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晶片年產量逾一兆枚,台灣出貨量占比超過一半,預估台灣晶圓代工市占率達64.7%,成為全球半導體核心樞紐!2024年在AI助攻下,半導體龍頭市值暴衝,台積電28兆元、聯發科2.5兆元、日月光投控8000億元⋯台灣從矽島升格AI矽智島。
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超級巨星,至今歷經50年。台灣早期電子工業,以廉價勞動力的加工出口為基礎,吸引美國廠商將電晶體的製造和半導體製造流程中,技術層次較低的下游封裝階段轉移到台灣,當時業者華泰、萬邦、環宇為半導體封裝產業打先鋒,成了台灣最早發展半導體的起源。1970年代,台灣在國際外交上觸礁,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等,出口市場受到衝擊,1974年台灣成立工研院負責積體電路推展,催生聯電為第一家積體電路公司,至此開啟台灣風起雲湧的半導體發展!
展望晶圓產業未來,美國總統川普2025年1月上任,中美貿易戰火恐升溫,地緣政治風險變大,晶片不再只是晶片,半導體產業與國家安全關係緊密牽連,台灣如何穩住這「晶三角」?帶你一起了解!
1974年南陽街上的「豆漿早餐會」開啟台灣半導體黃金50年,最早IC音樂卡到奈米晶片,工研院預估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值破5兆元大關,年成長17.7%,比全球半導體成長13.1%還高。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30多年擘畫,台積電已成為全球半導體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他開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加速世界科技進程,還因此改變世上幾十億人的生活方式。
早期晶圓代工從IC設計、製造、封測、封裝,打造分工產業鏈,進入AI算力時代,半導體決勝先進製程,不再只看幾奈米,而是先進封裝技術,供應鏈因此大躍進。
1984年,政府推動超大型積體電路發展計畫(VLSI計畫),1987年催生出台積電(TSMC),由當時的工研院院長張忠謀領軍,擔任董事長之外,更從工研院移轉了百名以上的工程師。當時台積電以純晶圓代工服務為主,也讓台灣IC產業鏈垂直分工更為明確,同時,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也讓民間投資開始進入半導體產業,從設計、製造、封測、封裝,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國際市場上都能找到發展空間。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製造商,帶動著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經濟命脈。隨著電晶體密度越來越精密,小晶片成為趨勢,市場焦點轉向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相關公司包括日月光投控、中砂、家登、京鼎等。
半導體製造需要大量化學藥劑與特殊氣體,同樣電子級化學品純度要求高,化學廠供應鏈因此受惠,像是中華化、元禎、長興、三福化等。另外像台積電的設備供應商,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就提供刻蝕和清洗設備;東麗(Toray Industries)提供塑料、複合材料。而IC設計廠聯發科,依賴台積電的製造技術,生產公司的設計晶片,這些供應鏈的串成,形成台灣的「護國群山」,沒有它們,台灣的晶圓廠就無法運行。(撰文/謝佩穎)
美台中的「晶三角」關係,因2019新冠肺炎受關注。美國最具影響力智庫之一「胡佛研究所」耗時18個月提出晶三角報告,警告中國半導體野心的新漏洞,美國如何確保供應鏈?台灣如何捍衛半導體和國家安全?
部分圖片授權提供|達志影像路透社・達志影像Shutterstock・工研院・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