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少子化,是東亞地區的共同課題,有一種科學,可望分析與改善現況,那就是日新月異的大數據與人口精算。台灣每十年會進行一次人口普查,而在日本則是五年一次,其實,台灣的人口普查制度,是在日治時期奠定基礎的,目的是要以科學的方式調查與分析台灣人口,來改善殖民統治。公視2月23日首播的全新歷史紀錄片,便進入日本統計局拍攝,並開箱見到1905年日治時期,「第一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執行時「戶口調查表」的本尊,纏足、吸食鴉片都是調查項目。
日本在2020年秋天進行史上第21次的人口普查,距離第一次剛好一百年整,其實原定的首屆人口普查是115年前的1905年,卻在前夕爆發日俄戰爭。
日本統計資料館館長 荒井繁之/紀錄片《人口精算師》:「(1904年戰爭爆發)無法進行調查,那時候的日本無法跟台灣一樣進行臨時戶口調查。」
戰爭讓殖民地台灣比日本本土早了15年實施戶口普查。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正好是戶口普查的一大推手,也就是留下「臺灣人就是貪財、怕死、愛面子」這句名言的後藤新平。
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林佩欣/紀錄片《人口精算師》:「後藤新平呢,事實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統計狂。」
「統計控」後藤新平曾在1890年自費前往德國留學見習人口普查。明治維新之後,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士開始向政府建言,人口普查是躋身文明國家之列的科學治理基礎,但是「明治」並非如今想像的那般「維新」。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政府不太想浪費錢,認為這是曠日廢時的調查。」
在這些統計控們多年的奔走下,1902年,<國勢調查法>終於在議會通過,並將台灣納入調查,主因之一的島上抗日行動不斷,讓日本國內出現「不如把台灣賣掉」的聲浪;另一派人士則提出,利用人口普查統計與分析台灣人口,才能找到合適的治理方式,這一派最終佔了上風。
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佐藤正廣/紀錄片《人口精算師》:「種族...這是日本國勢調查裡,沒有的調查項目。例如潮州、泉州、客家,或高砂族等上面有這樣記載。」
這張長53公分、寬39公分的大表格,便是當時的台灣戶口普查表,後藤新平重金禮聘日本人口精算師先驅水科七三郎前來規劃與執行。而公視電視製作的這部紀錄片,由「統計精算技術」出發,台灣媒體首度進入日本統計局取景拍攝,第一次見到史上第一款戶口普查表,是專為台灣而設計的。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這是調查鴉片,然後是纏足的調查,因此,這是為台灣量身定做的調查項目。」
十年後,第二次戶口普查發現民眾健康出現一項重大改善。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他們再度在看當時,台灣的失明者的患者比例,果然比1905年,第一次國勢調查的時候,少了2.7%。」
原因是,殖民政府依據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出的嚇人失明數據,制定並執行新生兒衛生醫療計畫。只是,殖民者仍舊會限於文化差異與價值判斷,使得所謂的科學與客觀出現不同的詮釋。比如「教育程度」是以日文假名程度作為標準,因而出現一種離奇的現象。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就是一個非常飽讀詩書的學者,居然教育程度,還不如八九歲的小朋友。」
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迪斯雷利曾經說過,世上有三種謊言,謊言、天大的謊言以及統計數字。2月23日週二晚上十點,觀賞這部歷史紀錄片在回望過去之餘,更提醒我們謹記,讓數字說話的永遠是人,而21世紀的人口精算施要如何讓數據在國家發展建設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你是讀什麼畢業?」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大學不想畢業。」
台灣和日本都在2020年進行戶口普查。
日本2020年國勢調查宣傳短片:「可以透過網路線上填寫普查表格。」
兩國也雙雙推出線上填寫功能,日本更因應新冠疫情,設計27種語言的調查表,將外國人納入調查,那麼,隨著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的突飛猛進,是否意味著無須普查員挨家挨戶訪查呢?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很多都是跟房東租房子的。」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親戚的小孩有寄戶在家裡?」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有三位。」
原來,現成資料跟實際普查結果存在頗大的落差。事實上,由於人們對於個資保護的意識提高,加上自動上鎖門的公寓增加的關係,日本2015年的普查出現「不詳」的情況變多了,但那次國勢調查攸關2011年311大地震後的復興計畫。
紀錄片《人口精算師》:「有人在嗎?」
下一次,當家門口出現普查員來敲我們家大門時,想想家中老小,包括總有一天老化需要長照服務的自己,或許要用更神聖的態度來面對普查表上千篇一律的問題。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