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

矽島傳奇當前發展7

大航海時代揭幕!台積電美國廠試產良率超過9成,2025年可量產

◎ 報導/劉俐均
◎ 攝影/余信翰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達志影像路透社
◎ 發布日期/2024.09.14

台積電海外布局加快腳步,其中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先進製程12吋晶圓廠,歷經4年挑戰,首批4奈米晶圓將要量產,是台積電海外生產先進製程首發。根據外媒報導,台積電近一個月採用自家工程片試產,試產良率成果非常好,跟當初南科18A廠試產數據相近。預計2025年上半年就能量產,給足英特爾和三星壓力,更意味全球半導體產業進入大航海時代。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的首座先進晶圓代工廠,廠區規模浩大,還有正在興建中的晶圓廠。

其中,今年(2024)4月開始,採用先進的4奈米製程技術進行試產,目前以每天500片速度,已經連續4周良率都超過9成,和當初南科18A試產時,只有2到3個百分點的差距,試產數據成為新指標。

《DIGITIMES》分析師陳澤嘉:「我們看到自從地緣政治的壓力興起之後,其實大家開始分散布局,那只不過分散布局需要一些時間,陸續看到日本、美國、德國建廠,我們看到多地布局的趨勢是開始成形。」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設廠計畫,投資650億美元(約2兆800億元)、建造3座晶圓廠,第一座先進製程12吋晶圓廠歷經4年,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就能量產,給足英特爾和三星壓力。

《DIGITIMES》分析師陳澤嘉:「在美國自己本身有Intel 3,以及接下來的更先進製程,但是目前看他的發展狀況,還沒有台積電這麼成熟,然後量產能力或者是他量產規模,其實也沒有像台積電這麼的大,所以其實在這個階段來看,當美國廠真的開始運作時,對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來講是一個新的開始。

原本受到終端消費市場疲弱的影響,半導體晶片產量減緩,但從OpenAI帶起熱潮,AI晶片需求提升,台積電先進製程產能利用率快速回溫。

資深記者劉俐均:「AI是這一波半導體晶片的主要推手,台灣是全球半導體晶片重要核心之一,像是輝達在台灣已經設立第一座AI創新研發中心,預估會繼續深耕台灣的AI市場,而現在工研院也再次推動AI和機器人的技術與應用,更加強化台灣的供應鏈。」

半導體50周年 台積電全球布局

▲ 2022年台積電亞利桑納廠舉辦首批設備進機典禮,前美國總統拜登(中)與前後任董事長劉德音(右)、魏哲家(左)一起參觀。(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AI浪潮台灣沒有缺席,獲頒工研院院士的黃仁勳再次強調:台灣的半導體晶片、電腦製造業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台灣是輝達珍視的合作夥伴的家園,輝達所創造的一切皆始於台灣,輝達與台灣有著長久的歷史和深厚友誼,我第一次來台灣是在1995年,拜訪了張忠謀和台積電,這趟旅程改變了輝達的發展軌跡。」

台灣不只台積電,還有華碩、技嘉、廣達、鴻海、緯創,打造完整供應鏈生態系統,但越來越受地緣政治影響,同樣地,供應鏈模式也漸漸要移出海外。

根據《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簡稱晶片法案),提供台積電66億美元資金補助,也提供最多50億美元的貸款。而台積電將設立第三座晶圓廠,投資總額從原本的400億美元,擴大到650億美元,不過反觀英特爾,獲得200億美元補助,卻延緩建廠時程。

中經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目前希望透過政策補助和誘因,讓這些分散在海外不同地點的活動慢慢收攏到美國,當製造業回到美國,自然在本土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供應鏈,就像台灣一樣,當美國想落實想法,當然會多給你一點的經費。」

半導體50周年 台積電全球布局

▲ 台積電亞利桑納廠進機典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到場演說,揭露到美國設廠是他當年夢想。(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台積電美國廠預計明年開始量產,未來月產能有機會達到3萬片,第2廠切入3奈米或是2奈米,規畫月產能2.5萬片,預定2026年合計兩廠每月產能達6萬片;第3廠將採用2奈米或更先進製程,預定在2030年前完成。

對此,中經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在地緣政治風險下,美國希望利益能夠獲得最大保障,所以才會要求,像台積電過去美國設廠,其實也跟韓國說你也要來設廠,所以台灣在生產晶片上有優勢,韓國生產記憶體有優勢,所以他其實不希望因為這些風險去影響到他在半導體上面一個競爭能量。」

台積電從建廠開始人力、文化水土不服,到繳出優異的試產成績,也為美國晶片製造與布局貢獻一大步。

完整影音報導

延伸閱讀(最後一起更新.)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