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8日是太陽花學運10週年,擱置10年,「當年反對的服貿」在全球經濟連動下,是否「重啟」議題再被討論。《TVBS新聞網》訪問不同立場的學者,用各個角度剖析服貿爭端,有學者認為,兩岸情勢已大不同,現在討論服貿要用新的脈絡去理解,若兩岸在經貿能有互動,可降低 、限制雙方在其他方面的對峙。此外,新政府將上任,兩岸關係若無法融冰,更要加深與美國、東協、日本、歐盟這四塊的貿易,並利用強項「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帶入資源挹注到其他產業,突破國際貿易困境。
信任問題影響談判 貿易合作減緩軍事衝突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接受《TVBS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在回顧服貿、探討是否重啟服貿議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現在與過去的兩岸關係有了巨大的變化,十年前,兩岸關係融洽,當時反服貿的主要聲浪是針對馬英九政府對於兩岸和解、大交流的反對,台灣內部對於兩岸會不會劃上統一 ,以及合作之下各種副作用的反彈。
然而,左正東說,現今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兩岸關係非常不好,現在要用新的脈絡去理解,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 貿易談判是否能夠解決台灣目前面臨的貿易問題?中國大陸認為台灣禁止了大陸2400多項產品進口,違反WTO相關規定,所以對台灣進行相關貿易制裁,所以,在這個情境下,服貿的談判攸關怎麼改善與大陸貿易關係,不會被大陸認定是不公平貿易,進而對台灣採取貿易制裁。
更多新聞:太陽花十週年/那些年一起佔領的立法院 學運眾要角現況曝光
此外,服貿議題,也牽扯到兩岸互信問題。左正東說,台灣過去與大陸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但遭遇卡關,未能通過,這使得大陸對台灣執行貿易協議的能力感到懷疑,「這是信任的問題,是蠻核心的問題」,易地而處,若是我方,協議遭他方反悔,未來在談判時,該怎麼說服國內業者,犧牲一部分以配合協議內容?所以,服貿的卡關,真正影響到的是,兩岸能不能繼續進行貿易談判。
同時,左正東指出,由於目前台灣跟大陸貿易關係整體不好,如果兩岸在經貿能有互動,也有助於緩解軍事上的緊張、增加雙方共同利益,降低 、限制雙方在其他方面的對峙,這是現在討論服貿,應該要去思考的問題。
總結來說,處理服貿議題,是要運用解決服貿爭端開啟兩岸談判;再者,運用貿易合作,減緩雙方軍事衝突,以及對鷹派力量的牽制。
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接受《TVBS新聞網》採訪時也點出,像服貿這種區域經貿合作通常一定要滿足政治跟經濟兩個條件,目前兩岸經濟條件當然是有,尤其對岸還是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但在政治方面,兩岸官方關係非常糟糕,「政治上條件現在不足,要簽什麼兩岸服貿或任何經濟貿易協定,其實難度都加大」。
黃奎博分析,反對服貿的理由不外乎就是因為經濟跟政治,若是因經濟而反對其實很好解決,就看經貿條件要怎麼開,而且過去兩岸關係好的時候一定會帶到,經濟上可以談。但若是政治的因素,就幾乎很難解決,特別是民進黨政府持續執政,現在台灣氛圍就是覺得,如果對中國大陸開放,台灣就是吃虧,懷疑ECFA對台灣有所染指,「現在沒看到政治的解方,相對悲觀」。
更多新聞:太陽花十週年/學運世代當年4天沒洗澡靠痱子粉 最怕立院黑箱再起
環境不同 兩岸經濟易位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接受《TVBS新聞網》電訪則稱,從經濟面分析, 目前所謂的時空環境不一樣是指「中國變得更不好、台灣變得更好」,台灣整體的經濟成長率、經濟產值都在提高,雖然服務業表示找不到工人,但事實上很多先進國家也都面臨缺工問題,此外,如今中國青年失業率創新高,整體內需產業又出現通貨緊縮狀況,對照下變成台灣廠商不敢過去,「你去跟一個廠商不想過去的國家簽貿易協定,目的是什麼?把我們自己的門打開,讓外國企業進來,外國門打開,我們企業卻不敢過去,變成我們讓外國得到好處」,本土廠商受傷害、沒得到好處,就變成只有弊沒有利,重啟服貿可能性當然更低。
蔡明芳認為,跟外國簽貿易協定,最重要的是希望國內企業走出去、有更多市場,但現在中國面對通貨緊縮、整體供應鏈移轉、房地產等內需問題,對岸市場變更小,對台灣廠商而言,可以得到的幫助其實是更小,甚至現在有更多的服物業想要從中國撤出,簽服貿對台灣廠商而言,是不可能走進去中國的。加上現在台灣市場服務業復甦擴大,這樣情況下開放中國對低價的服務業進來,有可能排擠掉國內服務業量能,反而與本土服務業業者搶市場,應該就沒人會認為在這時候有必要再去跟中國談服貿協定。
且蔡明芳點出,還要思考服貿會不會變成中國拿來威脅台灣經濟的工具,他指ECFA的早收清單就是例子之一,因為對岸喊要取消幾項,關稅優惠減少多少,「你今天跟人家簽契約,也不會希望老闆拿這個威脅你,希望大家是互利的,國際貿易也一樣,避免成為經濟脅迫工具」。
更多新聞:太陽花十週年/徐巧芯:太陽花世代全數折損 經不起選民與私德檢驗
另一方面,服貿無法簽訂,我國現在僅與新加坡、紐西蘭2國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又被排除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之外,黃奎博坦言,像日本、南韓等國,台灣自由覆蓋率少的很可憐,若ECFA被終止將慘不忍睹。他稱,台灣基本上已經逐漸在被邊緣化,且一些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透過這些經貿的合作,在關稅方面就是比較利多、增加競爭力。
但蔡明芳不這麼認為,他說,從2018年美中貿易衝突到今天為止,台灣在國際上的經貿位置其實是增加,台灣被說成地緣政治風險很大的國家,某種程度就是因為台灣經貿生產實力,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出口產業可以持續暢旺,其他國家都出現衰退的情況下,台灣還可以維持不錯的經濟成長率,主要來自出口所創下的經濟成長率,但那時也沒有RCEP、CPTPP,貿易協定不可否認對國家貿易出口有些加分,但不是只有想到出口,人家對台灣開放,台灣其實也要對外國開放,並不是說沒有這些協定,國際經貿就會遭阻,台灣出國強項最主要還是零關稅的電子產品,台灣國際經貿地位已經比過去好很多,原因並不是在於是否有貿易協定,關鍵是在產業的實力跟競爭力變強。
時空背景轉換 半導體成台灣經貿堅強後盾
對於該如何突破對岸針對台灣經貿上的威脅困境?黃奎博認為,如果現在民進黨政府不想與陸方談經貿,那就必須加深與美國、東協、日本、歐盟這四塊的貿易,但由於各界都知道台灣有這樣的急迫感,所以談判時就變受制於人,「明顯就是急了,人家談判怎麼會對你很慷慨,條件就更糟糕」,現在只能把重點產業加速扶植,且還必須有很好的未來經濟規劃,不能一直靠晶片、半導體,「未來還有哪些是台灣至少能跟跑在前段班的人差不多的(產業),這樣的經濟預劃力跟執行力就很重要」。
更多新聞:走過太陽花十年/回顧與展望:激起青年參政、逆轉兩岸關係
蔡明芳也指出,一個廠商要維持供應鏈韌性,必須要多國、多點佈局,對台灣來講,要怎樣想辦法降低中國的危險,當然是持續開拓市場,除了發展半導體產業外,透過這些半導體出去,他們也會釋放一些資源出來,讓這些資源挹注到其他產業,讓這些產業可以發展起來,持續讓台灣企業慢慢壯大,讓更多外國企業願意進來台灣投資,自然就比較不用去擔心中國的威脅,「威脅沒辦法解除,但要想辦法讓對方的經濟脅迫降低」。
至於未來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上任後,中國是否將對台灣經貿施以更大壓力?蔡明芳坦言這件事是非常肯定的,因為對中國而言,正因為台灣能見度提高,被世界看見,所以中國對台壓力會更大,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做法,未來接任總統的人壓力一定會更大,經貿這塊當然只能持續努力增加產業韌性,被世界信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