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長期以來是國人健康威脅主因之一,竟然也跟環境當中的濕度、PM2.5,息息相關。
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招募了台北市86名上班族,進行實驗,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會分別下降0.66和0.61mmHg,左心室最大負荷,也有顯著下降。反觀,如果是冬天環境,也就是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就會顯著增加,冬天與其他季節相比,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顯著升高,但是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是降低的。
在相關研究中發現,冬季時,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要的心血管適應,不過,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
臺大的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每增加 1 μg/m3,手臂舒張壓會增加 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 0.45 mmHg,因此PM2.5的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對於生活在亞熱帶城市的臺灣居民,特別要注意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醫師建議,夏天室內溫度可維持在23到28℃,冬天最好不要低於18℃,建議可使用冷暖氣機、空氣清淨機幫助調控。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3/08/26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