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孫鵬孫安佐直播張學友擅闖民宅鄭丹瑞孫安佐魏喬安紀實劇霸凌樹林區
  • 搜尋:

    監測 結果共1,940筆

  • 外太空衛星即時監測 甲烷排放一清二楚

    全球有三成的暖化效應是由甲烷造成的,油井和天然氣的供應鏈,經常造成大量甲烷外洩,引發暖化危機。加拿大一家環境監控機構,利用微型衛星,檢測全球各地的甲烷排放狀況,從外太空居高臨下,看得一清二楚,以便有效控管溫室氣體。
    2022/07/29 13:45
  • 1分鐘速測!15項「思覺失調症」警訊 把握5年黃金治療期

    思覺失調症只要有提早發現,積極治療,都可以有效控制,國內約有14萬名思覺失調症病友,卻有高達6成沒有規律用藥,導致復發、住院比例增高;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就是大腦生病,且每次復發都會造成不可逆損傷,早年死亡率更是正常的3倍,思覺失調症有15大前趨期症狀可以監測,如有發現多項症狀,呼籲提早就醫,找精神科醫師評估。
    2022/07/28 18:12
  • 猴痘列公衛緊急事件!台已有2例境外 疾管署2動作部署戒備

    猴痘疫情在全球各處延燒,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屬於世衛最高等級公衛警報。國內疾管署今(24)日回應,WHO宣布猴痘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我國將積極監測及整備應變量能,並提醒醫師加強通報及民眾留意,同時也依專家建議規劃採購/儲備抗病毒藥物及洽談安全性較高的疫苗,並研訂猴痘檢驗的實驗室操作標準流程、進行檢驗網絡佈建,提升檢驗量能。
    2022/07/24 14:18
  • 高溫拉警報!珊瑚泡在熱水裡煮 恐大規模「中暑」白化

    全台高溫,不只人類受不了,就連水底的珊瑚,恐怕也要中暑了!美國NOAA長期監測珊瑚礁,預測台灣墾丁、小琉球等南部地區,將率先進入珊瑚白化1級警戒。
    2022/07/22 22:52
  • 「日落在路中央」 大人帶小孩衝路中拍懸日

    西濱快速道路,苗栗新埔聯絡道,這幾天角度,可以拍到日落在馬路盡頭的景觀,吸引民眾取景,卻發現還有家長,帶著孩子,違規停車,衝到路中央雙線上拍照,成了最壞示範。
    2022/07/22 20:19
  • 7月底疫情反轉上升? 王必勝:8月比較有可能

    專家透過數理模式推估,7月底台灣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會反轉上升。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說,他認為8月比較有可能,會持續嚴密監測、做好準備。
    2022/07/22 18:12
  • 最快本月底「疫情恐大反轉」?王必勝曝時間點:嚴密監測

    近期BA.4、BA.5病毒變異株肆虐國際,造成許多國家疫情反轉,台灣日前也出現相關個案,有醫師示警本月底台灣單日確診數就會反轉上升。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認為7月底反轉的機會小,但8月確實有可能,發言人莊人祥進一步點出以8月中左右的可能性較高。
    2022/07/22 14:40
  • 靠血糖機不夠!5類糖尿病患注意 多做「這步」防併發症

    血糖控制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至關重要,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是採用家用血糖機進行監測,但家用血糖機每日檢測次數有限,即使密集檢測,也看不到患者全天候血糖輪廓,門診常遇到患者家用驗血糖紀錄很正常,但實際檢查報告卻不如預期,建議經常反覆低血糖、血糖變化起伏大、糖化血色素不理想、有生病感染和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共5類人,可評估連續血糖監測儀使用。
    2022/07/20 11:11
  • 蔣萬安:台北市成疫情重災區 都是陳時中留下的爛攤子

    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今(20)日舉辦「防疫、AI與健康城市記者會」,邀請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出席,蔣萬安表示,科技整合醫療是未來趨勢,未來應擴大AI科技監測長者健康。蔣萬安也話鋒一轉指出,台北市過去一直都是疫情重災區,這都是前指揮官留下的爛攤子,如今指揮官已成為參選人,請中央不要再讓台北陷入二次危機。
    2022/07/20 10:21
  • 歐洲熱浪狂襲 野火爆發風險、有害臭氧汙染飆高

    歐洲聯盟(EU)的大氣監測機關「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今天警告,席捲歐洲的熾烈熱浪正引發非常高程度的有害臭氧汙染,且西歐有幾處大片地區面臨「極高的」野火爆發危險。
    2022/07/20 06:42
  • 首長確診再+1、嘉義市長黃敏惠上班不舒服 快篩2條線

    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今(18)日單日跌破2萬,隨Omicron變異株BA.4、BA.5進入社區,仍需加強監測。嘉義市長黃敏惠今日下午,也於臉書宣布自己快篩陽性的消息,黃敏惠說,流鼻水、喉嚨痛,馬上快篩呈現陽性,目前實施7+7的居隔,目前身體狀況良好,要外界放心。
    2022/07/18 16:22
  • 數位化快速發展.... 全球電子垃圾2030年恐將達7470萬噸

    隨著數位化的發展,大家生活越趨便利,但是相對來說,電子垃圾也在快速增加當中,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0年全球電子廢物監測報告》,2019年全球創紀錄產生了超過5千萬噸的電子廢物,加上疫情加速發展,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子垃圾恐將超過7千萬噸,尤其這些廢棄物,如果沒有好好回收處理,勢必會對環境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成了不可忽視的問題。
    2022/07/17 21:30
  • 本土+24196 增5重症童「4MIS-C、1細支氣管炎」

    台灣疫情維持2萬多例,但重症個案增加5例兒童,其中4人是MIS-C、1人支氣管炎。而針對首例BA.5社區感染案例20多歲女性,除了她的接觸者全部陰性外,母親的職場接觸者也是陰,將持續針對雙親做基因定序,但莊人祥研判是BA.5機率很高。而不少人害怕BA.5會讓疫情回彈,醫師認為應該讓確診醫護也納基因定序族群,才能及時監測社區新變種株的狀況。
    2022/07/17 17:47
  • 居隔戴「電子手環」挨轟!北京澄清無規定 香港7/15起實施

    中國大陸北京,傳出要求居家隔離者佩帶「電子手環」,監測行動資訊引爆批評,隔離者又不是犯罪者,北京官方澄清,沒有這項要求,但是香港從今(15)天起正式實施。
    2022/07/15 19:16
  • 台首例猴痘「結痂未脫落」續住院 指揮中心:社區無風險

    台灣首例猴痘個案為自德國入境的25歲本國籍男性,6月24日確診後進行負壓隔離治療,今(14)日是該患者健康監測的最後一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他因傷口尚未完全癒合、結痂未完全脫落,仍在住院觀察中。
    2022/07/14 14:29
  • 本土再降+29849 死亡數49例「創5/25來新低」

    台灣疫情緩降,莊人祥預估本土疫情這周會控制在2萬例左右,但BA.4、BA.5威脅大、專家和世衛都示警8月會是關鍵,但指揮中心認為台灣這波疫情還在持續、加上追加劑打得比較慢,8月受到影響的機率比較低,但還是強調這段期間口罩要持續戴,至於公衛專家建議,可以把新冠改成「地方監測」,羅一鈞則認為,帳面會變好看,但黑數比會增加,還要觀察新變種株再做決定。
    2022/07/13 19:39
  • 蔡炳坤「腦出血」ICU觀察 聯醫:腦壓監測正常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前天(7/11)晚上腦出血緊急手術,現在加護病房觀察,好消息是腦壓監測都穩定,柯文哲連兩天跑醫院探視,說得等3天後醒來再觀察是否有神經學後遺症,但蔡副心繫的台博館土地案,柯文哲重砲抨擊,說明明都談好了,嗆李永得很懶惰「一定沒在認真上班」。
    2022/07/13 12:49
  • 30歲陽光男運動突倒地心停 醫揭「心律不整」致命風險

    夏日運動要格外注意!30多歲的男性沒有不良嗜好,假日熱愛衝浪、騎單車、跑步,但有一天跑完馬拉松後,當晚竟突然倒在臥室中、無呼吸心跳,緊急送醫經一週救治後終恢復意識,檢查發現是不明原因的血中鉀離子偏低導致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排除時遺傳性低血鉀症;醫師指出,夏天氣溫高,運動過度流汗、脫水,除了容導致心肌梗塞外,還可能因電解質不平衡導致心律不整,因此運動時補充足夠水分相當重要,也可配戴穿戴型行動裝置進行監測警示。
    2022/07/13 10:14
  • 男熱昏倒地「核心溫度破42°C」 醫嘆:臟器像煮過

    炎炎夏日,高溫動輒飆至36度,大陸河南省一名男子在戶外頂著40度的高溫,連續工作2小時後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治療,醫生監測男子的核心溫度,也就是身體維持生命重要器官(腦、 心臟、腎等)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度左右,男子卻高達42.3度,還出現意識障礙、多臟器受損等情形,診斷為熱射病,最嚴重有致死的風險。
    2022/07/10 19:13
  • 本土+28028、死亡+94 8歲女童「發燒3天」MIS-C

    假日還是沒開記者會,但本土要繼續監測,9日數字稍微下降,多了28028例,各縣市都在五千例以下,新北還是最多,有4122例,死亡也降到百例以下,新增了94人,最年輕是一名30多歲男子,另外,兒童MIS-C又多了一位8歲女童,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2022/07/09 22:23
  • 輝瑞嬰幼兒疫苗採購洽談中 指揮中心加快腳步

    輝瑞嬰幼兒COVID-19疫苗採購進度引發關注,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今天表示,採購合約在洽談中,正催促廠商提供緊急使用授權(EUA)資料,會以最快速度縮短供應時程。
    2022/07/07 16:30
  • 沒PCR定序難監測 社區恐有BA.5!李秉穎:不排除

    國內出現兩例的本土BA.5,它的傳播力又更強,尤其看到日本跟新加坡,都因為變異株,讓疫情再度的回升,國內專家認為,隨著邊境鬆綁,再加上現在都是快篩陽視同確診,不再做PCR,也不會做基因定序,不排除社區當中,早有其他BA.5的個案,面對這波威脅,想降回萬例以下會有困難。
    2022/07/07 12:26
  • 疫情趨緩? 「他」直接點出下半年「新冠病毒」與「這」結合、雙重考驗!?

    疫情趨緩現在本土確診人數,這陣子大約三萬人左右,仍然不能鬆懈防疫,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這波本土疫情可能會持續到年底,若BA.4、BA.5變異株沒有拉升疫情,7月底有望降至單日新增3000例以內,到時新冠肺炎可能會降至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回歸常態監測體系,但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夏季或冬季,今年台灣都會面臨【新冠和流感會一起來】的狀況。
    2022/07/06 22:42
  • 學者估6月「超額死亡達30%」?莊人祥這樣說

    國內疫情趨緩,目前疾管署仍將新冠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管制政策相當嚴格,導致常規醫療流程受到影響。台大公衛專家陳秀熙指出,如果中央不盡速將新冠肺炎改為地方流行的流感化監測,7月超額死亡恐達15%,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作出回應。
    2022/07/06 15:00
  • 傳統水產養殖業轉型 台南推動科技賦能產值提升

    台南養殖魚塭面積近1萬4000公頃,為提升生產量能,南市府推動「數位智慧水產養殖產業生態體系建置計畫」,在七股、學甲示範場域導入新型冷鏈設備,推動傳統水產養殖業轉型。
    2022/07/05 16:55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