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隨買跨店取服役發票1000萬發票中獎號碼腸病毒估計支語問路登機代碼胖貓
  • 搜尋:

    高風險族群 結果共286筆

  • 武漢肺炎高風險族群 美當局:備足糧藥別出門

    美國衛生當局今天敦促年長和患有潛在疾病的國人儲備糧食和藥物,做好一段時間不出門的準備。老年人和患有潛在疾病者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發展成重症風險最高的族群。
    2020/03/10 09:57
  • 新冠肺炎潛伏期「有例外」「隔離14天」仍有傳播可能

    防疫的「14天潛伏期」真的是界定,高風險族群,100%安全的分水嶺嗎?專家認為,或許未必,我們從過去的SARS或H1N1來看,其實都有過了潛伏期後發病的案例,曾在基隆港停泊的鑽石公主號,會不會成為台灣的防疫漏洞呢?
    2020/02/17 23:55
  • 快訊/自認身體好!流感疫苗「中壯年」接種率最低

    流感進入流行期,幼兒、孕婦、老年人都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不過疾管署疫情調查發現,三到四成重症個案,年齡都是50到64歲,醫師指出,原因在於這個年齡層,從過去流感接種率就較低,接種率只有18.1%,凸顯許多人自認身體不錯,就沒有施打疫苗,成了防疫缺口,更危及自身健康。
    2020/01/16 10:05
  • 黑鷹失事陸媒嘲諷 不像支能戰鬥的軍隊

    黑鷹失事各界哀悼不捨,彰化縣長王惠美哀悼文,還提到反年金改革言論,引發撻伐,王惠美說是替軍警消,高風險族群發聲,批評的網友有如楊蕙如網軍。另外大陸官方媒體也嘲諷,這真的不像一支能戰鬥的軍隊。
    2020/01/03 12:25
  • 這些症狀別當小感冒 輕忽併發重症 小心引爆器官發炎

      隨著冬天腳步來臨,許多潛伏的病毒也都蠢蠢欲動,其中還包括風險較高的病毒,像是流感、諾羅病毒、腺病毒、腸胃型病毒、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由於冬天相對濕度較低,病毒的粒子可以飛得比較遠,再加上天氣冷,大家都喜歡躲在室內,交叉感染機會大幅增加!當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出現時,許多患者都以為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卻指出,其實門診有八成以上來看病的都是病毒感染。像藝人林俊傑前陣子出現高燒症狀,剛開始也以為只是感冒,結果竟是罹患「手足口病」!TVBS《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來賓分享,當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特別當心,高風險族群又該如何自保,遠離引發重症的危機!
    2019/11/30 16:00
  • 快訊/選株延遲史上最晚! 公費流感疫苗今開打

    受WHO選株延遲,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延後約一個月施打,今天為第一階段對象施打時間,對象為國小到高中學生和醫事人員,而同樣是高風險族群的孕婦、托育人員,則要到明年才能接種,由於疫苗接種後,約要2周才會產保護力,不少民眾擔心太晚施打會缺乏保護力,醫師也建議,可依需求適時接種疫苗,避免流感找上身。
    2019/11/15 09:14
  • 慎選交友圈! 美研究:交「壞朋友」傷心又傷骨

    進入更年期的婦女,會因為雌激素減少,成為心血管疾病、失眠等高風險族群。現在美國更有一項研究發現,婦女若交到壞朋友,不只心情會受影響,還會因為荷爾蒙失調,連帶損害骨密度,導致骨質疏鬆。對此,醫師建議婦女們可以靠大笑,來刺激腦部分泌快樂因子,或是透過輕鬆的在家運動,減緩骨質流失。
    2019/07/20 12:12
  • 飲食健康+常運動 高失智風險族群降32%患病率

    根據今天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良好飲食及經常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將有助有失智症遺傳基因的高風險族群患病機率,較生活不健康者降低32%。
    2019/07/15 17:47
  • 腸病毒單週就診破萬人 這8縣市要特別注意

    疾管署今天表示,上週腸病毒就診人次突破1.1萬,正式進入流行期。醫師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意識不清、手腳無力等重症前兆,務必儘速送醫。
    2019/06/04 15:57
  • 50歲以上骨質疏鬆高風險群 醫:2025年逾4成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李威佑今天表示,國人鈣攝取普遍不足,2025年台灣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將增至42%。
    2018/10/18 15:24
  • 藍營中部4縣市長參選人抗空污 張善政見證

    國民黨台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等中部4縣市長參選人今天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見證下共同宣示,提出對抗空污的政見,包括補助高風險族群進行肺癌篩檢。
    2018/10/01 15:57
  • 兒童性虐年近2千件 研究:35%孩童反覆受虐

    台灣每年有近2000名孩童遭受性虐待,長庚醫院研究發現,受性虐孩童中約有35%反覆受虐,身障的孩子更是反覆受虐高風險族群,這些孩子恐出現急性精神問題、企圖自殺等問題。
    2018/07/26 11:57
  • 日本腦炎疫情比往年稍嚴峻 成人也是高風險群

    今年日本腦炎疫情比往年稍嚴峻,疾管署提醒,夏季期間應做好防蚊、清除孳生源。醫師也提醒,近年日本腦炎個案多是成人,以中年居多,高風險族群應當心。
    2018/07/05 13:35
  • 煩惱誰人知? 全台35萬媽媽很憂鬱

    母親節即將到來,TVBS民調中心持續關心媽媽們的心理健康,針對全台20歲以上的母親,以美國精神醫學會所發展的憂鬱量表進行調查,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的診斷標準,在表1中,如果前兩題其中一題選擇「有」,且後七題有四題以上回答「有」,就具有憂鬱傾向,可能是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媽媽有憂鬱傾向的比例,由101年的10%,降至102年的8%,103及104年再降至6%,105年降至5%的低點,今年調查結果維持在5%。本次調查結果估計全台700多萬位媽媽中,可能仍有多達約35萬人有憂鬱傾向。
    2018/05/10 15:42
  • 2天打掉4000劑! 麻疹疫苗告急暫停出貨

    麻疹疫情延燒,麻疹疫苗短短2天打掉近4000劑,疫苗數量告急。供應商默沙東藥廠今天宣布疫苗通通暫停出貨,將配合疾病管制署防疫指導原則出貨,優先提供給高風險族群。
    2018/04/24 14:01
  • 視力「1.0變0.7」 女長戴隱形眼鏡爆併發症

    您也常戴隱形眼鏡嗎?要特別注意了,如果天天超過8小時又常常盯著手機電腦螢幕,眼睛可能會出狀況;新竹一名48歲的姚小姐,長達20年時間,天天戴隱形眼鏡,工作10小時,出現了併發症,醫師更指出,40歲以上的人,眼球耐受缺氧力下降,都是高風險族群。
    2018/03/28 19:04
  • 快訊/試辦3千人!衛福部肺癌篩檢首納「空汙因子」 

    肺癌多次蟬聯國人癌症死亡之首,許多人都把原因指向空汙,衛福部今年首度將肺癌納入空汙因子,檢測3千名高風險族群,用科學性探討影響,看成效來決定是否擴大為政府補助的定期篩檢。
    2018/01/09 09:13
  • 入秋後流感已奪2命 流感疫苗盡快打

    疾管署今天公布,入秋以來已有2人染流感過世,都有慢性病史,也都沒有打疫苗。疾管署提醒,歷年流感疫情都在11月下旬升溫,高風險族群應打疫苗。
    2017/11/28 16:10
  • 罹肺癌逾半沒吸菸 國健署:檢視癌篩政策

    台大醫院副院長余忠仁今天表示,目前台灣肺癌患者一半以上是非吸菸者,原因包括二手菸、空污等,呼籲政府對高風險族群應有篩檢政策。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會思考相關方案。
    2017/11/17 14:03
  • 邊緣人錯了嗎?一個人吃飯 肥胖、慢性病找上門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時候約不到朋友,便只能一個人,而「邊緣人」不僅常跟寂寞、孤獨畫上等號,現在竟然疾病都會找上門?據最新醫學報告指出,時常獨自吃飯的人,較易罹患代謝症候群,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等肥胖或慢性病徵狀,而且男性更是高風險族群。
    2017/10/31 12:16
  • 電腦斷層測冠狀動脈堵塞 預防心肌梗塞

    國人心臟病死因之首是心肌梗塞,不少醫師都建議高風險族群,在健檢時加入心臟電腦斷層這一項,透過電腦斷層儀,檢查心臟三條冠狀動脈是否硬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2017/08/08 14:27
  • 高度近視伴隨白內障!度數飆2400配鏡「嘸效」

    一名中年男性,視力越來越模糊,原本以為是近視度數增加,到眼鏡行配帶眼鏡,不過驗光師怎麼配,度數都不對,戴眼鏡矯正後,也才0.3的視力,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視力飆升到2400度,而且還罹患了白內障,醫師說,高度近視是引發白內障的高風險族群。
    2017/03/15 11:38
  • 顯影劑引發腎損傷 醫師籲詳細評估

    顯影劑在臨床醫療上有廣泛用途,但可能造成腎臟傷害。醫師指出,如果病人屬於顯影劑腎病變高風險族群,在使用含碘顯影劑之前,須與醫師謹慎討論。
    2017/02/15 09:46
  • 高風險族群打流感疫苗 林全指示研議

    行政院長林全今天表示,今年擴大公費流感疫苗施打,但仍有高風險族群未施打。他指示衛生福利部分析原因,評估是否進一步提升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普及率,作為明年施打前參考。
    2016/12/15 14:24
  • 溫差大!駕駛突心肌梗塞 連撞3車陷昏迷

    雲林縣一名挖土機司機,一大早7點多開車上班途中,行經斗六市民生南路與雲林路口突然胸悶心絞痛,他在車上緩緩右轉,連續擦撞路旁3輛轎車後停下,大概半小時後才被馬路對面的環保局員工發現立刻打119送醫,醫師表示溫差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比增加2~3倍,高風險族群要特別小心。
    2016/12/08 17:15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