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4

日本福島排放核廢水入海,引發搶鹽潮

文字撰稿/王薏絜
攝影剪輯/張鎮安 

自2023年8月24號起,日本核電廠開始排放核廢水入海,引起全球鄰近國家的恐慌,更掀起了一波囤鹽潮,這個現象並非僅限於台灣。人們擔心海中輻射物質的傳播,對鹽巴、海鮮等產品產生影響。此外,有一些人誤以為含碘的鹽能夠抗輻射,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在核災發生時,常常會釋放碘131等輻射物質,而碘131容易被人體的甲狀腺吸收,進而增加罹癌風險。他強調,在核災時,人們會服用碘片,並不是碘鹽,顏宗海進一步解釋,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福島核災已經過去12年,因此不必過度擔憂,特別是不需特地攝取碘鹽以對抗放射性碘。此外,攝取過多鹽分可能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

TVBS

2023年8月24日,日本核電廠進行排放核廢水入海,引起全球恐慌。

根據核安會提供的數據,日本福島核電廠排放的含氚廢水,第一批次排放自8月24號至9月11號,處理水排放量7788公噸,氚濃度每公升150到220貝克,排放氚總活度達1.1兆貝克;第二批次排放時間為10月5號至23號,第三批次為11月2號至20號,分別排放7810公噸和7753公噸,預計2024年新年後將啟動第四批次排放。

核安員會輻射防護組簡任技正林貞絢指出,第三批次排放主要在日本沿岸海域,向東北方向移動,之前排放的水部分已進入日本本州的東部海域和黑潮延伸流區域,排放的核廢水尚未擴散到台灣海域,而最靠近福島的秋刀魚場,在排放前後的測試結果,目前沒有顯著差異,林貞絢表示,台灣在排放前,有去福島地區三次,取樣進行分析,結果與日本政府公布的結果一致,不過在排放後,台灣還未能在當地進行海水分析,只有排放前的樣本。 

TVBS

日本福島核電廠廢水排海後,東京電力公司(TEPCO)8月27日首次接待媒體參觀。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由於我國非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會員國,參與日本核廢水排放現場的調查相當困難,但由於台灣與日本一向保持友好邦交,政府應透過外交手段,確保我們的團隊能夠獨立作業,實地進行獨立取樣工作,並將樣品水帶回進行分析;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那些做出承諾的日本官員,可能在30年或40年後已經不在職位上,甚至都是下一代的政治人物了,因此,我們應該提高警覺,持續監控,不能單純依賴日本政府的把關。

除了日本核廢水事件外,全球關注的焦點還集中在12月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來自全球22個國家,包括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共同簽署的一份倡議,震撼國際世界。葉宗洸教授指出,22個國家認為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核電在這段期間的發電量必須提高到2020年的3倍。這種看法衝擊到不少國家的能源政策,要實現淨零碳排必須有一部分的核電,這也對台灣的能源政策提出挑戰,需要重新思考核能、再生能源等比重,務實面對氣候變遷。 

年度新聞專題報導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