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喝紅豆水還是水腫?中醫師曝恐「濕邪」 教3招全身祛濕

編輯 朱育嫻 / 責任編輯 汪奕嘉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9/05 11:05
最後更新時間:2022/09/05 11:05
身體溼氣重會讓人體運作變得較吃力。(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身體溼氣重會讓人體運作變得較吃力。(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你是否覺得自己身體濕氣太重,喝了紅豆水、薏仁水,卻感覺濕沒去掉,反而愈來愈腫?中醫指出,不管是內部生濕或濕邪入侵,都讓人體運作變得較吃力,無法有效率新陳代謝。以下教你用對方法,從頭到腳都祛濕。

外在濕氣、體內失衡都傷身

 

「濕」是什麼?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中醫師何昱樺說明,中醫講述的「天人合一」養生之道,是指人類與大自然間互相共存、息息相關,外在環境的變化也必然影響人體運作。以濕來說,把種子埋到土裡,若不澆水,當然不發芽,但若是土壤太濕,種子也會因而腐爛;同樣的,不論是外在環境的濕氣或是體內失衡產生的內濕,都會影響人體健康。

「濕邪」致病3特性

濕性重濁

 

何昱樺說,濕邪侵入會使人體產生沉重症狀,如:感覺困乏、肢體痠沉、排便不乾淨而覺得肛門墜脹;而濁則是混濁不清之意,像是糞便黏膩、小便混濁、女性陰部帶下分泌物等。

濕性黏滯

濕邪致病有黏膩、停滯的特性,可分成兩方面,一是症狀的黏滯性,如濕阻腸胃,消化不順暢且排便常出現解不乾淨、覺得腹中仍有物卻怎麼努力都空無一物,或是糞便容易黏附在馬桶;另一種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病程一般容易反覆發作,像是「濕痹」的關節炎,常感覺關節痠重,固定點反覆腫痛。

濕邪阻遏氣機,因而損傷人體陽氣

想像穿著泳衣,在尚未下泳池前,走路輕快,但當從泳池上岸後,明顯覺得活動的阻力變得比較大。所以不論是因內部生濕或濕邪入侵,人體的運作代謝變得較吃力,而無法在有效率新陳代謝下,易造成濕氣聚積;所以,濕既可能是病因,又可能是病理產物。

祛濕保健法1:從頭到腳去濕

「頭」:
不少人洗完頭後常用自然乾來省事,但濕著頭又吹風容易感冒和頭痛,盡量將頭髮吹乾,張開手掌伸入頭髮裡摸摸頭皮,摸起來乾爽才是把頭髮吹乾。
 

「口」:天熱貪涼飲冷總難免,但生冷食物不宜過量,除了夏天食物新鮮度以外,過量生冷食物易影響腸胃消化;當最近排便不順或總是解出黏膩惡臭便便時,就要多留意飲食內容。

夏天吃太多生冷食物恐造成體內濕氣重。(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身」:現代人總有無法動起來的理由,冬天凍不動、夏天熱難動,有規律的運動,讓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穩健運作,就是身體最好的除濕機。

「腳」:天熱雨水多時,腳常悶濕,有些人習慣晚上睡覺電扇直對腳底吹,腎經的起始穴道「湧泉穴」即在腳底處,主宰人體全身元氣;應保持乾燥、避免風寒濕侵襲。
 
中醫分享祛濕健脾小撇步。(圖/翻攝自扶原中醫診所)


祛濕保健法2:腳輕醒腦3穴道
 

1.承山穴:在小腿後方正中間,小腿肚用力呈「人」字形中間處。承山穴也在小腿肚朏腸肌上,輕按揉承山穴能改善下肢痠脹,增進下半身循環。

2.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脾經穴道,脾為運化水分的臟腑,當濕氣困脾的時候,就會出現腹脹反胃、水腫、大便黏馬桶。此穴可清利濕熱、健脾益氣。

3.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四橫指幅),腸胃或是婦科不適,可輕揉穴道或熱敷,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穴道。

祛濕保健法3:陳皮茯苓茶

準備茯苓5克、陳皮2克;將材料洗淨後,放入杯中、沖入熱水,悶泡約5分鐘即可飲用。

◎ 資料來源/何昱樺中醫師

原文請見:
喝了紅豆水、薏仁水還是濕氣重?濕邪最可怕!中醫3大招從頭到腳都祛濕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濕氣#紅豆水#中醫#水腫#濕邪#祛濕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35

0.0741

0.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