前重整南山公墓時需面對的課題。
    2021/10/03 18:00
  • 澎湖章魚,以特有種之名

    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優等獎由國立政治大學阮珮慈獲得。該作品《澎湖章魚,以特有種之名》是她修習新聞系課程的期末作品,因緣際會在澎湖科技大學林寶安教授的幫助下,認識許多受訪者,採集到豐富珍貴的資訊和見解。
    2021/10/03 18:00
  • 「光害毀生態」 系列報導

    2020第四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人氣獎,由聯合報新聞部深度內容中心專題組「『光害毀生態』系列報導」,洪敬浤、陳雅玲、蔡容喬、魏莨伊、張曼蘋、鄭朝陽得獎。作品深入探討景觀燈光,對生態造成的嚴重影響,指出被忽略的關鍵問題,呼籲各界重視。
    2020/09/27 20:32
  • 橋斷了,然後呢?  一一剖析橋檢制度困境

    2020《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首獎作品《橋斷了,然後呢? —— 剖析橋檢制度困境》,由政治大學張庭瑀、許容瑄、李昕芸、林莉庭、薛人豪採訪報導。本作品描述2019年南方澳斷橋事件,期望透過這個報導讓大眾了解台灣的橋檢制度的困境。
    2020/09/27 20:26
  • 疫情推動的教與學實驗

    2020《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優等作品《疫情推動的教與學實驗》,由臺灣大學陳浩瑋、丁瓘茵、張佳頎、陳禹蓁採訪報導。作品描述新冠肺炎的肆虐,誘發出一場未知的教育實驗。許多大學在這學期取消實體授課,以臺大為例,九千多門課中有超過一千兩百門改成「遠距教學」,一時之間,「遠距教學」成為世人關注的火紅關鍵字。在面對嶄新的教與學模式,校方與師生該如何應對?
    2020/09/27 20:23
  •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專題系列報導

     2020第四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等,由CSR@天下網站「為淡水河做一件事專題系列報導」,黃昭勇、鄭宇茹、高偉倫、阮怡婷得獎。作品描述全長158公里、涵蓋面積2,726平方公里的淡水河流域,只有38個水質監測站,但還是有5個測站測出嚴重污染。從上游的坪林到中下游的新莊,不過30公里的距離,河裡面的水卻從清水變黑水,身為水系公民,我們可以做什麼?
    2020/09/27 20:19
  • 出獅了!Lion Dance Craft

    2020《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優等作品《出獅了!Lion Dance Craft》,由臺灣藝術大學劉霖林採訪報導。作品描述「弄獅」是中國文化中傳承千年的傳統技藝,跟隨著先民的腳步,舞獅在台灣從保衛家園的角色,逐漸轉變為農閒時的餘興活動。
    2020/09/27 20:18
  • 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

     2020《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等作品《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由商業周刊侯良儒、吳中傑、田習如、李大任、陳宗怡、查慧瑛、李佳靜採訪報導。2019年美中貿易戰延燒,政府政策優惠吸引逾150家台商回流,但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生態負擔隨之增加,商周秉持對經濟發展的反省、對環境的關懷,檢視政府的招商政策、廢棄物管理政策,及台灣企業在海峽兩岸的環保紀錄。
    2020/09/27 20:10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