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減碳工程迫在眉睫,不只是製造業要減碳,現在就連消費端也必須重視環保,才能透過購買的力量,回頭促使生產者改變生產模式。英國《經濟學人》近期發明了一種新的「香蕉指數」,也就是以香蕉的碳排作為衡量其他食物碳排的基準單位,如果香蕉指數愈高,代表愈不環保。其實台灣也有所謂的「碳足跡標章」,也就是讓廠商揭露產品的排碳,幫助消費者作為購物時的參考依據。
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研究員洪悅容:「我們是會選擇就是有碳足跡,環保署碳足跡標章的一個商品,它們經過那個碳足跡的一個盤查,讓我們確實的知道說,我們製造這個產品,它到底排放了多少碳。」
在店內小角落有個負碳商品專區,這些飲料、泡麵的共同特色,是外包裝上都有印個小腳ㄚ,也就是碳足跡標章,結完帳,掃一掃北大的QRCODE貼紙,還有意外驚喜。
便利商店業者與台北大學合作,在校園和周邊門市開設6處負碳商品專區,從2019年推廣至今,擁有碳權帳戶的人數突破1900人,碳資產累積近1230公斤,帶動負碳商品銷量年增近2成,但其實不少學生,對商品上的碳足跡標章還是霧煞煞。
北大學生:「比較不會去注意減碳LOGO,比較會注意的是,可能是成分方面的,那個蛋白質或是糖分之類。」
北大學生:「就是我買東西的時候,我只會在意我今天要買什麼,就我不會在意後面,就是碳排放量大概是多少這樣。」
北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碳足跡標章)這些品項不是非常的廣泛,所以民眾在做他的消費選擇的時候,往往這些不一定是他在日常裡面的選項,所以未來如果說這個品項可以更多,那民眾跟他的生活,那麼會更有一些直接關係,那他就會這個吸引更多人來參與。」
環保署從2010年起就推動碳足跡標章,作為消費者選購參考,腳丫上的數字,代表從原料取得、運輸、銷售,最後到包裝廢棄回收,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換算成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數字愈小愈好;另一種腳ㄚ則稱為碳標籤,外觀與碳足跡標章類似,不同地方在於,CO2英文中的箭頭往下,代表這項產品,5年內碳足跡減量超過3%。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簡慧貞:「我們今年在修法,氣候變遷因應法之後呢,我們的37條就有強制性,強制性的意思是,我們會公告一些你一定要揭露自己排碳量,就是排碳量的產品或者是服務業。」
台灣有碳足跡標章,現在英國《經濟學人》則發明了一種香蕉指數,也就是以一根香蕉的碳排為基準,其他食物的碳排放就以香蕉的倍數衡量。舉例來說,從同重量來看,吃下一公斤雞肉的碳排,等於一公斤香蕉的11倍,可作為消費者選購依據。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它非常有趣的就是,它用一根香蕉來形容排碳,讓一般民眾,比如說你以後在買到一個食物的時候,它上面就是1根半香蕉,你就知道它不是那麼環保,如果它是0.6根香蕉,它就比較環保,所以當你在選擇兩個食物的時候,以前我們都在比價格,以後我們都可能就會比排碳量,來選擇更有益於環境的一些食物。」
經濟學人進一步舉例,從同營養評分,如果要攝取50克蛋白質,吃雞肉的碳排只有吃香蕉的0.6倍,等於0.6根香蕉;從同熱量評分,同樣攝取1000大卡,吃雞肉的碳排就是香蕉的4倍,等於4根香蕉,香蕉的數量愈多代表愈不環保。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它是可以告訴這些製造商,或者是畜牧商或供應商,讓他知道說,我們現在這個牛肉之所以不環保,可能是你的運輸方式有問題,所以我們應該改良我們的運輸方式,讓我們更環保,因為你要知道,雖然我們民眾好像覺得這只是一個,很有趣的一個指數,但對於以後,我們要銷到歐盟,我們要銷到很多地方的東西,我們都必須要去注意它的排碳量。」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