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anna Lovatt、Eileen Gallagher/編譯:CSRone 蔡孟儒
塑膠威脅環境
在過去幾十年當中,塑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它們不但耐用又便宜,以塑膠製成點滴袋與針筒也曾救了許多人,成為醫療的必需品。
可是,塑膠的產量在過去急速上升,過去十五年就製造了現今全球一半的塑膠。在數量龐大的塑膠中,只有9%被回收;在海洋當中的塑膠達一億五千萬噸,目前還以每年九百萬噸的量增加。
直至今日,為減廢付出的努力仍然不夠,塑膠回收仍有許多障礙,例如分類程序不完善、缺乏相關建設以及資金不足。除了這些挑戰,還有許多角色牽扯在內,當中有製造商、食品業者、回收機構、消費者及投資者,使得廢棄物問題顯得複雜棘手。但是若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能參與,還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從觀念起步
將精神用在海洋垃圾問題,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最重要的做法,其實是確保塑膠回收能徹底執行,就能預防塑膠成為垃圾。若要提升回收率,就必須強調一個觀念,就是塑膠是一種商品。
商品與市場間密不可分,而塑膠回收的市場卻尚未完全發揮潛力,在亞太地區尤其是如此。由於缺乏跨國的廢棄物管理規範,歐盟與亞太地區製造了60%的海洋廢棄塑膠。除了缺乏規範,回收能力不足、塑膠產品設計不利回收、回收習慣不佳、回收成本高也讓問題更嚴重。
對許多利害關係人而言,塑膠回收這件事不敷成本。所以該從改變他們的觀念著手,並讓回收制度得以改善。
企業雖然只是眾多角色的其中之一,卻牽連到公民社會、學術界與政府規範,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都能推動改變。
實際的步驟
對身處塑膠價值鏈的企業而言,有六項可行的辦法,能防止塑膠變成垃圾,特別值得亞太地區的參考:
一、針對塑膠的使用與回收制定基準。
二、實施替代包方案,甚至是無包裝。並推行新的配銷方式,以及給消費者誘因一同參與。
三、自發自願制定設計標準,這樣有助增加可回收塑膠的供給,又能提升產品價值。
四、建立跨產業的合作關係,公開與私下皆應發展。
五、呼籲政府、投資人與中小企業,請他們為塑膠使用許下承諾,作為廢棄物減量的投資。
六、設立企業綠色貸款、綠色債券與其他金融機制,藉以促進回收產業。
這些措施落實之後,會是怎樣的情況呢?香港上海大酒店就發表聲明,將於2018年11月1日起,在經營中禁止使用塑膠吸管。這是該企業在2020年終止丟棄式塑膠的第一步。此外,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與陶氏化學等企業募集了多達一億五千萬美金的資金,用來解決全球的海洋塑膠問題,以及改善東南亞的回收基礎建設,而這又是循環資本計畫的一部分,此計畫的宗旨在以投資為手段,來解決海洋塑膠的問題。
企業之外的角色
在企業以商業手法應對塑膠問題時,社會中其他機構也有自己的辦法,在這件事上盡一己之力。
■ 政府可制定法規,規定塑膠產品的組成與設計,讓塑膠能更易於回收。此外,還可以支持塑膠回收產業,例如補貼、減稅、長期提供低價的土地供相關基礎設施利用。
■ 非營利機構可以教育大眾,藉由共開活動來提醒,讓他們重視塑膠回收,還可以推動法規的改變來支持回收。
■ 學術機構可針對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可有利於政府減塑政策執行。
■ 多邊開發銀行及相關機構可沿用推動再生能源的方法,以基金的方式來支持廢棄物管理設施,在中低收入的國家更該如此。
要阻止塑膠進入河流、海洋、垃圾場,是一件困難的工作,牽涉到不同的著手之處、角度與方法。但既然連聯合國都開始正視此問題,無論是誰,都應該把握時機,採取應有的行動。
本文獲「CSRone 永續智庫」授權轉載。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