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北藝大11點熱吵店遊民廟公狄鶯孫鵬交友軟體劉尚謙廟公王淑娟台中食品大廠破產
  • 搜尋:

    期刊 結果共664筆

  • 不入境普篩「偽陽性高」 指揮中心憂「醫療崩」

    始終不開放入境普篩、或入境普篩後加碼集中檢疫,指揮中心立場很堅定,原因在於認為偽陽性比例高,容易造成醫療量能崩潰,民眾也會因為篩檢陰性後乖乖居家檢疫的遵從率降低。但有醫師質疑,指揮中心舉例的篩劑特異性有5%特異性誤差過高,才會導致篩出的偽陽性人數過高,對此指揮中心回應,這是根據最新的醫學期刊標準做的分析。
    2020/08/23 13:44
  • 新冠病毒發現新變種 權威期刊:武漢傳至台灣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18日發布1項研究顯示,新加坡研究人員發現新冠肺炎(COVID-19)新變種病毒「Sars-CoV-2」,最早出現在武漢,隨後傳往台灣及新加坡。
    2020/08/22 09:54
  • 快訊/新冠肺炎新變種 醫學期刊:從武漢傳台灣

    醫學期刊《刺胳針》最新研究顯示,發現了新冠肺炎的新變種,是從1月到3月,一組群聚感染病例中,發現到這種病毒,最早從大陸武漢出現,後來傳到台灣和新加坡。
    2020/08/22 09:39
  • 不想老年被確診「失智症」!醫師警告遠離 這可怕「危險因子」

    失智症很多人知道,尤其這個疾病成因和危險因子,真的必須要重視,全球失智症專家報告指出,全球約5千萬人罹患失智症,這個驚人數字預計到了2050年將會增加到1.52億人,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值得一提的是最新國際醫學期刊「Lancet」指出2020年將比2017年確診失智症,多增加三個危險因子,帶您來看!
    2020/08/19 23:06
  • 「陸明年1月將攻台」 美前軍情副局長示警

    美國中情局前副局長莫雷爾,在新的期刊中撰文,認為明年一月美國總統交接期間,中共高層會把握這個機會,趁機對台發動軍事行動,更明確點出就在明年的1月18日傍晚開始為期三天,解放軍將會出兵攻打台灣,解決兩岸問題。
    2020/08/16 13:34
  • 禿頭救星!台大研究「雞皮疙瘩」發現生髮密碼 登國際期刊Cell

    飽受掉髮困擾的人有福了!台大研究團隊從「雞皮疙瘩」裡獲得啟發,發現冷的時候,交感神經會高度活化,除了刺激豎毛肌收縮產生雞皮疙瘩外,也會提升毛囊幹細胞的活性,幫助毛髮生長。
    2020/08/06 18:17
  • 少子化‧高齡化 人口負成長時代將至

    內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死亡人口比出生人口,多出將近九千人,頭一次出現人口負成長,學者預估台灣今年將首次出現,死亡數高於出生數的「死亡交叉」。全球都將面臨人口負成長時代,主要原因就是生育率降低,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特別點名日、韓、泰國等23國,預估本世紀末,人口將減少一半以上,未來支撐國內經濟的勞動人口將嚴重不足,「移民」將成為各國必需人力。
    2020/08/02 21:00
  • 快訊/5年73論文造假「排世界第2」 教部:取樣太少

    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工會,公布各國期刊論文造假統計,在2012到2016年,台灣期刊論文造假篇數高達73件,在全球排名第2,第一名則是大陸有276篇,對此教育部回應,私人資料庫並非全面取樣,涉及造假的論文中,有2位副教授就占了63篇,用2人行為論斷台灣是抄襲大國並不恰當。
    2020/08/01 09:42
  •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量 研究:幼童比成人多10至百倍

    「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今天刊登的研究指出,5歲以下幼童鼻腔中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遺傳物質量,是成人和較大兒童的10至100倍,意味幼童可能是重要的傳染驅動力。
    2020/07/31 15:43
  • 泰籍移工確診 台灣本土沒病毒是假象?醫:很怕「這些東西」一起來

    大家普遍認知都是病毒在夏天高溫下比較難存活,不過最近國際上大流行的地區,像是巴西、印度等等,都是比較濕熱的國家,就有醫生提出在居家環境裡,要引風降溫,可以降低感染風險,像是擺放植栽;而中研院發現白扁豆萃取出的蛋白質FRIL可以抓住新冠病毒表面的醣分子,抑制病毒感染,這項研究也登上了國際期刊。
    2020/07/29 22:43
  • 白扁豆能抗疫 中研院發現可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白扁豆是熱帶區域重要作物,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現,白扁豆萃取蛋白FRIL除了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也可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2020/07/29 13:41
  • 不是筍類!營養師1張圖揭「玉米筍身世」 網驚長知識了

    玉米筍口感爽脆清甜,受到大人小孩歡迎,但你知道玉米筍其實不是筍類嗎?營養師呂孟凡解釋,其實玉米筍就是「年幼的玉米」,與玉米的營養價值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國外期刊中的論文內容也顯示,玉米筍可能是極少數沒有農藥殘留的蔬菜,別看它個頭小小的,營養價值卻和與其他許多高價蔬菜相當!
    2020/07/28 11:04
  • 大潭藻礁研究登國際期刊 環團籲中油三接遷址

    大潭藻礁柴山多杯孔珊瑚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環保團體今天表示,科學認證大潭藻礁的重要性,呼籲政府、中油盡速提出「三接遷址」方案,並依文資法設為自然地景。
    2020/07/23 16:23
  • 科學家研發血液篩檢法 比常規檢查早數年發現癌症

    根據今天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一份新研究,一種血液檢驗方法能比傳統診斷方式早好幾年偵測出5種癌症,而且準確率很高。
    2020/07/22 22:35
  • 全球暖化海冰縮小 北極熊80年內恐面臨滅絕

    根據「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今天刊登的研究,氣候變遷正造成北極熊覓食困難、飢餓致死,預料80年內可能幾乎消失。
    2020/07/21 18:00
  • 快訊/台患肺癌逾半數不吸菸 中研院:飲食、空汙有關

    罹患肺炎,在台灣超過一半的患者並未吸菸,女性患者更超過九成未抽菸,中研院化學所團隊,首次發現,肺癌跟防腐劑、食品添加物、空污等致癌物暴露有關,在過程中更發現一個全新亞型肺癌,這篇研究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並躍上封面。
    2020/07/18 09:17
  • 幹細胞治療突破 國衛院找出修復神經關鍵物質

    神經退化疾病治療露曙光,國衛院團隊耗時7年培養出具有超強神經再生能力的「幹細胞外泌體」,大腦受損的小鼠注射後,短短1個月認知、學習能力都大幅提升,獲國際期刊刊登。
    2020/07/13 17:58
  • 人類災難?國際期刊Cell:新冠病毒變異 傳染力達3至9倍

    WHO原本一直否認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最近改口說不排除這個可能性,這也讓疫情發展顯得更加險峻,而最新研究也指出病毒變異後,傳播力是原先版本的3到9倍,雖然疾病嚴重程度沒有增加,但卻會傳染的非常快速。
    2020/07/10 22:42
  • 傳染力更強了! 研究:變異新型冠狀病毒正流行

    根據今天發表在「細胞」(Cell)期刊的新研究,正在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基因變異,比原本在中國武漢出現的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2020/07/03 16:16
  • 離譜!公車門夾腳 台大教授遭拖行5百米

    曾因黑洞研究登國際期刊的台大教授,慘遭公車夾腳,拖行受傷!11日晚間8點多,台大闕志鴻教授,在台大體育館,搭乘907公車時,右腳才剛踏上去,就被車門夾住,慘遭拖行500公尺,但駕駛都沒發現,還是教授自行脫困,送醫後,背部、手臂都有20%灼傷,右手也骨折,對此公車業者,坦承嚴重疏失!
    2020/06/17 13:00
  • 新冠肺炎除了接觸和飛沫傳染 「這個途徑」傳染更遠

    新冠肺炎的感染途徑主要就是接觸傳染和飛沫,現在有台灣的學者和美國學者,一起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共同發表專文,當中指出我們平常呼吸、講話、唱歌等等,都可能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1微米以下的氣膠,氣膠傳播也會比飛沫傳染飄散更遠。
    2020/06/08 22:52
  • 研究指羥氯奎寧有風險 作者因數據疑慮撤文

    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5月刊登文章,指羥氯奎寧用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恐增加風險。文章4名作者中有3人今天撤回文章,理由是提供數據資料的公司不接受第3方同儕審查。
    2020/06/05 11:33
  • 換水大腸鏡檢查沒麻醉 9成患者不覺疼痛

    腸胃內科醫師謝毓錫研究,9成病患沒有麻醉做換水大腸鏡檢查,也不會覺得疼痛,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胃腸病學與肝病學期刊」。
    2020/06/02 14:19
  • 罕見!女嬰天生有「2張嘴」 吃東西2舌頭竟同時動

    世上有各式各樣的罕見疾病,近來英國學術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一篇特殊案例,美國一名女嬰一出生就有兩張嘴,一張長在正常位置,但在右下巴上又長了一個嘴巴,而且同樣擁有嘴唇、舌頭、牙齒等構造,兩張嘴彼此互不相通。
    2020/05/30 17:48
  • 川普愛推銷:奎寧藥治新冠 世衛試驗喊停

    在全球找新冠肺炎解藥,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吹捧的瘧疾用藥羥氯奎寧,現在遭世界衛生組織打臉,因為安全問題,決定暫停新冠患者的奎寧類藥物試驗。醫學期刊也刊登大型研究指出,新冠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死亡和心律不整的風險都大幅上升。找不到治療藥,不少人把希望放在疫苗身上,美國馬里蘭州一家生技公司,宣布新冠疫苗進入人體試驗;但原本最有希望的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現在領軍的學者表示,成功機會恐怕只有50%。
    2020/05/26 19:59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