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兩岸軍事情勢升溫,各界擔憂會出現擦槍走火的可能,傳出國防部明訂官兵接戰的「第一擊」條款,也就是得先承受敵人的第一擊,國軍才能行使自衛反擊權,但專家卻認為,這樣的應處太過消極,可能會喪失作戰先機。
中華民國空軍廣播:「立即迴轉脫離。」
共軍侵擾邊界,國軍廣播驅離,雙方對峙行禮如儀,但就怕有個萬一,傳出國軍日前修訂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明訂我方不挑釁不主動攻擊,並且將承受第一擊,判明敵意後再行使自衛反擊權。
退役將軍直言,這樣的界定有些保守,畢竟等同讓官兵挨打了才能還手,而這還手的機制,更是緩不濟急。
前國防部戰規司處長黃一立:「這裡面又會出現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戰場覺知,上面怎麼知道你現在處於甚麼樣的狀況,而且處於狀況的時候你來不來得及反應,第三個很關鍵的,你能不能把當時所處的態勢和狀況,能夠很如實的具載存證,將來才有個說明,要讓我們有一個迴旋的空間,我所謂的迴旋的空間,就是有所依循,該出手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出手。」
我國防衛作戰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經常戰備應急作戰,以及全面作戰階段,各層級明定不同的處置作為,但指揮體系的遲鈍,是最大隱憂。
記者顧上鈞:「國軍的戰術指揮權,一向不在第一線基層手上,遇到突發狀況往往得逐級通報,再由上往下做臨戰指導,但是過於保守的作戰文化,很容易導致喪失先機,讓戰場局勢處於被動狀態。」
專家建議,若在符合武裝衝突法的規範下,應該授權第一線接戰人員,更大的自主應變空間。
前年蔡總統接受美國CNN專訪時,表示中國大陸對台動武,必須承受國際壓力,並期待台灣自己承受第一擊之後,全世界可以共同站出來,對中國大陸施壓,但學者擔憂,如果沒人幫腔時,又該怎麼辦。
中華亞太治理學會廖天威博士:「我必須說我們不適宜做這樣,浪漫式的想像,因為台海之間是一個高度軍事熱點,我覺得應該要回歸到說,我們必須有一個自主務實,還有機動化的國防,雖然我們是帶著敵情練兵,我們沒辦法到戰場上去實際驗證,吸收實戰得來的經驗和教訓,但是我們仍然要建立一個自主的軍隊,不要寄望於把國際壓力都由敵方來吸收。」
國防部表示,經常戰備時期處置作為屬於機密文件,對此沒有評論,國軍充分掌握敵情威脅,完備各項應處方案,但在兩岸緊繃態勢下,若遇到突發狀況,台灣是否該率先出手制敵機先,的確是棘手的難題。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