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槍擊403地震余天女婿內內營養師高敏敏好市多糖尿病消費者罹癌生活習慣熊貓超市
  • 搜尋:

    永續報導 結果共314筆

  • 農藥對決四小時系列報導

    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優等獎的「農藥對決四小時系列報導」是由台灣大學Belinda Churchill (高祺)、杜亞訊、賴峻祥三位同學共同完成的報導。作品描述亦正亦邪的農藥,當在農業生產中是對抗害蟲的妙「藥」,然而,生活食用中如果殘留過度則為「毒」。本報導從了解台北把關在蔬果批發市場的農業檢測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入手,循著食安話題擴大採訪範圍到有機食品。因為當人們超越了吃飽穿暖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後,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要求漸漸就成為大眾、農友和業界去追求的共識。有機食品正是現代化農業生產中把化學合成生產的農藥和殺蟲劑一再降低到零水准的產物。如何面對這一全新的課題,所產生的新爭議等都是現代農業所必須應對的挑戰,這和大眾的健康息息相關。
    2018/10/30 14:00
  • 蘋果前進洛興雅

    蘋果日報獲得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優等獎!「蘋果前進洛興雅」的報導出動3組採訪團隊,前進孟加拉、泰國、緬甸,將2017年8月,緬甸軍方因遭民兵組織「洛興雅救世軍」偷襲,展開報復殺害洛興雅平民,導致大批洛興雅人逃至孟加拉的人道危機進行現場採訪。
    2018/10/30 14:00
  • 天下沒有白挖的水泥

    ​​​​​​​鏡週刊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優等獎,作品「天下沒有白挖的水泥」,從一部從 1930 年制訂以來幾乎無太多重大修正的《礦業法》開始討論起。新國會在 2016 年 2 月 19 日開議時,礦業法即被列為重要議題,立法委員都有共識要修法,但台灣最大的水泥礦業者卻在修法完成前,於 3 月 14 日通過未來 20 年的挖礦許可,引發重大爭議。鏡週刊記者簡信昌、李又如、官詣軒、江鎧至嘗試跳脫單純從爭議本身來談法案,而是從台灣對於礦業的實際需求、以及水泥的使用狀況切入,轉譯艱澀的數據資料,從礦業的現況、內外銷率的演變、業者自陳、到遊戲規則的制定與修改,一步一步帶領讀者從《礦業法》修法的困境,理解一個特許產業如何屹立不搖,並在理解全貌以後,更進一步思考水泥的代價,試著為台灣選擇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2018/10/30 14:00
  • 給我生存空間!大潭藻礁的嗚咽

    ​​​​​​​由玄奘大學陳佩美、周均庭完成的作品「給我生存空間!大潭藻礁的嗚咽」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影片類長片首獎與最佳人氣獎!!!這部獲得高達12,440張票的最佳人氣作品提出「要電,就要破壞生態?」的疑問,大潭藻礁有著豐富生態,中油卻為了因應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要在這裡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引發生態保育與工業開發之間的爭議。人們對於電力的依賴不可置否,但生態的重要性也絕對不容忽視。生長在這裡七千多年的大潭藻礁,孕育著不少生物,就連珍稀的柴山多杯孔珊瑚,近期也悄悄地在這裡大放異彩。即使我們在能源轉型過渡期間,會面臨所需的電力備載容量之挑戰,然而守護生態仍是首要。
    2018/10/30 14:00
  • 逾百人陷危? 柴山每年朝海滑6-9cm

    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短片首獎與最佳人氣獎均是由TVBS製作之「逾百人陷危? 柴山每年朝海滑6-9cm」獲得,這篇由記者華舜嘉、李偉華報導出高雄柴山因為造山運動,珊瑚礁經過風化形成崩積層,一旦出現暴雨,極有可能讓山地位移,目前上頭就住了176戶人家共205人,他們恐怕都暴露在危險之中。根據資料顯示,從民國93年監測以來,最多曾經位移20幾公分,不過,在高雄市水利局,啟動擋土牆與截排水系統後,現在每年位移量降到6-9公分,預估還將啟動中長期的深水井建置。不過,近幾年來極端氣候頻繁發生,柴山地區相當不穩定,住在上面的200多人,真的安全嗎? 政府的政策會不會緩不濟急呢? 報導中都對此提出警示。
    2018/10/30 13:52
  • 藍色眼淚.海廢大戰

    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長片優等獎的是三立電視台「藍色眼淚.海廢大戰」報導。台灣每人每天用掉2.7個消費性質塑膠袋,如果台灣這個依存海洋、享受海洋的美麗島嶼,不能維護海的潔淨,你我當如何面對下一代?這則報導希望提醒觀眾,並鞭策政策,能以環境為念。三立汪倩如、張稚昀、丁心雅、李宛儒、姚仁祥、劉伯奇、蔣宏儒、王詩雅八位記者分頭拍攝,報導非洲國家肯亞、盧安達已經禁用購物塑膠袋的消息,又赴菲律賓拍攝河川和掩埋場「鄰河」所帶來的傷害。然而同時也有宣揚一些正面的行動;荷蘭的青年發明海洋吸塵器,勇於實踐夢想,並於今年九月開始清理太平洋上的海廢。也訪問印度的可溶水植物袋,或許有可能改變一部份人類生活的新發明,另外則至瑞典看見最具示範意義的回收方式,而香港雖受大陸禁收垃圾所苦,並也開始致力於提升港島回收產業。
    2018/10/30 13:33
  • 地球的孤兒~獵殺棕熊

    東森電視台「地球的孤兒~獵殺棕熊」報導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長片優等獎。記者白心儀、林奕勳、李孟唐遠赴俄羅斯報導每年冬季,森林就會出現血腥的棕熊屠殺。獵人可以合法地,把棕熊從冬眠洞穴挖出來獵殺,失去母親的棕熊寶寶,往往餓死凍死,或被送到馬戲團。過去的五百年來,棕熊已從全球十七個國家滅絕,但是,因為全球的數量尚未符合國際瀕危物種的標準,依舊被視為可以大量捕殺的狩獵動物,甚至在俄羅斯路邊,就能買到熊的標本。三十年前,曾是獵熊人的生物學家Valentin Pazhetnov,成立棕熊孤兒院,搶救槍口下的幼熊。如今,這個生物學家庭,一家三代全投注在照護棕熊孤兒的工作,並且成功野放超過兩百頭棕熊。如此對生態保育的執著與行動力,以及懷抱「人類與萬物永續共存」的遠大理想,值得全世界借鏡。
    2018/10/30 13:09
  • 冰之島融化中-前進格陵蘭

    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首獎的「冰之島融化中-前進格陵蘭」,由TVBS採訪團隊前往融冰危機最前線-格陵蘭,從海上、陸地和空中,全方位報導氣候變遷對格陵蘭環境的影響,加上從全球安全、環境、政治和經濟等各個層面,來解析政府和民眾的因應措施。TVBS也和宏達電hTC 虛擬內容中心合作,首度製作虛擬實境(VR)版的格陵蘭氣候變遷現況,透過身歷其境的臨場體驗,實際感受海水進逼陸地的震撼;在台灣,更走訪西南部沿海低窪地區,訪問深受淹水之苦的民眾,也訪問氣候變遷學者,了解海平面上升的衝擊。「冰之島融化中---前進格陵蘭」特別報導,整合電視、平面、網路和虛擬實境呈現形式,發揮新聞現場、視覺影像等跨領域跨媒介多重數位敘事,呈現氣候變遷對全球和台灣的衝擊。
    2018/10/30 13:00
  • 帳篷下的秘密

    TVBS「帳篷下的秘密」獲選為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長片優等獎!報導調查抽檢桃竹苗露營區,委請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查山崩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查土石流潛勢區,進行一家家套圖檢驗,但其實公布敏感區給民眾「露得安全」,原本應是政府之責。本報導指出一、當紅露營區位在山崩地滑敏感區、土石流潛勢區,卻未依法經鑑定再開發 二、獨家批露政院公文顯示觀光局其實為「主政單位」三、報導清查水源保護區露營業者污水。2017年11月4日播出後,11月15日行政院即指示交通部觀光局速擬定「露營區設置管理要點」協調地方政府加強稽查,2018年1月至3月間,政府便兩波清查公布全台455家違法露營場與230家位山崩敏感區。
    2018/10/30 13:00
  • 鯨魚的控塑〜海洋生機 “塑‧不塑” 一起向前走!

    正聲廣播延續去年人氣,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最佳人氣獎。共獲得10,291票的「鯨魚的控塑〜海洋生機 “塑‧不塑” 一起向前走!」作者宋流芳、林宗慶、莫耀忠、吳庭煦、鄒瑩瑩、黃建鈞、簡郁倩、鄭曉薇透過報導內容,喚起大眾關心生態環境,不再只是無奈的遵守規定、配合政策,若能夠轉變為從內心深處出發的真實力量,進而讓研發人員有ㄧ些時間和空間,讓回收變成一件幸福的事,讓再生產業欣欣向榮,讓循環經濟生生不息。
    2018/10/30 13:00
  • 消失的海岸

    TVBS「消失的海岸」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短片優等獎!本報導因為全球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加上人工海岸設施太多,上游攔住沙源,導致下游產生侵蝕現象,讓四面環海的台灣,出現海岸逐漸倒退的危機。記者戴元利、洪榮斌實際來到七股潟湖,並且透過空拍鏡頭,親眼見證海岸消失的景象,然而到底該盡力留住漂沙?還是順應自然,以整體國土規劃的角度趨吉避凶?新聞裡也呈現多方觀點,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考面向。
    2018/10/30 13:00
  • 憫農

    ​​​​​​​由獨立影像工作者徐仲彥拍攝之「憫農」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短片優等獎!「憫農」描述台中霧峰稻農翁良材深受當地農民愛戴,只因為他悲憫農民的情懷與對農友們的的照顧。除了自己種的米自己賣,從產地到餐桌,更是他堅持的務農理念。影片最後探討翁良材研發育苗實行農業一條龍的心路歷程,堅持自然工法的種植,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台灣加入WTO前後與目前所面臨到環境變遷的困境與都市化後,農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農民轉型的問題以及早年對抗不肖糧商的情況。
    2018/10/30 13:00
  • 河川變色水危機

    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長片首獎的「河川變色水危機」是由TVBS王結玲、秦綾謙、潘郁文共同報導因為畜牧屎尿汙染,造成屏東東港溪憂鬱難清澈與桃園海岸全球最大藻礁群,十年來逐一失守不敵開發的河川變色危機。報導中指出:一、檢視全台受各類汙染嚴重的河川,直擊現況加數據檢驗,看目前台灣水資源面臨的警訊。二、點出政府法規政策有哪些窒礙難行。三、找到環保與經濟雙贏的解方,獨家拍攝台灣目前極少數百分百廢水全回收零排放的科技大廠,看他們如何從污染製造者到成為環境維護者。四、被汙染的河川能復原嗎?從過去看現在,以台南二仁溪為例,如何重生,河流守護者又有哪些心聲,用正能量的方式讓民眾反思,進而願意一起守護土地河川。
    2018/10/30 13:00
  • 全民大發電奇蹟

    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等獎今週刊的「全民大發電奇蹟」,記者王炘珏、唐筱恬、吳靜芳、陳弘岱、許芷翎實地走訪日本千葉、神奈川與福島等地,發現日本的能源轉型的力量來自草根,包括製酒師傅、鄉下農夫、魚板店老闆等,他們自力以太陽能板或小水力進行發電,自行主導能源「微革命」;同時,日本地方政府也紛紛成立電力公司,就地利用自然資源發電,不但電力自給自足,還能賣電補貼財政、回饋市民。回顧從政府高喊「2025非核家園」開始,國內的綠能配套和法令卻未同時成熟規劃,綠能發展也局限於能源廠商,鄰國日本卻在經歷核災六年後,已從核災區變身綠能大國。透過本專題報導,提供讀者不一樣的視角,帶動國內形成「全民一起來」的氛圍,讓台灣轉型能源不再遙不可及。
    2018/10/30 12:48
  • 極端氣候灌溉學

    豐年社由林書帆、林慧貞、何嘉浩、謝佩穎、邱柏綱、康椒媛報導的「極端氣候灌溉學」報導獲選為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等獎。「極端氣候灌溉學」描述一滴水的價值該如何衡量?《財星》雜誌在2000年5月的全球水利產業特刊中就已預言:「水資源在21世紀的地位相當於石油,將決定一個國家的財富。」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年降雨量達世界平均2.5倍,卻名列全球缺水國第19名的臺灣,可說是「水資源的過路財神」,如何把水留住成了當務之急。若依各產業類別國內生產毛額(GDP)估算,每噸農業用水的產值遠低於工業,但水田除了生產糧食,也具有補注地下水、提供生物棲地等功能,更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報導提出精準灌溉,從硬體的設置到作物整合,以及利用建設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等方式,完整提出如何善用珍貴的水資源的全面性報導。
    2018/10/30 12:44
  • PM2.5來襲 搶救鮮空氣

    TVBS「PM2.5來襲 搶救鮮空氣」報導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長片最佳人氣獎!報導空污問題最讓中南部民眾感到憂心,因為每天只要一打開手機APP,或上網查詢今日空氣品質,南部「高雄」地區都經常出現橘色提醒或紅色警示。TVBS與國衛院合作,探討全台灣空污狀況,採訪記者王結玲、蔣志偉、謝賢熺為了深入了解高雄 PM2.5的濃度,記者實際配戴空氣採集器,實際測試兩天,最後交由國衛院判讀數據。結果記者在高雄吸進的PM2.5,每立方公尺達到45微克,超過台灣日平均標準值多了10微克。以健康效益來說,國衛院指出65歲以上老人呼吸道疾病就診,增加了1%到2%。此次空汙專題新聞,講究真實與實驗精神,均獲得政府單位、環境學者與環團的正面評價!
    2018/10/30 12:00
  • 「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

    2018年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首獎,是由聯合報「「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獲得。報導指出,政府歷年來從治山防洪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先後斥資四千多億元整治河溪,但台灣的河溪環境卻越整越糟,水泥化的河道、奄奄一息的生態,讓各地水路陷入垂死掙扎。城市中的河川在前瞻建設大旗下,各地正掀起水岸復興運動,但城市水岸的整治先鋒「水泥化的開放空間多、河川的生命力少」,讓環境生態界憂心前瞻水環境將引發複製潮,扼殺城鄉還有生命野性的溪流。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洪敬浤、郭政芬、余采瀅、賴香珊、陳雅玲、黃仲裕投入半年的時間,直擊河川整治現場,也帶讀者看見都市河川以「醫美」手法整治帶來的衝擊。此系列報導希望促成正向改變,把河川生命力找回來。刊出後,也已陸續獲得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水保局及台中市、新竹縣等政府機關的正面回應。
    2018/10/30 11:48
  • 深澳的明天在哪裡?

    聯合報「深澳的明天在哪裡?」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最佳人氣獎!獲得14,234高票的「深澳的明天在哪裡?」報導,關注從今年3月14日,環署環評大會通過深澳電廠環差案後,就被翻轉了的這處於東北角小漁村的命運。4月6日,記者蔡惠萍、侯俐安、游明煌、吳淑君、施鴻基、張曼蘋、祁容玉、雷光涵、董俞佳、彭宣雅率先推出「深澳的明天」系列報導,試圖為當地找到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解方;更提醒政府須重視偏鄉長期資源不均與城鄉差距。推出後又獨家披露電廠附隨設施–卸煤碼頭,就位在瑞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竟在未解編下通過環評,引發環署與新北市府論戰,讓此案躍為全國性環保議題。此一系列報導,不僅鼓舞當地原本沉默的反對聲音,挺身捍衛鄉土,也促使立院做成多項決議,更成為日後新北市長選戰的交鋒話題。
    2018/10/30 11:22
  • 生態專家支持 華文永續報導獎邁向國際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舉辦第二屆,更加走向國際化,不但有陸生積極參與、有人遠從澳洲來領獎,現場更三位重量級保育大師專程錄製影片,勉勵關心生態傳播的新聞人。
    2018/10/28 17:25
  •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TVBS獲7大獎項

    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27日舉行辦頒獎典禮,今年決選27件得奬作品,總奬金132萬元,TVBS獲得7大獎項。TVBS「河川變色水危機,獲得長版影片類首奬,而TVBS攜手hTC,以「冰之島融化中-前進格陵蘭」拿下融媒體首奬,透過虛擬實境,關注氣候變遷對人類及環境的衝擊。
    2018/10/28 00:20
  •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27組獲獎 總奬金132萬元

    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今(27)日舉行頒奬典禮、公布得奬名單,決選出27件得奬作品,共頒出總奬金132萬元。專業組平面類首奬由聯合報「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獲得,長版影片類首奬為TVBS「河川變色水危機」,雙雙關注水資源及河川汙染問題,全球暖化及能源開發也是備受高度關注的議題,TVBS攜手hTC,以「冰之島融化中-前進格陵蘭」拿下融媒體首奬,透過虛擬實境 (VR),讓人親身感受到氣候變遷對人類及環境的衝擊。
    2018/10/27 19:59
  • 學生燃燒新聞魂 指導老師感動落淚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今年第二年舉辦,連兩年有657人報名參賽,有愈來愈多的學生關注生態文明、永續發展議題,首奬方面,平面類由政治大學「老屋留下了,然後呢?居住權與文史保存的拔河」獲得,影片類短版由世新大學「萬物『虻』生 黑水虻的永續農業」獲得,影片類長版則是玄奘大學「給我生存空間!大潭藻礁的嗚咽」獲得,至於融媒體類的首奬從缺。
    2018/10/27 19:38
  • TVBS格陵蘭專題結合hTC VR 拿下華文永續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10月初發出警告:全球最快在2030年時,就會突破升溫1.5度的臨界點,異常天氣將更加劇烈。關心氣候變遷議題,TVBS國際新聞團隊前往格陵蘭採訪,並結合hTC宏達電虛擬內容中心團隊,所製作的《冰之島融化中-前進格陵蘭》,獲得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首獎,和獎金二十萬。評審表示,本報導企圖強、視野大,更嘗試應用多元的媒材呈現內容,拍攝製作規模及難度高,完整性佳,內容契合生態聞名主題,是今年參賽作品中的亮點。
    2018/10/27 19:10
  • 有你,不一樣

    南華大學林宛樺、謝孟涵、曾鈺閔作品「有你,不一樣」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影片類長片優等獎!隨著臺灣社會進入高齡化,老年人口的照護就成了我們必須去面對的課題,而當長輩們越來越需要別人的幫助,獨居長輩或是自己的孩子無法隨時在身邊,那麼照服員就會是這些長輩最好的幫手,但是當我們都在哀怨找不到工作時,其實照服員的職缺問題一直都存在,到底照服員的工作面臨了什麼樣的困境?在這些工作者的背後又蘊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2018/10/27 18:29
  • 治療人類對地球傷害 珍古德開藥方:媒體正反訊息都應報

    今年是全球遭受極端氣候嚴重威脅的一年,睽違二年再度來台的國際保育人士珍古德向《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得主說:「氣候變遷是極大問題,當你想到這整個大問題,你會感到很無助,我們能做些什麼?」她建議人們可以從日常生活反思起,例如刷牙時是否能關掉水龍頭,「若有數千萬人或數十億人,都能做出合乎道德的選擇,那我們就可以治癒人類加諸於地球的傷害。」
    2018/10/27 18:29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