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工作勞動 ≠ 運動!醫揭2者關鍵差異 每周至少運動「這分鐘」

編輯 梁萱琪 / 責任編輯 蔡昀臻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5/30 16:15
最後更新時間:2024/05/30 16:15
許多人認為在工作上進行租重的勞動,就不用再花時間運動。(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許多人認為在工作上進行租重的勞動,就不用再花時間運動。(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不少人常有「我有在工作上進行粗重的勞動,就不用再花時間運動」的迷思。但科學研究證實,工作內容越「粗重」,「運動」就越少,因為勞動,不僅是重複性作業,還有不良姿勢的風險,在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會增加心血管壓力,所以為了身體健康,還是每天都要固定花時間運動。

研究證實:工作內容越粗重 運動就越少

 

復健科醫師李炎諭指出,丹麥十萬名個案的研究顯示,每周高強度運動4小時以上的人,相較於不太運動的人(每周運動時間小於2小時),能減少四成的死亡風險和15%心血管風險,然而做粗重工作、相較於靜態工作,反而會增加大約三成的死亡與心血管風險。

2023年的文獻回顧跟以上研究結果一致,長期重體力勞動工作對健康是負面影響,而生活中的高強度運動對健康是正面影響。另外,工作中強度跟生活中運動強度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工作內容越「粗重」,「運動」就越少。

「運動」與「勞動」差異
 

李炎諭表示,目前學者認為,運動與勞動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運動」多半是受樂趣、健康導向相關,像是打羽毛球,能享受到競技的樂趣,還有突破個人成績的愉悅感等;反之「勞動」多半跟壓力,非樂趣導向有關,且常有重複性作業、不良姿勢的風險,在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會增加心血管壓力。

但在2007年的哈佛研究發現,如果告知飯店的清潔人員:勞動就像運動一樣,也對健康有好處,研究結果發現,被告知「清掃是好的運動」介入組的個案健康指標都有改善,這研究也證實心理壓力跟勞動之間的關係影響。

不管勞動與否 每天都要固定花時間運動

李炎諭提醒,根據WHO建議,想用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每周至少維持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是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每周至少2天肌力訓練的頻率,若無法維持,輕度運動也比久坐不動好。因此,不管勞動與否,還是要固定花點時間運動,每天5分鐘、10分鐘、15分鐘都好,快走、深蹲或是上健身房都好,對健康會是有益處的。

◎ 資料來源/李炎諭醫師

原文請見:工作勞動=運動?研究曝2者關鍵差異 醫建議每周要花「這些時間」運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運動#勞動#心血管壓力#花時間運動#李炎諭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01

0.0850

0.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