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國人「體內塑化劑」超標!5習慣要避免 兒童發育恐影響

編輯 顧詩蓓 / 責任編輯 黃安眴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07 11:03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13 10:46
內分泌干擾物質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內分泌干擾物質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近年來,國際對於內分泌干擾物質(又稱為「環境荷爾蒙」)日益重視,聯合國訂定每年的6月7日為「世界食品安全日」,提醒民眾重視飲食環境中無所不在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台北醫學大學研究指出,台灣人體內DEHP塑化劑濃度高於許多先進國家2~7倍,餐飲環境中的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減塑」是國人要面對的重要議題。

國人塑化劑濃度偏高,兒少更易暴露風險

 

塑化劑等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影響人體,包括性荷爾蒙、甲狀腺素、甚至胰島素等正常荷爾蒙的作用。其中以對生殖功能的影響最被關注,例如降低睪丸功能、干擾月經週期、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增加不孕風險與癌症發生等。根據2024最新調查,全球每年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因食物污染而生病;有200多種疾病因食用到受污染的食物而發生;40%的食源性疾病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

台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廖凱威副教授指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北醫食安系系列調查研究,2013~2016年期間,亦即起雲劑事件後,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代謝物濃度,高於許多先進國家(像是美國、加拿大、德國、韓國等),以其中的DEHP為例,部分代謝濃度甚至高達2~7倍,18歲以下兒少體內塑化劑濃度比成年人更高,而DEHP、DBP常被用於食品包裝。

廖凱威副教授說明,內分泌干擾物質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如含鉛的劣質玩具、添加塑化劑的保鮮盒、電子產品、個人保養品、醫療器材,甚至是防水防風衣物中的全氟化物等。他強調,幾乎難以避免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影響,因為它們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環境。
 

食品容器錯用恐藏毒

針對減少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暴露,台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研究中心蕭伊倫副主任分享,除了塑化劑之外,包括環境污染物、化妝保養品、農藥等,都可能有內分泌干擾物質,要避免以下行為:

●使用磨損不沾鍋。
●加熱時覆蓋保鮮膜。
●美耐皿盛裝熱食。
●使用淋膜紙餐盒及塑膠袋盛裝熱食。
●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

減塑方式:使用環保方式、汰換過度磨損食具

蕭伊倫副主任說明,可以改使用以下方式「減塑」,減少環境負荷、遠離內分泌干擾物質:
 

食品處理
不使用磨損的鐵氟龍鍋具。汰換過度磨損食具,如:砧板、鍋具、餐具。

食品儲存
使用不鏽鋼、玻璃、矽膠、陶瓷。

環保行動
選用具有環保標章的洗手乳、衛生紙等生活用品。吃外食時,使用環保餐具。

 
◎ 諮詢專家/廖凱威副教授.蕭伊倫副主任

原文請見:吃飯5動作超毒!北醫研究: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超高,比歐美國家高2~7倍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ESG環境

#廖凱威#蕭伊倫#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干擾物質#塑化劑#DEHP#減塑#ESG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99

0.0839

0.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