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深藍壓力龍天翔統一獅周杰倫金智媛抽油煙機影帝身亡金智媛開槍微博黃宣
  • 搜尋:

    動搖 結果共468筆

  • 北京當局堅持動態清零 建5G採樣亭 提升核酸檢測效率

    大陸疫情持續蔓延,呈現多點爆發態勢,儘管確診數有趨緩,但北京當局仍堅持「動態清零」,現在還打算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的核酸「採樣圈」,希望能盡快實現社會面清零。TVBS北京特派林閔榛今(11日)於《FOCUS國際話題》中,接受主持人張允曦線上訪問表示,「大陸副總理孫春蘭近期出席會議時強調,堅持『動態清零』不猶豫不動搖,確保疫情可管可控,並要在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前絕對必須執行『動態清零』,同時她也提到,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的核酸『採樣圈』,拓寬監測範圍和渠道,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對緩報、瞞報、漏報嚴肅追責。」
    2022/05/11 16:00
  • 憂遭制裁連累 小米、聯想停止對俄羅斯出貨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大陸始終不肯鬆口譴責,但最近中方立場似乎有所動搖,美國中情局局長說,習近平一定會緊盯歐美制裁力道,揣摩自己一旦對台灣動手的後果,美國媒體也發現,大陸科技業者聯想跟小米,都已經停止對俄羅斯發貨。
    2022/05/08 18:09
  • 領導層下令:社會面清零 上海進入「攻堅關鍵期」

    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今天在檢查防疫工作時說,上海要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徹底擰緊疫情傳播水龍頭。而上海市領導層則說,要設法增加隔離房源,為「盡早實現社會面清零」奠定基礎。
    2022/05/02 22:12
  • 申請入北約全民決定? 瑞典首相:涉國安不應公投

    俄羅斯大舉出兵烏克蘭動搖芬蘭及瑞典長久以來的「不結盟」立場,國內力挺加入北約的聲量大起。瑞典首相安德森(Magdalena Andersson)今(29)日表示,若議會決定繼續申請加入北約組織(NATO),那瑞典政府就不打算針對這項議題舉辦公投。她坦言,是否加入北約一事涉及國安訊息,「不能擺在檯面上討論」。
    2022/04/29 17:33
  • 新加坡取消多項防疫措施 開放邊境拚「最忙機場」

    新加坡自26日起,取消多數防疫措施,包括解除聚會人數限制、取消社交距離、允許所有員工返回辦公場所工作等,並將「疾病爆發應對系統」從橙色警示調降為黃色,當地衛生部表示,這可說是朝向「與病毒共存」的里程碑。TVBS記者劉亭廷今(28日)於《FOCUS世界新聞》中,接受主持人吳姝叡線上訪問表示,「除了鬆綁許多措施外,目前新加坡已開放『完整接種者』入境免檢測,主要是因為做為亞洲金融中心及交通樞紐,新加坡航空業占當地GDP5%,新加坡今年也力拚要成為『全球最忙碌機場』,在他國仍封鎖邊境的情況下,透過『完全開放』來吸引旅客商機,帶動經濟活動。」 另外,新加坡順利從「清零」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在染疫高峰期推出「居家康復」,劉亭廷認為「新加坡能『走在防疫尖端』的關鍵就是『疫苗覆蓋率』,而在去年底至今年初時,當地單日確診數一度突破兩萬,外界人心惶惶,但政府並未因此動搖,反而是準備更多配套措施,力拚與病毒共存。」劉亭廷補充「但其實新加坡並非完全放寬措施,在中、重症病患過多,造成醫療量能負擔時,政府就會祭出措施來管控疫情,這樣能縮能伸的治理方式,也讓新加坡現在正式進入『與病毒共存』階段。」
    2022/04/28 15:47
  • 嚴格封控致人才外流 上海「金融中心夢」恐成泡影

    上海實施封控一個月,除了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外,更是重創當地經濟,許多外國金融從業人員希望能搬離上海,掀起一波「人才外流潮」。TVBS北京特派林閔榛今(28日)於《FOCUS國際話題》中,接受主持人詹舒涵線上訪問表示,「嚴格的封控措施的確動搖上海金融重鎮的地位,根據外媒報導,目前成千上萬名來自國外的交易員、銀行家、投資者等金融人才受困在上海,而當中已有部分外派人員向公司爭取封城結束後到中國以外的地方開展新事業,避免未來發生更大規模的封控措施,上海的『金融中心夢』恐怕將成為泡影。」 另外,近期國際十分關注「外資撤資大陸」的議題,但疫情的爆發其實也讓當地經濟陷入「毀單、斷鏈」危機。林閔榛說明「大陸多地實施封控,導致工廠無法順利出貨,引發工廠自動取消訂單及買家毀單的亂象,讓賣家『不賺反虧』;而斷鏈議題則是指生產鏈及供應鏈,在尚未克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暴漲的情況下,物流中斷更是重挫當地經濟。」
    2022/04/28 15:32
  • 同步行動!傳芬蘭及瑞典5月中旬將正式宣布申請加入北約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與俄羅斯相鄰的芬蘭和瑞典不加入北約的立場也產生動搖。根據瑞典及芬蘭國內媒體報導,兩國政府疑似已經達成共識,將在今年5月中旬正式向北約(NATO)提出入會申請。
    2022/04/26 13:42
  • 最快六月加入北約 芬蘭、瑞典不結盟政策動搖

    俄烏戰火使得與俄羅斯鄰近的北歐國家大感威脅,芬蘭和瑞典的不結盟政策開始動搖,芬蘭準備在未來幾個星期內,決定是否加入北約,瑞典也在重新審視長期維持的「中立」立場。俄國方面自然大反彈,揚言不排除在波羅的海部署核武,也讓原本平靜的北歐地區,出現罕見的緊張情勢。
    2022/04/18 16:02
  • 「不結盟原則」動搖 芬蘭總理曝:幾週內決定是否入北約

    俄羅斯於今年2月底大舉出兵烏克蘭震驚全球,不僅讓瑞士打破永久中立承諾挺身譴責,如今也動搖芬蘭的「不結盟立場」,讓芬蘭國內對於是否加入北約的輿論方向出現大轉彎,超過6成民眾支持加入。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13日也透露,在未來幾週內就會決定是否申請加入北約。
    2022/04/14 14:01
  • 「清零」難阻變種病毒疫情 美學者:習近平陷困境

    上海疫情升溫,美國學者觀察表示,改變清零政策會動搖中國的領導力,但由於變種病毒Omicron疫情很難阻擋,這對即將尋求連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雙重困境。
    2022/04/09 09:00
  • 垮臺只是時間問題?日媒:普欽的「三個靠山」可能離他而去

    俄烏戰爭邁入第25天,根據日媒《現代BUSINESS》報導,普欽本來打算在短時間內擊垮澤倫斯基政權,豎立傀儡政權,讓烏克蘭接受俄羅斯提出的要求,這項計畫卻沒有成功。戰事拉長,國際社會紛紛展現對烏克蘭的支持,俄羅斯飽受孤立,普欽甚至被稱為「現代希特勒」。就連俄羅斯國內支持普欽的三個靠山,也漸漸開始出現動搖的徵兆。
    2022/03/20 15:15
  • 砲彈來越多他們越團結 前KGB探員:拿下烏克蘭很難

    俄羅斯軍方,上週轟襲「馬里烏波爾」的婦幼醫院後,砲彈又朝著東部城市的醫院轟炸,現場一片狼藉,醫生看到這個慘況,當場淚崩。儘管俄羅斯無情砲火狂襲,烏克蘭人對抗俄軍的毅力,還是沒有動搖,已經被俄軍控制的赫爾松,持續有大批民眾上街示威,要俄羅斯軍隊「滾出烏克蘭!」俄羅斯前KGB成員坦承,普欽想拿下整個烏克蘭,沒那麼容易。
    2022/03/14 22:39
  • 直接打給俄民說真相!立陶宛志工突破俄大內宣

    俄烏開戰至今,不少俄羅斯人依然生活在總統普欽的"新聞泡泡"中 : 俄國政府大內宣希望民眾相信這是正當軍事行動,沒人濫殺無辜。同時俄國政府也以網路防火牆和封鎖社交軟體的手段,讓俄國民眾無法知道俄軍傷亡消息。就怕民心動搖,進而撼動政權,上街和平抗議的俄國反戰民眾幾乎都遭逮捕,總數超過1萬3千人。立陶宛的有志之士企圖突破資訊鐵幕,創建一個"呼叫俄羅斯"網站,由會說俄語的志工隨機抽號碼打電話給俄羅斯境內民眾,告知他們俄烏之戰的真相。
    2022/03/09 19:51
  • 2樓便宜但缺點超多? 專家揭4大好處解析:坐擁大露台

    小玲跟老公吵架了!最近小玲跟老公想買房,看中一間預售屋,小玲想買二樓,因為二樓不僅價格比較便宜,老人家也比較能接受,但老公想買高樓層,從網路上擷取了一大串二樓的缺點,讓小玲信心大為動搖,想請問2樓真的可以買嗎?不然買2樓的人都在想什麼?
    2022/03/08 19:05
  • 烏俄開打「台兵役制度」掀檢討潮 網籲:役期恢復2年

    烏俄衝突戰火持續延燒,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與熱烈討論,「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讓不少網友感到恐慌與擔憂,甚至開始檢視國內的兵役制度,針對目前「徵募併行」的兵役制度,能夠提升多少戰備軍力,網友的信心也是隨著國際局勢動盪,開始動搖。透過數據調查,阿富汗淪陷、烏俄戰爭,網友在關注這些國際重大衝突事件時,皆帶動一波檢討台灣兵役制度的討論聲浪,這次烏克蘭遭俄羅斯侵略,兵役相關的討論聲量更創下新高。阿富汗淪陷「兵役話題」聲勢就起漲 網友呼籲「役期恢復2年」
    2022/03/03 13:45
  • 烏俄談判有望迎接和平?烏俄vs.台海 處境相同?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第五天,稍早白俄羅斯表示「烏克蘭談判代表團已抵達白俄羅斯」,根據俄羅斯媒體報導,停火談判將於台灣時間下午五點正式開始。而烏俄發生衝突之際,外界也十分擔憂中國大陸會趁機以武力犯台,甚至出現「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口號。哈佛甘迺迪學院學者余文琦今(28日)於《FOCUS全球焦點》中,接受主持人李作珩線上訪問表示,「台灣的戰略地位重要性關乎整個印太地區的和平安全,再加上台美貿易密切、台灣是全球半導體龍頭,且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連任前應會避免任何有風險的大動作,因此台海情況與烏俄衝突不盡相同。」 余文琦補充「俄羅斯除了使用傳統武力攻擊烏克蘭,也利用網路散布假消息造成恐慌,世界各國其實都會遇到類似狀況,台灣應避免受到假訊息影響,導致國內對民主制度價值產生動搖。」
    2022/02/28 15:50
  • 高雄299火鍋能吃整尾鱸魚、牛肉麵50元比泡麵便宜

    高雄鳳山有間佛心店家,38年沒漲價,就連最近物價大漲,她也沒動搖,除了20元能吃到榨菜肉絲麵和餛飩湯,其中牛肉麵也只賣50元,超便宜價格,也培養出一批饕客,另外在高雄興達港周邊,則有海鮮餐廳,推出299海陸鍋,直接整條鱸魚端上桌,食材超澎湃。
    2022/01/11 17:37
  • 王力宏慘敗!徐若瑄能否安全下莊? 網揭關鍵

    王力宏與李靚蕾的離婚風波延燒4天,王力宏今(20)日終於發出聲明道歉,並且表示要暫時退出演藝圈。兩人隔空交火的過程當中,牽扯到不少藝人,其中徐若瑄更被影射為王力宏的偷情對象之一,甚至有廣告代言因此被動搖,儘管本人澄清,但王力宏仍未對該事有任何解釋,有網友就討論,徐若瑄在該事件是否能夠「安全下莊」。
    2021/12/20 19:01
  • 烏俄邊境未解!G7國家阻俄出兵 李登文:制裁皆是「雙面刃」

    近日烏俄邊境緊張,傳出俄羅斯總統普欽極有可能下令出兵烏克蘭,因此日前G7外長會議中,各國也紛紛針對該議題,對俄羅斯提出強烈警告。旅歐資深媒體人李登文今(15日)於《FOCUS午間新聞》中,接受主持人吳安琪線上訪問表示,「雖然G7國家態度相當強硬,但其實這些制裁皆是『雙面刃』,以停用北溪二號來說,的確會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巨大影響,但歐洲十分依賴俄羅斯所供應的天然氣,再加上歐洲天然氣儲存量創下十年來新低,期貨價格飆漲,若北溪二號持續停用,歐洲本身恐怕也須承受相當大的損失。」李登文補充,「截至目前,普欽及俄國官方並未因這些制裁而有所動搖,美國及北約盟國也未針對『是否出兵保衛烏克蘭』做出具體宣示,現階段雙方應只是在檯面上擺出陣勢,私下的談判協調仍會持續進行。」 另外,Omicron變異病毒株入侵歐洲,英國傳出首例Omicron病歿案例,李登文說明「英國當地的Omicron病例數激增,倫敦有44%確診者是感染Omicron,因此英國衛生大臣也示警,接下來Omicron十分有可能取代Delta,成為英國主要流行病毒。而英國政府因擔心兩劑疫苗無法提供足夠保護力,因此近日積極呼籲年滿18歲的民眾盡快施打加強劑,避免未來醫療系統崩潰。」
    2021/12/15 15:16
  • 凍卵8年花費6位數!46歲蔡淑臻考慮「解凍」:難當媽

    模特兒出身的女星蔡淑臻,跨足戲劇圈後表現亮眼,2011年在電視劇《犀利人妻》中飾演何愛琳一角,入圍金鐘獎電視節目女配角獎,接著以影集《見識英雄》兩度入圍戲劇節目女主角獎,去年(2020)憑藉《噬罪者》拿下第55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相較於事業蒸蒸日上,感情卻似乎交了張空白卷,自從3年前分手愛情長跑8年的男星李沛旭後,蔡淑臻就單身至今,對於當初凍卵的決定,現在似乎有些動搖。
    2021/12/14 12:26
  • 國防報告書揭中共灰色地帶威脅 認知戰散播假訊息

    110年國防報告書今天發表,針對中共對台灰色地帶威脅,國防部表示,這類手段具非戰非和模糊性,且未達戰爭門檻,不僅消耗戰力,也動搖民心士氣,企圖改變或挑戰既有現狀,達成「不戰奪台」目標。
    2021/11/09 13:04
  • 林姿妙反重啟核四 馬:地方不懂全國議題

    年底四大公投投票,主打4個同意的國民黨,最近似乎悄悄有了改變,隨著宜蘭縣長林姿妙跳出來反對重啟核四後,不少地方民代也不願對這個議題表態,就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似乎都有點動搖,讓主張以核養綠的前總統馬英九喊話,要國民黨好好溝通溝通。
    2021/11/06 19:10
  • 13輪「AZ加BNT」憂爆AZ棄打 北市續接取消電話

    第12輪疫苗今天(22日)開打,而下一輪指揮中心也透露將實施混打,雖然不限年齡,但必須要打第一劑AZ滿10周才符合資格,但指揮中心提醒,第13輪仍以第一劑BNT為主,因此給混打數量可能不會很多,即便如此,有不少原定12輪要打第二劑的民眾開始動搖,北市醫院更陸續接到電話,民眾要取消打第二劑AZ。
    2021/10/22 13:40
  • 人才荒動搖國本!台成清交打造半導體學院 提升菁英質量

    國內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甚至還威脅到了半導體產業的長遠發展。事實上,近年許多科技界大老都接連示警,台灣每年產出的博士生愈來愈少,半導體高階人才嚴重缺乏,加上對岸祭出優渥薪資挖角,恐怕將動搖台灣半導體龍頭地位。專家表示,如果想持續領先,就必須要有大量的博士人才進行前瞻性基礎研究,包括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廠也不計成本,與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合作,希望培育更多新血,為百年大計做前瞻部署。
    2021/09/29 23:00
  • 英首相悼念911事件 「恐怖份子未動搖自由民主信念」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自二戰珍珠港事件後,有史以來第二起本土攻擊,造成近3000人死亡,其中有67人為英國公民。在事件期滿20週年之際,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及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均對外發出聲明,向受難者家屬致意。強生更在聲明中提及近期於阿富汗發生的事件,強調捍衛捍衛自由與民主價值觀的決心不會因此受到動搖。
    2021/09/11 17:21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