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發生塌陷的大直街,七年前被經濟部標示是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結果有房仲發現,短短幾年內就變成「低潛勢區」,質疑誰竄改,經濟部回應,近年來的檢測密度是過去的16倍,才導致結果有落差。
房仲陳泰源:「(去年採訪時)為什麼跟我當初印象的高度不同,他變成低度了,當這個新聞播出的隔沒幾天,中度又變成低度就變成超安全,這樣是不是有點矇蔽,大直街一帶的居民讓他們以為都很安全,那(要是)樓垮了誰要負責,當初竄改資料的這個人到底是誰。」
唯一有權限更改數字的就是經濟部地調科,強調資料沒問題是檢測方式有變更才出現差異。
除了中央地方也有自己的檢測系統,以大直街94巷1弄來說台北市的資料,在實踐大學還有94巷1弄,都是黃綠各半,但中央卻是綠油油一片,再看看總統府北市府顯示是高度潛勢區,中央卻是低度潛勢區。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陳文山:「北市府有時候跟中央資料會有差異,最重要就是鑽井密度的問題,鑽井有沒有一些資料的問題,那這樣在做內插的時候,在做圖的時候就會比較不一樣。」
教授指出鑽井數量和位置都會導致數據不同,但也提到鑽井大多選在公園學校等等空地,再把周圍數據做平均計算,民眾想知道自己的家的土壤液化程度,恐怕沒辦法這麼精細。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