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0
  • Feb
  • 2017

父親帶小孩自殺,背後原因是什麼?

作者 林仁廷

2017/02/10 11:33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攜子自殺」裡的憂鬱與絕望

『46歲投資失利失業的中年男人,長期與妻子吵小孩教養及經濟問題,他與妻子個性差異大,她活潑外向,常參加童子軍戶外活動,他過去是工程師,愛待在家。兩人才剛在電話中大吵,他認為妻子外遇、愛錢及愛慕虛榮,隔天憤將午睡的3個小孩以利刀割頸後自己再自殺,所幸國三的大女兒僅氣管被割破忍痛求生。案發現場留有遺書,男人怒罵妻子:「賤人,妳要自由我就給妳自由,我帶3個小孩走。」。

經調查,他們並不是高風險家庭,過去也沒有兒虐通報紀錄,學校老師也很驚訝,因為平時的親師聯絡、班親會或校外教學,大多是父親出席,感覺上孩子與父親較為親近,但從未聽聞父母不合,孩子上下學也很正常。警方發現遺書長約4頁,沒有交代後事也沒有留話給其他親友,研判男子應是下定決心帶三子女赴死,完全沒考慮過其他事情。』

 

看了幾篇報導將摘要寫出,同樣身為父親,事件令人心痛,這位父親怎麼了,都願意照顧孩子,為什麼還做出這樣的事?他選擇的決心與殘忍是最糟的,男人自己的事沒處理好,反而剝奪孩子生存的權利。

然而事情已經發生,我希望從中理出可能原因及預防方式。是什麼樣的心理處境,讓父親陷入了出不來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錯誤連結讓一位父親,過去沒有家暴的人選擇極端方式了結。文化與成長經驗讓男人真的說不清楚自己怎麼了,挫折是如此,憤怒是如此,攻擊也是如此。

1.憂鬱與絕望:

在男人生命裡,「成家立業」是最重要的兩件事,尤其是家庭與妻子,那是他不善言情的情感寄託之處,然而事件裡男人失業、投資失利,又長期與妻子吵架,兩頭皆空。

男人原為工程師,生活較封閉,情感全依附在妻子身上,但他認為妻子嫌賺錢少瞧不起他,又自顧過社交生活,他索不到關心肯定,只是沉悶忍耐。男人無力改變兩頭挫折,又不懂對外求助,壓抑累積成了憂鬱症,症狀會惡性循環,終至絕望,一個衝動便導向死亡。

2.帶孩子的身心壓力:

如學校老師所言父親負責教養,照顧孩子確實很累,生活起居、飲食清潔、家庭作業及陪玩陪睡一刻不得閒,還有扮黑臉的管教壓力。

並不是說這些壓力大,而是在憂鬱纏身的狀態,加上傳統父親較少依賴孩子,總以全能姿態現身,反令生活瑣碎加速耗損能量、身心俱疲,感覺孤單。

上述情緒及壓力都是挫折,尤其是妻子,因為她是他此刻唯一的人際依附。

●「帶孩子一起走」:報復的潛意識陰影

父親為何會將怒氣轉向孩子?

妻子重心在外,又過於否定先生,她在家重點也是孩子,男人照顧好孩子,可是妻子只關注他們,男人得不到太太的關心與注意,讓他對孩子又愛又恨。

對男人來說,與妻子的關係仍然是第一、唯一,他與孩子的關係不是母性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彼此愛的結晶,如果妻子視孩子比他更重要,那麼他對孩子的情感將會矛盾愛恨糾結。此時男人無意識會做些事以引起妻子注意,包括遷怒孩子引發妻子反應,如果確實有效,遷怒會變成習慣,將對妻子的不滿轉移到孩子身上,一衝動就會出現。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攜子自殺」表面的意思是父母帶孩子一起自殺,實際上是兩個階段,一是殺人,一是自殺,加害者是父母,受害者是孩子(引自張家銘醫師)。殺人或自殺是一種攻擊驅力向外或向內的行為,關於「攻擊」,心理學也有其理論,最常使用的理論解釋是:「挫折-攻擊假說」,1939年J. Dollard提出,1941年N.E. Miller修正。

理論是說當個人所想要的受到阻礙時,就會激發、累積攻擊驅力,如果挫折繼續存在而沒有宣洩,就可能出現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有時直接反擊挫折來源(報復),有時則因權威、權力等利益關係(如父母、師長、老闆、上司等)再度壓抑,或是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對象做替代攻擊。攻擊替代品和直接攻擊一樣,也可以達到報復及宣洩的效果,特別是替代品與挫折來源的性質很接近時,因此才有「帶孩子一起走」的報復。

男女性皆有攻擊行為,男性慣以暴力行為,女性則以語言、關係作攻擊,如果夫妻吵架,彼此互為挫折源,最常見的結果是妻子謾罵、挑釁或碎念,先生則以拳腳相向。

但不是每對男女皆如此,個別差異很大,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那些歷經挫折卻一直沒有出口的人,挫折累積的結果最容易一次爆發產生極端。當男人下決心時,就很難改變了,男性的自殺率不多,但自殺成功率很高,因為男性求助通報或被發現的機會少,但選擇自殺時卻選「必死」的方式居多,如跳樓、刺心臟。

挫折、憤怒與攻擊於此產生錯誤連結,男人可能想即使傷害自己也得不到同情,長期吵架的挫折遷怒孩子,以為讓孩子受苦能讓妻子回頭,達到跟妻子多親近的渴望。

然而無意識的衝動是不懂分寸的,會盲目地以任性、叛逆、獨斷獨行的方式證明自己存在。衝動的攻擊讓報復極端且殘忍,從長約4頁的遺書可見,男人離世前的情緒還在憤怒自憐,卻完全忘了與孩子的關係。

●預防方式

我們社會對「家庭」有許多傳統要求,過往諺語仍存我們心中,如「家醜不外揚」的心理限制讓婚姻問題難有第三方的介入,其次是心理健康議題,害怕「憂鬱症」等精神病的標籤,降低覺察,依然慣用「壓抑忍耐」來處理情緒衝突,遇見情緒不是算了,就是服藥消除,而不理會情緒背後的需要,或衝突背後的價值差異。

精神層面的長大成熟,都需要不斷學習,並不是年紀到了、孩子生了自然就會。男性更是如此,要處理自己的內在議題並不容易,文化與成長經驗讓男人真的說不清楚自己怎麼了,挫折是如此,憤怒是如此,攻擊也是如此。底下有些自我檢視可以預防極端衝動的發生。

1.留意以下警訊:

(1)家庭危機:家庭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根,當面臨失業、經濟或夫妻長期衝突時,留意這些客觀困境帶來的壓力反應及溝通模式。夫妻需要坐下來討論,而不是迂迴嘲諷冷戰。(2)自我檢視:檢查自己慣以壓抑忍耐的程度,可查網路上的〈台灣人憂鬱症量表〉比對身心反應,通常「失眠、睡不好」就算是蠻嚴重的了,先求醫確認,不讓憂鬱症悄悄上身。

 

2.觀照、覺察自己的情緒:

男人不熟情緒,就容易被情緒帶著走或急著找解決管道(如喝酒、性行為),先慢下來,離開衝突處,一個人靜一靜,男性習慣獨處、沈默,要有沈潛期才能啟動情緒的處理,然後試著同理自己,自問下列題目:「我在乎什麼」、「我在氣什麼」、「我委屈了什麼」及「我真正想要什麼」,多認識情緒與自我肯定。

如果有孩子要照顧,請親友或鄰居幫忙暫管,或趁孩子上學時給自己一些空間,總之,要留時間給自己。

3.找人協助。

不要總是自己處理,找朋友打打球,找信任的人說說話、聊聊天,不一定是親友,有時候對陌生人不會有負擔更容易說,試試社會提供的資源(如各區衛生所、健康中心的免費諮詢;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或尋找專業諮商討論夫妻相處。

男人最恐懼「被拒絕」,那是未知的情緒領域,但其實說出來後恐懼反而會降低,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後,以「我」作句子開頭與妻子溝通,直接表達就會有效果。

4.最重要的是,認知「父母沒有剝奪孩子生存的權利」

辨識自己有情緒與溝通的困境,而不是以「自己離世後孩子無人照顧,擔心孩子受苦」或「報復對方」的理由,將孩子一同帶走。

別小看孩子,對於死亡,即使才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也都懂得恐懼、無助與求生;對於生存,孩子則是最有「活下去衝動」的人,就算少了父母,最終他還是可以勇敢的活下去。參看《你知道孩子「被帶去自殺」的時候,他腦袋裡在想什麼嗎?》可以增加你對孩子的同理心,區分你處理你的問題,但無權處置你孩子的生命。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規範看這邊!

更新時間:2017/02/10 12:48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15年,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心理學碩士畢業,主修社會心理學,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作家事、旅行、繪圖、攝影、社會觀察與寫小說。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