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科技大廠裁員住友化學裁員結婚女星化療巴斯克蛋糕星座大腸癌癌症零食把關責任
  • 搜尋:

    風險高 結果共469筆

  • 確診重症風險高 即起「懷孕」增列口服藥適用條件

    國內疫情嚴峻,中重症個案不斷增加,日前新北市一名20多歲孕婦確診後不幸母嬰雙亡,讓外界開始議論孕婦是否增列為口服藥物對象。對此指揮中心今(11)日宣布,即起增列「懷孕」為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適用條件,但因臨床資料不充足,因此若醫師覺得有風險,要充分告知病患,病患同意才能使用。
    2022/05/11 14:42
  • 居家隔離新制上路 4大QA懶人包一次了解

    一、誰會被匡列為居家隔離? 接觸者:僅匡列同住親友,最多10人為限。 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僅限同住親友、同宿舍室友,由確診者自主回報,而確診者的「職場」改採自主應變,不再發隔離通知單,產險業防疫保單理賠壓力將可大幅減少數百億元。以暴露風險高低實施防疫假等措施。若在無適當防護下,24小時內與確診者面對面接觸累計超過15分鐘,就屬於高風險接觸者。另外若有症狀,或接種第三劑未滿14天,但有需到辦公室者,都要進行快篩。醫療或長照機構不適用此措施。
    2022/05/10 09:29
  • 有片/注意! 這個疾病靜悄悄破壞「肝臟」致命風險高!

    您知道【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其實大多沒有明顯症狀,醫師警告千萬不可用症狀來決定是否就醫,必須及早檢查、定期追蹤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的機會,醫師指出診斷肝癌在可以被根除性治療,大概占45%左右,但是晚期肝癌的比例並沒有減少,原因是認知不足,這些衛教推廣有待加強。
    2022/05/09 23:07
  • 即起居隔者「無電子圍籬」 民眾怕:考驗人性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為了強化防疫量能及韌性,指揮中心宣布8日起,除了確診者和居家檢疫者,其餘居家隔離者取消電子圍籬。雖然不少民眾已經認同,新冠疫情朝流感化處理,不需特別緊張,但也有人認為,居隔者染疫風險高,若沒有電子圍籬管制,等同讓居隔者出不出門都自主應變,相當考驗人性。
    2022/05/08 13:44
  • 居隔僅限密切接觸「同住親友」 電子圍籬也取消

    疫情延燒,指揮中心今日宣布8日開始,只有同住且密切接觸的親友,才會被匡列居隔,職場同事或同班同學則要進入自主應變。若職場出現確診者,接觸者將依照風險高低、有無症狀,以及疫苗接種狀況來決定是否居隔,另外,確診居家照護條件也放寬,只要滿7天免採檢,就可以解隔。
    2022/05/07 21:18
  • 面對檢體「感染風險高」 醫檢師工作量增

    疫情嚴峻,許多民眾有篩檢需求,醫檢師工作量增加不少,以醫療資源缺乏的東部來說,人數少、更辛苦,像是部立台東醫院只有4位醫檢師,一天處理120至150個PCR檢體,處理一個檢體要花1.5小時,而且他們直接面對檢體,感染風險高,民眾如果檢驗報告等太久,記得體諒一下,因為他們真的很辛苦。
    2022/05/06 19:09
  • 首度單日破千例!除非大型群聚 高雄不再公布足跡

    高雄市確診數首度破千,原本還會公布風險高的熱點,因為確診個案增加,未來除非有大型群聚,否則不會再公布足跡點,至於有外界質疑,為何高雄公布的案例,常跟中央給的有出入,市府強調,有些在北部就醫確診者,因為戶籍地而被列為高雄,但居住跟工作都在外縣市,會再把案「轉銜」回當地,強調這是地方政府合作的常態。
    2022/05/05 18:37
  • 輕忽這幾個小症狀 醫師警告:心房顫動風險高!

    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很多人都聽過「心房顫動」這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樣。根據統計,有四成至六成的病友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常見的症狀像是心悸頭暈無力,心跳不規則甚至是胸悶,臺北榮總實驗外科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認為像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或者是不運動,還有包括抽菸、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者是睡眠呼吸中止等等,這些都是會引起心房顫動的一個危險因子。
    2022/05/04 22:58
  • 寵妻才是王道!婚姻不幸「男人恐短命」 50歲↓風險高

    閃婚、閃離、外遇成為近年熱門話題,而研究更指出,當婚姻陷入絕望與失敗時,竟可能成為男性比預期年齡更早死亡的主因之一!
    2022/05/01 15:42
  • 「吸菸」重症風險高50% CECC放寬可用口服藥

    本土疫情持續蔓延,對於藥物整備與使用,指揮中心把「吸菸」納入重症高風險因子,原因是國際文獻中發現,吸菸或曾吸菸已戒菸者,確診後演變成重症的風險,比不吸菸的人高出1.5倍,相當於增加50%重症機率,也將列為可考慮做口服藥放寬使用對象。
    2022/04/24 21:55
  • 台北以篩代隔 確診者同事快篩「陰」要上班

    台北市4/24起,包含醫護跟防疫相關人員都採「快篩取代隔離」,等於這些單位的人只要一有人確診,職場同事先做快篩,陽性的才必須通報隔離,未來可能擴大到大眾運輸人員或批發市場等,至於新北則授權學校自行評估風險高低,採線上或到校上課。
    2022/04/24 19:03
  • 台塑林園廠群聚!22名員工確診 辦公室最易傳播是這裡

    高雄台塑林園廠爆發群聚,一名員工在健身房接觸確診者後染疫,衛生局緊急分三圈匡列,其中同廠區辦公室的50名員工中,就有21人染疫,另外還有一名職場接觸者也確診,不只職場風險高,高雄的特種行業也進入第二波疫情,從4月15日復業以來,已經累積29人確診。
    2022/04/24 19:01
  • 口服藥指引條件修正 羅一鈞:有吸菸重症風險高1.5倍

    國內本土病例今(24)日飆破五千人,來到5092人確診,隨著確診人數越來越多,口服藥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陳時中今(24)日表示第一批口服藥今日會全部到位,而指揮中心近日也鬆綁用藥條件,包括有吸菸史納入、高血壓病史移出用藥指引等。
    2022/04/24 14:45
  • 吸菸者染疫「重症風險高」 醫師評估後可用口服抗病毒藥

    因應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儲備充足,指揮中心近日鬆綁用藥條件,染疫個案若有吸菸史、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等都可由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旅館進駐醫師評估用藥。
    2022/04/23 20:03
  • 為何65歲先打「第四劑」? 莊人祥:中重症風險高

    疫情持續延燒,ACIP20日拍板定案讓65歲以上長者接種第四劑,最快6月上路,外界質疑,怎麼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並非第四劑優先接種對象,指揮中心說明,除了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將年紀大、免疫力低的族群列入考量,但醫護並沒有這樣的需要。也強調,台灣沒有疫苗不足的問題,4月底跟5月,各有兩批莫德納疫苗會陸續到貨。
    2022/04/21 18:55
  • 心房顫動不是老人才有! 年輕人「愛運動」風險高2倍多

    心房顫動常被認為是高齡者才會有的健康問題,事實上年輕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是平時有高強度運動習慣、或是本身就為運動員的族群更要小心,雖然運動普遍被認為有利身體健康,但強度較高的運動卻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2022/04/20 08:37
  • 網友提案大專現確診「全校遠距授課」 逾5千人附議

    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考量大學生跨縣市移動染疫風險高,希望讓大專自行評估遠距教學規範、已有確診個案的學校採全校遠距授課,2天內超過5000人附議。
    2022/04/17 16:13
  • 兒童染疫併發腦炎風險高、惡化快 醫籲「3症狀」速送醫

    國內現首例兒童染疫併發腦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兒童併發腦炎風險較高且說惡化就惡化、病程難預測,香港也有2例釀腦炎死亡案例,若高燒不退、意識不清、抽筋應盡快送醫。
    2022/04/16 19:17
  • 有片/就是它!世紀罕見病毒引發人體「免疫風暴」致死風險高!

    自然(Nature)最新研究指出,SARS-CoV-2病毒非常容易引發免疫風暴,事實上新冠病毒引起免疫風暴,致命風險高,也有可能釀成全身發炎反應,醫師指出預防新冠肺炎,就是避開感染源,抵抗病毒入侵身體,當身體出現容易疲勞,睡眠品質差,消化不良,這些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
    2022/04/13 22:55
  • 侯友宜曝「新北停課3大指標」:彈性應變城鄉地區停課標準

    國內今(13)日新增744例本土確診個案,分佈多達19縣市,其中新北市264例全國最多。新北市長侯友宜下午召開疫情說明記者會,針對中央放寬全校停課標準引發家長罵聲一片,侯友宜表示,新北市政府的評估有「3個指標」,因為新北有都會、偏鄉等型態,將採取彈性應變,由校長跟教育局、區公所、各衛生單位評估風險高低,再做出實體或線上上課的決定。
    2022/04/13 16:07
  • 停畢旅卻不禁演唱會? 柯文哲:商業不到最後關頭不停

    台北市暫停畢業旅行等校外活動,但未禁止演唱會、鄰里活動引發議論。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相關標準以科學為依據,感染風險高的先停,再來則是涉及商業的盡量擺後面,不到最後關頭不停。
    2022/04/09 17:12
  • 午睡超過1小時恐失智!風險高40% 「保命睡覺法」曝光

    各位有睡午覺的習慣嗎?一早出門工作,中午忍不住想瞇眼養神,但小心睡錯時間,恐罹患失智症!國際學術期刊近日發表一項報告,直言每天午睡若超過1小時,罹患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的風險高出40%。
    2022/04/07 11:38
  • 確診爆量 北市將不公布「低風險場所」足跡

    本土疫情升溫,雙北都質疑中央防疫戰略矛盾不明,指揮官陳時中說,如果不清楚那就來問啊,另外確診數逐漸攀升,台北市的疫調策略也將改變,會以風險高低來決定公布足跡多寡,像搭捷運等等口罩不會拿下來的空間,就不會優先公布。
    2022/04/04 21:28
  • 確診激增 北市足跡公布將以高風險優先、大眾運輸不公布

    台北市衛生局今(4)日召開防疫記者會,副市長黃珊珊親自出席,黃珊珊也在會上宣布北市新的足跡公布辦法,黃珊珊表示,隨著個案若持續增加,北市將會衡量風險高低,做為公布足跡的準則,會公布較高風險場所,例如脫下口罩運動、群聚吃飯的會優先公布,至於大眾運輸都有戴口罩、經過時間短,風險低就不公布,避免大家看到很多足跡會不注意。
    2022/04/04 16:54
  • 確診助理Ct值低 立院下令:同樓層快篩陰才能入院區

    國民黨立委廖國棟助理確診,立法院今天表示,由於2位確診助理Ct值低,傳染風險高,位於立委研究大樓同樓層的立委及助理,於6日上班日前,應做PCR或快篩採檢,確定為陰性才能進入院區。
    2022/04/04 14:16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