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 搜尋:

    微生物 結果共252筆

  • 上古微生物「專吃病毒」! 科學家嗨翻證實:史上頭一遭

    果然還是得靠「祖先」出手!內布拉斯加(Nebraska)大學研究人員約翰(John DeLong)公開自己的實驗成果,證實發現了一種會主動食用病毒的微生物;由於當今不同種類的變意病毒接連橫空出世,這樣的發現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大進展。
    2022/12/31 17:06
  • 18年磨一劍!全球首支「微生物殺蟎劑」誕生 效果比農藥好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今天發表費時18年研究出國內、也是全球首支的微生物殺蟎劑—發光光桿菌,可對付公認難以防治的害蟎,進程比英、美快,且效果優於農藥,農藥業者擬銷海內外。
    2022/11/01 22:50
  • 福島核廠周邊地下水含菌 恐促使「核燃料碎片」提早劣化

    日本的研究團隊調查顯示,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地下水含有可溶解鐵等金屬及核燃料中的鈾的細菌。此核廠有金屬及鈾等混雜形成核廢燃料碎片,細菌可能導致燃料碎片提早劣化。
    2022/10/23 10:55
  • 諾貝爾自科類獎落空 日本科學人才大斷層

    2022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自然科學類所有項目,已在5號頒布完畢。日本原抱持相當期待能拿回相關獎項,卻全數落空,使得學術界敲響警鐘。日本的學術研究補助體制並不完善,大學獲得的經費嚴重萎縮,教員聘雇不穩定,使得年輕學者無法展開長期計劃,使得日本的科學研究領域陷入衰退危機。
    2022/10/06 19:50
  • 近日死亡率低於0.1% 港大專家挺「0+7」加速生活復常

    香港疫情持續,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連同港大其他三位專家,以題為《新冠疫情勢將盡 香港復常心所往》撰文,指Omicron變種毒性雖然降低,「免疫逃逸能力」較強,但接種3劑疫苗依然有效。團隊認為,疫情病死率亡近期已下降至0.097%,直言新冠病毒已成為風土病(或稱地方流行病),香港應逐漸復常,強調「香港絕對有條件進一步實現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認為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因時制宜,以新思路新舉措應對。
    2022/09/20 08:59
  • 袁國勇驚傳確診!8/31曾出席公開活動 分享抗疫經驗

    消息指大陸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確診新冠病毒。翻查過去報導,袁國勇上次出席公開活動是上月31日物業管理的活動,分享他自禽流感、沙士到新冠疫情的抗疫經驗。當時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也染疫,袁國勇在論壇上,展示與歐家榮在考察時的照片,特別說了「祝他早日康復」。
    2022/09/08 08:23
  • 「西瓜切好很久」吞下肚恐引敗血症!專家示警4類人當心

    炎炎夏日許多人會選擇吃清涼的西瓜來消暑,在超市和傳統市場中常常可見攤商販賣已切片或切好的西瓜,也有民眾會選擇購買整顆西瓜回家自行處理,這時該如何保存切好的西瓜是一個重要課題。毒物專家招明威在臉書貼文分享「關於吃切好很久的西瓜,有沒有可能會引發敗血症?」他說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西瓜屬於糖分很高的水果,是微生物的最愛,因此容易滋生細菌或黴菌,食用的人如免疫功能不全或是老年人,都可能因細菌侵入而引發敗血症。
    2022/09/06 05:30
  • 吃西瓜1習慣超危險!夏天易食物中毒 專家曝保鮮秘訣

    天氣炎熱容易讓微生物繁殖,造成食物中毒!究竟夏天食物該如何保存?水果怎麼吃才不會將細菌吃下肚?護理師譚敦慈在營養師宋明樺主持的網路節目《明欣醫聊室》中,分享食物保存做法。
    2022/08/04 15:41
  • 人體竟是微生物遊樂園!7大「細菌聚集地」失調恐致病

    人體包含數以萬億計的細胞,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支撐著器官,但卻不是人體內唯一的存在。事實上,我們與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共生。人體每各個部位均有分佈正常菌群,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倘若菌群失調,忽然大量增生,就可能引發感染和炎症反應。
    2022/07/21 15:04
  • 吃冰消暑一夏!食藥署曝安心呷冰4原則 避免壞菌吃進肚

    夏日帶你如何安心吃冰!炎熱氣溫下來支清涼的冰棒,是消暑的一大撇步,而在享受的同時也要注意是否有正確保存,以防造成微生物孳生,意外吃下還可能引起嘔吐等症狀。對此食藥署也傳授安心呷冰4重點,讓你避免將壞菌吃進肚。
    2022/07/15 20:39
  • 買雞蛋切記勿犯「1錯誤」!農委會提醒:恐破壞保護層

    雞蛋擁有豐富的營養,加上料理方便,是許多民眾家中必備的食材,農委會近日就在官方臉書上提醒,雞蛋買回家後切勿用水清洗,不然可能會破壞蛋殼保護層,導致微生物生長而發黴,另外,已經長出黴斑的雞蛋則建議不要食用。
    2022/07/05 15:31
  • 研究:森林砍伐和盜獵 恐在巴西引起新流行病

    一項研究指出,巴西以豐富的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聞名,砍伐森林和盜獵可能使能夠引起疾病的病毒和寄生蟲等病原體更活躍,引發人畜共通疾病大流行。
    2022/07/01 12:34
  • 夏天悶熱!尿道炎6徵兆 多吃「這個」預防妹妹感染

    台灣的夏天又濕又悶,對你的私密處來說,就是一大危機啊!在細菌及其他微生物孳生之下,夏季也就了最容易尿道感染的時候,營養師王證瑋便在個人粉專「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上解釋,女性95%尿路感染是細菌導致,少數由真菌引起感染,你可以靠這補充這5種食物,避免尿道炎找上你唷!
    2022/06/30 16:06
  • 有片/感染新冠肺炎恐引發這幾種後遺症 甚至變成「長新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獨特,生物多樣性明顯較少,「好菌」也較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認為,若患者在新冠病毒清除後四星期,仍出現持續症狀,像是疲倦、記憶力差、入睡困難、失去味覺等,有可能是長新冠。
    2022/04/22 22:56
  • 腸道健康攸關大腦狀況 多攝取這食物降低罹病風險!

    人體的腸道擁有自主神經系統,可獨立運作,被稱為第二個大腦、人的細胞總數10兆多,但全身微生物菌超過100兆,有高達95%的微生物菌存在於腸道,由於多數的免疫細胞也生活在腸道,因此腸道菌的健康攸關人的免疫力,國外研究指出,服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的環境,幫助消化、改善營養狀態之外,也可以減少巴金森氏症的發生。
    2022/03/25 23:23
  • 裝水保溫杯沖一沖就好?醫警告罹「恐怖惡疾」:用力刷也不行

    每天上班到公司,大多人首先就是將保溫杯拿去沖洗一下就可以裝水,心想反正都是水,瓶口用清水沖一沖、手抹一抹就好,然而,事情可是沒有這麼簡單!陳崇賢醫師曾在臉書上分享保溫杯即使只是裝水,也不能輕忽清洗的關鍵,除了瓶口,瓶內也要仔細清洗,因為保溫瓶可能會隱藏著由微生物所分泌的「生物膜」,影響我們的健康。
    2022/03/20 15:57
  • 專家估香港約250萬人染疫 籲快打疫苗勿盼「滅病毒」

    香港每日仍新增逾萬宗確診,香港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20日)在商台節目《政好星期天》表示,預計全港染疫人數介乎150萬至400萬,相信實際數字在兩者之間,他估計約250萬人已中招。他認為香港市民繼續堅守社交距離措施,數星期後有望令每日新增個案回落至三位數。他又提醒「別想消滅一個病毒」,直言病毒或會「一路變種,時不時出來」,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
    2022/03/20 13:39
  • 香港疫情擋不住!死亡率超越英美韓 專家曝「三原因」

    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肆虐,截至今日(13日)累計3,993名患者死亡,絕大部分在近一個月離世。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今日在Facebook撰文,剖析本港死亡率高出其他富裕地區原因,形容這是一場「可預見的悲劇」,因本港面對居住環境擠逼、安老院舍令過度集中、疫苗接種率偏低,及醫療系統一直不勝負荷等問題,呼籲政府盡快提出有效政策,改善醫療體系,認為「比起樣板地向醫護人員致敬更重要」,同時要加快長者疫苗接種,及儲備更多抗病毒藥物,以應對挑戰。
    2022/03/14 09:29
  • 香港疫情未歇「醫療資源」恐潰堤 專家急曝新防疫方針

    香港新冠疫情肆虐,昨(9日)確診數字創新高紀錄約1,100例,隔離檢疫所恐爆滿。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10日)在商台...
    2022/02/10 13:18
  • 金針菇「詭譎增生」撐爆保鮮膜!恐怖逃脫嚇翻 神秘真相曝

    金針菇是火鍋必備神品,但也因為不好消化,所以被戲謔冠上「明天見」蔬菜封號。沒想到,金針菇不僅有明天再見面的神奇功能,還會自己詭異繁殖。就有一名網友發現冰箱中的金針菇不斷長大,大量增生到險些穿破保鮮膜,神秘景象讓他嚇傻了。
    2022/02/04 10:57
  • 日本大金閃流放電技術實證可抑制新冠變異株

    日本大金工業與大阪大學 微生物病研究所 感染機構研究部門 病毒感染控制領域的塩田達雄教授及佐佐木正大助教共同合作,證實了大金工業獨創的閃流放電技術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變種病毒Alpha株、Beta株、Gamma株可達99.9%以上,Delta株可達99.8%以上抑制活性的效果。
    2022/01/27 17:44
  • 新冠病毒後遺症有掉髮、頭痛等 日研究曝可能與一因素有關

    伴隨Omicron變異株席捲全球,染疫人數不斷增加,許多人即使病情痊癒後,依然深受新冠病毒的後遺症所苦。大阪大學微生物病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研判這些後遺症可能是新冠病毒促使「細胞老化」所致。 
    2022/01/27 13:28
  • 港大研究:Omicron複製能力低 致病性也較低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研究發現,COVID-19變異株Omicron的病毒複製能力及致病性較其他變異株來得低,有望循序進化軌跡,成為一種溫和只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
    2022/01/22 16:31
  • 倉鼠驗出新冠!港府擬「大規模滅殺」 專家讚:果斷明智

    因有倉鼠樣本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香港寵物店的倉鼠均會被撿走作檢測及人道毀滅,政府亦呼籲12月22日後買了倉鼠的市民,交出家中的小寵物,當局會為牠們檢測病毒,倘陽性會要求飼主檢疫隔離,而不論結果,交出的倉鼠都會人道毀滅。政府抗疫專家顧問暨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讚揚做法「果斷」及「明智」,指可有效避免倉鼠間傳播病毒,導致更新變種病毒出現,由香港傳至全世界。
    2022/01/18 22:02
  • 2022開放邊境? 專家:靠這三招才有機會

    面對新冠病毒,全球邊境怎麼開放、開放到什麼程度,都是各國面臨的難題,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28)日表示,建議政府在明年3月前要求香港市民打完兩劑疫苗,推出「疫苗護照」不然就不能上班上學,這樣一來就能抓住明年7月暑假的邊境「全面開放」,讓明年耶誕或2023年可以恢復正常。那2022年台灣政策怎麼走,才有機會走向開放,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透過疫苗、藥物、口罩三管齊下,就有機會。
    2021/12/28 17:06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