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
「除非我們能對人性尊嚴建構普遍的理解,否則注定承受接連不斷的衝突。」
法蘭西斯.福山
是什麼原因,讓臺灣藍綠如此對立,喪失理性討論以及絲毫可能和解的空間?為什麼在上次大選中,僅靠「抗中保台」和「芒果乾」,就讓民進黨贏得817萬,創下歷史記錄的總統選票?為什麼在民主化已踐行了30多年後,還是有人呼喚專制和威權的幽靈?
跳脫外在粉飾,去除理念和價值的「偽」衝突,歸根究底還是一場多數與少數,「身份政治」帶來的廝殺。臺灣政治內部矛盾核心問題,還是兩種「身份」—臺灣人與中國人的衝突與對立。
十幾年前,在一家雜誌社工作,因為雜誌附贈當時一位女政治人物,被閨蜜設計偷拍的不倫光碟,引發社會譁然,並捲入2起刑事官司。
一天,與一位現在已不在世的演藝圈大哥吃飯。談及此事,我問他「我是不是幹了很丟臉的事?你會不會嫌棄?」大哥一點不介意,還説「自家兄弟,關起門會要你以後小心點。對外還會挺你。而且你為老闆扛責,很有義氣。」
雖然此一事件社會轟動,輿論界連續幾個禮拜追殺撻伐,但是在「身份」上,因為和演藝大哥,是「自己人」的關係,不僅沒被痛批,還得到他些許安慰。
維基百科上對「身份政治」詮釋相當粗淺,「身份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是指在社會上,人群因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性取向等,集體的共同利益而展開的政治活動。」
「批判者認為身份認同政治導致社會分裂,因為選民會根據自身的身份認同,對其他群體的歧視(或攻擊)。」
這種解釋意猶未盡,不夠全面和完整,可以用現實的例子來補充說明。
臺灣人群的身份認同,非因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性取向等,而是由早期本省人、外省人,經過長期融合後,運用地域主義,又延伸成現在的「臺灣人」與「中國人」兩種身份認同。
陳時中可說是這種認同政治的指標性案例,作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總指揮,去年5月由於防疫有成,臺灣疫情長期「嘉玲」,當時有民調顯示,陳時中獲得高達94%的滿意度。
但今年以來,先是發生桃園諾富特3+11防疫破口,引發5月疫情風暴,加上國際疫苗採購不足、國產高端疫苗未經3期實驗便施打(出國要再補打2劑)等事件,近日還有兩次餐聚歡唱影片外流。雖然在野的藍白兩黨向陳時中問責,要求他下臺負責,但他在權位上毫無動搖。
再來看看前總統李登輝早期和後期,蔡英文以前和現在,國民黨和藍營支持者一再揭露,他們對統獨、國家認同的前後不一,說詞的矛盾之處,結果大多數臺灣民眾絲毫都不以為意。
一言以蔽之,這些就是身份認同政治,所產生因果關係,因為他們3位都是「百分百的臺灣人」,而位於他們對立面的國民黨,則代表居於少數的「中國人」。臺灣人當然要不顧切身利益,從身份認同的地域主義「大愛」上,愛護、保護和支持「自己人」。
2018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敗,總統蔡英文支持度跌落到不到20%。不過,靠著「抗中保臺」、「捍衛主權」(保護地域主義),她不僅在初選贏過挑戰者賴清德,而且在總統大選中贏得空前的勝利。
「抗中保台」表面上是向中共強權抗爭挑戰和自我防禦,但其實質內涵,則是在做臺灣內部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分化。「抗中保台」讓兩岸關係「準」敵我化,更為甚者,當「反中抗中」已成為臺灣主流意識,「中國」國民黨,自我認同中國人者,以及親中、和中者,與臺灣身份認同者的政治競爭,就會由人民內部矛盾,轉化成「敵我」矛盾。而一個是絕對多少,一個是絕對少數。
福山認為,身分認同的需求界定了今天的世界政治;也就是説,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界定了臺灣政治。
他一針見血地提出警告,除非我們能對人性尊嚴建構普遍的理解,否則注定承受接連不斷的衝突。如果臺灣內部,無法彌合身份認同的鴻溝,多數與少數無法對彼此的尊嚴保持基本的尊重 ,無論誰獲取權利,都會對臺灣的民主化,產生毀滅性的桎梏和打擊。臺灣民主的底線,將不斷向下修正。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