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有想過,您買的海鮮,可能是山寨版的嗎?其實像這種海鮮錯標的事件,不只發生在台灣,調查顯示,全球9千多種海鮮產品當中,有近四成的標籤都是有誤的,台灣海鮮,哪幾類,特別容易發生錯標?一起來看。
海鮮達人周思億:「應該是肉質就可以分辨,因為真的鱈魚,肉質是會比較Q一點,然後我們一般的比目魚,它的肉質是比較嫩比較細,我們一般比目魚,因為常見,所以它價格會落在,就一至兩百塊、兩至三百塊,然後真的鱈魚的話,大概都是要五至六百、七至八百了,一斤,對,一斤。」
記者黃琲茹:「不要說鱈魚跟比目魚,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了,像我手上的這個鯖魚,觀眾朋友分得出來,哪一個挪威的,哪一個是台灣的嗎,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來問問專家,老闆,怎麼分辨。」
確實,很難想像,你我買到的海鮮,可能是山寨版,但兩份不同調查,都出現類似結果,英國的衛報就發現,全球33個國家,9千多種海鮮產品當中,有近四成的標籤都是有誤的,而另一個科學報告也指出,在台灣消費者遇上,海鮮錯標的機率為18.9%,而這當中又以鯛魚、鱈魚和魚漿產品,被以其他魚類或肉品替代的機率最高。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安所所長張祐維:「像一般的消費者,對於這種海鮮,它本身的物種的認識,其實是模稜兩可的,他就只有一個大概的概念,那可是真正在做這些生意的人,其實他很清楚,什麼價錢比較低,什麼價錢比較高,他決定要怎麼賣,這部分我覺得,是一個灰色地帶。」
魚體加工後,外觀遭破壞,難以辨別魚種真偽,但食藥署的「分子生物鑑別技術」,可以針對標示上的魚種,進行基因片段序列對比,即便做成魚漿、魚鬆、魚丸,也能萃取DNA判別,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產品標示,有沒有辨別法?
超市公關課長葛柔:「消費者在選購的話,可以翻到背後去看,這些商品的,後面的一些成分標示,那其實最重要的是,前面的幾個成分,代表它的主要的含量的多寡,那通常最多的成分,它就會放在最前面的幾項,如果說它是以,可能說虱目魚丸,它是以虱目魚肉為主的話,那可能前面的幾項都會是,可能虱目魚肉,虱目魚漿。」
像是這兩款鮪魚罐頭,確實都使用鮪魚肉,但其中一罐標示卻加了鰹魚,得要細看成分才知道,產品標示,除了要名符其實,內容物,也不能只是有標就好。
海鮮混充事件,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利益,就怕,海鮮濫「漁」充數,不只影響產業發展,可能造成的食安漏洞,才是你我更關心的。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