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期宣布,2026年起將正式課徵「碳邊境稅」,只要是進口到歐盟國家的高汙染產品,像是鋼鐵、水泥、化肥都要根據在產地的碳排放量,繳交一定的稅金,但如果出口國已經有自己的碳定價,像是碳稅、碳費或碳權,出口時可作為抵稅證明,減少關稅成本。不過台灣至今都還沒立法,腳步比日韓和中國大陸還要慢,專家警告,如果再不有所行動,台灣產業和經濟將因為國際碳稅而受到重創。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長黃潤秋:「燃煤發電行業2162家,納入到了這個碳市場的範圍,那麼總共覆蓋了多少呢?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國大陸歷經10年摸索期,今年7月中旬,全國碳權交易平台正式上路,所謂碳權交易,是指企業將用不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放到市場上買賣,無法減碳的高汙染廠商,必須購買碳權,才能順利銷售產品。尤其歐盟今年7月,也宣布將對進口的鋼鐵、水泥、化肥等品項,2026年起課徵「碳邊境稅」,專家警告,如果台灣再不跟上,經濟恐遭受重大衝擊。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中研院,用經濟模型推估,歐盟的碳邊境稅,將導致台灣產業每年損失757億,其中化材製品、包括化肥業恐年損328億,鋼鐵、鋁業損失316億,水泥等非金屬礦物製品減損66億,電子電機業也有每年47億損失,專家提醒,台灣必須有自己的碳定價機制,把稅金留在國內,才能協助企業綠色轉型。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歐盟現在的做法是如果你這些國家,有建立跟歐盟相當的這種,碳排放的課稅制度的話,到時候賣到歐盟去的產品,是可以去抵減(課稅)的,環保署有預計要去徵收碳費,可是這個碳費可以抵減到多少,未來CBAM(歐盟碳邊境稅)所要求的這個比例,可能就是再等歐盟公布細節。」
勤業眾信稅務部會計師洪于婷:「如果在我本地國家已經有做一些,碳稅的一個繳納,可是可能因為標準或者可能,因為就是機制不同而不能夠抵扣,那對廠商來說可能就會比較吃虧了,我相信政府在做立法的時候,會考量到這一點。」
引進碳足跡計算設備,汰換低效能技術,還要購買綠電,不僅增加中小企業負擔,碳稅成本也可能轉嫁消費者,牽一髮動全身。不過除了中國大陸和歐盟,美國也在研擬自己的碳關稅,歐美中各唱各的調,難保不會引發貿易衝突。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如果真的會有這個貿易衝突,我相信應該會是在歐盟,接下來公布一些細節,其他國家的碳定價歐盟要承認多少,可以抵減多少內容,這個東西一旦公布出來,可能就是現在有實施碳定價的國家,譬如說中國部分實施,日本也有一些碳費境內碳費,那韓國也有那這些......,可是像澳洲就是基本上比較反對的。」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