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拍攝到一半,我們再度遇到「真的」空襲警報。(圖/劉亭廷提供)
作者:劉亭廷
10月20日,我倆飛抵以色利機場,也進入此次採訪的重點行程。初來乍到,直撲其面的即是空襲所帶來緊張氣氛。離開機場,每走幾步路就有大大的告示牌,上面寫「SHELTER」,為民眾指路,指向最近的空襲避難所,人心惶惶的戰爭氛圍瀰漫在空氣裡,令人窒息。
 
以色列作為軍事強國,具備鐵穹防空系統,用以攔截來襲的火箭彈。不過,10月7日哈瑪斯發動的飽和式攻擊,顯然以色列引以為傲的防空系統並非完美無缺。然而,就算不夠完美,鐵穹逾9成的成功攔截率,是目前唯一能讓以色列人維持正常生活的心靈支柱。只不過每一次攔截火箭彈的巨響,和爆炸後的煙塵痕跡,不僅對在地居民而言膽戰心驚,對作為軍事記者來說,也留下難以言語形容的印象。因為本務就是跑軍事新聞,採訪過國內外的演習;無論是戰車實彈射擊、標槍或刺針飛彈發射、阿帕契發射地獄火飛彈等等,這些巨響都見怪不怪、大概光聽就能猜出射擊什麼彈藥。但我第一次聽到鐵穹攔截來襲火箭彈的聲音,卻讓我覺得就算提前做了功課、看了不少YT影片,那聲「碰碰」悶響,是影片無法呈現出的聲音,因此第一時間聽到,根本沒有反應過來。
猶記第一次聽到爆炸聲,是在我們剛下飛機、放好行李後,坐車前往台拉維夫市中心採訪的途中。約莫下午一點多,天空突然傳來一記悶響,還不及釐清狀況,只見左側叢林中,有大批鳥群四散,還以為是驅鳥用的槍聲,卻聽到一旁fixer幽幽地說,「啊,鐵穹又攔截了。」我們才正要評論幾句,忽然又傳來3、4聲「碰、碰、碰」的巨響,只見fixer淡定地說,「應該不是台拉維夫的空襲」。以色列人這樣處變不驚、稀鬆平常的反應,同樣反映在他們躲避空襲上。不過,以色利人後來告訴我們,這全是因為歷經了兩星期,未曾間斷的空襲警報,迫使他們以「病態的方式」習慣它。
 
當日下午,我們前往迪岑哥夫廣場採訪,就地與台北LIVE連線晚間新聞,沒想到連線到一半,現場竟真的響起空襲警報。我上一秒還在敘述拉法口岸問題,迅速切換成敘述現場民眾如何小跑步前往防空避難所。
我的耳mic裡也響起副控呼籲速速結束連線,為顧及自身安全,我們匆匆結束,選擇就地趴下掩護。連線結束20秒後,空中傳出一聲更大聲的攔截爆炸聲,這給了我前所未有的危機感。那是貨真價實的空襲,而非我們平時預演的「萬安演習」。自從第一次遭遇空襲警報後,之後每一次的體驗都清楚感受到火箭彈空襲是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台拉維夫。
印象很深的是幾天後,我們跟著當地民眾走訪了台拉維夫社區裡不同種類的防空避難所,從躲藏在舊公寓樓梯間、社區地下避難所,到新住宅的內建避難所,期盼透過新聞鏡頭,給予遠在世界另一端的國人,有更多對於戰爭的啟發。這一位民眾願意接受我們的訪問,其實是期盼透過媒體鏡頭來展示他對於台拉維夫舊公寓防空避難設施的堪憂。以色列政府1951年起要求各社區要有基本的公共防空避難所,卻是一直到1993年才要求新住宅必須內建自家避難所,要求外牆水泥必須25公分厚、內牆水泥20公分厚;而新大樓則是要求樓梯間需加強抗炸功能。
台拉維夫仍有些舊公寓為1993年前建造,造成部分民眾覺得就算躲在樓梯間仍不放心,但如果要跑到社區的防空避難所,就要花超過1.5分鐘。這90秒是如何計算的?以色列政府針對全國不同城市制定「空襲時間預測表」,例如耶路撒冷、台拉維夫等中部城市,90秒內一定要躲進避難所,接近加薩的Sderot,反應時間只有少於15秒,可想而知火箭彈威脅有多近在咫尺。
但這位受訪者大方跟我們分享,如果他要跑到社區的防空避難所,他一個23歲的年輕人,全力奔跑三分鍾都到不了,更何況自己高齡90歲的奶奶?因此空襲警報發生時,他90歲的奶奶選擇不下床、直接躺著不動,一切聽天由命,還說:「反正命中註定炸死就炸死吧。」因此,作為孫子,他很關切防空避難所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他的憂心非空穴來風,因為外媒之前有報導以色列境內有些避難所堆放雜物、或者門關不起來,都可能是潛在風險。由於要呈現示意畫面,我們要求這位受訪者多次進出家門,「假裝」出聽到空襲的反應。這其實是慣用的拍攝手法,包括從多角度取景,畢竟要透過示意畫面呈現出過程,讓觀眾了解避難過程。這位受訪者也很可愛,他一直很憂慮這樣會不會太做作。
然而,拍攝到一半,我們再度遇到「真的」空襲警報。受訪者嘆了一口氣,不慌不忙,帶我們離開原本採訪的舊公寓樓梯間,前往更穩固的避難所,要藉機展現90秒內根本跑不到。我也拿出手機全程側錄。
而中途有好心人馬上把我們推進一家服飾店內的強化水泥避難房間。我們才踏進去,還沒喘口氣,就聽著外頭鐵穹攔截火箭彈後的數聲巨響。此時,我們踏進避難空間,距離響起警報的第一聲,正好90秒。
 
事後踏出服飾店一抬頭,上空就有攔截後的煙硝痕跡,周遭人馬上拿出手機拍攝,而這個社區其實跟台北市民生社區差不多,有住宅、商店、餐廳,小而精美,但十字路口的空中,就有著攔截痕跡,我當下深深體會到,危險距離我們近在咫尺。
前情提要:TVBS直擊以巴採訪後記Part1:準備出發、為何不進加薩理由曝
前情提要:TVBS直擊以巴採訪後記Part2:驚險轉機還掉行李 約旦抗議者如何看外媒
前情提要:TVBS直擊以巴採訪後記Part3:行李遭嚴格詢問 拿出「它」安檢微笑放行
 
10月20日,我倆飛抵以色利機場,也進入此次採訪的重點行程。初來乍到,直撲其面的即是空襲所帶來緊張氣氛。離開機場,每走幾步路就有大大的告示牌,上面寫「SHELTER」,為民眾指路,指向最近的空襲避難所,人心惶惶的戰爭氛圍瀰漫在空氣裡,令人窒息。
以色列作為軍事強國,具備鐵穹防空系統,用以攔截來襲的火箭彈。不過,10月7日哈瑪斯發動的飽和式攻擊,顯然以色列引以為傲的防空系統並非完美無缺。然而,就算不夠完美,鐵穹逾9成的成功攔截率,是目前唯一能讓以色列人維持正常生活的心靈支柱。只不過每一次攔截火箭彈的巨響,和爆炸後的煙塵痕跡,不僅對在地居民而言膽戰心驚,對作為軍事記者來說,也留下難以言語形容的印象。因為本務就是跑軍事新聞,採訪過國內外的演習;無論是戰車實彈射擊、標槍或刺針飛彈發射、阿帕契發射地獄火飛彈等等,這些巨響都見怪不怪、大概光聽就能猜出射擊什麼彈藥。但我第一次聽到鐵穹攔截來襲火箭彈的聲音,卻讓我覺得就算提前做了功課、看了不少YT影片,那聲「碰碰」悶響,是影片無法呈現出的聲音,因此第一時間聽到,根本沒有反應過來。
猶記第一次聽到爆炸聲,是在我們剛下飛機、放好行李後,坐車前往台拉維夫市中心採訪的途中。約莫下午一點多,天空突然傳來一記悶響,還不及釐清狀況,只見左側叢林中,有大批鳥群四散,還以為是驅鳥用的槍聲,卻聽到一旁fixer幽幽地說,「啊,鐵穹又攔截了。」我們才正要評論幾句,忽然又傳來3、4聲「碰、碰、碰」的巨響,只見fixer淡定地說,「應該不是台拉維夫的空襲」。以色列人這樣處變不驚、稀鬆平常的反應,同樣反映在他們躲避空襲上。不過,以色利人後來告訴我們,這全是因為歷經了兩星期,未曾間斷的空襲警報,迫使他們以「病態的方式」習慣它。
當日下午,我們前往迪岑哥夫廣場採訪,就地與台北LIVE連線晚間新聞,沒想到連線到一半,現場竟真的響起空襲警報。我上一秒還在敘述拉法口岸問題,迅速切換成敘述現場民眾如何小跑步前往防空避難所。
我的耳mic裡也響起副控呼籲速速結束連線,為顧及自身安全,我們匆匆結束,選擇就地趴下掩護。連線結束20秒後,空中傳出一聲更大聲的攔截爆炸聲,這給了我前所未有的危機感。那是貨真價實的空襲,而非我們平時預演的「萬安演習」。自從第一次遭遇空襲警報後,之後每一次的體驗都清楚感受到火箭彈空襲是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台拉維夫。
台拉維夫仍有些舊公寓為1993年前建造,造成部分民眾覺得就算躲在樓梯間仍不放心,但如果要跑到社區的防空避難所,就要花超過1.5分鐘。這90秒是如何計算的?以色列政府針對全國不同城市制定「空襲時間預測表」,例如耶路撒冷、台拉維夫等中部城市,90秒內一定要躲進避難所,接近加薩的Sderot,反應時間只有少於15秒,可想而知火箭彈威脅有多近在咫尺。
但這位受訪者大方跟我們分享,如果他要跑到社區的防空避難所,他一個23歲的年輕人,全力奔跑三分鍾都到不了,更何況自己高齡90歲的奶奶?因此空襲警報發生時,他90歲的奶奶選擇不下床、直接躺著不動,一切聽天由命,還說:「反正命中註定炸死就炸死吧。」因此,作為孫子,他很關切防空避難所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他的憂心非空穴來風,因為外媒之前有報導以色列境內有些避難所堆放雜物、或者門關不起來,都可能是潛在風險。由於要呈現示意畫面,我們要求這位受訪者多次進出家門,「假裝」出聽到空襲的反應。這其實是慣用的拍攝手法,包括從多角度取景,畢竟要透過示意畫面呈現出過程,讓觀眾了解避難過程。這位受訪者也很可愛,他一直很憂慮這樣會不會太做作。
然而,拍攝到一半,我們再度遇到「真的」空襲警報。受訪者嘆了一口氣,不慌不忙,帶我們離開原本採訪的舊公寓樓梯間,前往更穩固的避難所,要藉機展現90秒內根本跑不到。我也拿出手機全程側錄。
而中途有好心人馬上把我們推進一家服飾店內的強化水泥避難房間。我們才踏進去,還沒喘口氣,就聽著外頭鐵穹攔截火箭彈後的數聲巨響。此時,我們踏進避難空間,距離響起警報的第一聲,正好90秒。
事後踏出服飾店一抬頭,上空就有攔截後的煙硝痕跡,周遭人馬上拿出手機拍攝,而這個社區其實跟台北市民生社區差不多,有住宅、商店、餐廳,小而精美,但十字路口的空中,就有著攔截痕跡,我當下深深體會到,危險距離我們近在咫尺。
前情提要:TVBS直擊以巴採訪後記Part1:準備出發、為何不進加薩理由曝
前情提要:TVBS直擊以巴採訪後記Part2:驚險轉機還掉行李 約旦抗議者如何看外媒
前情提要:TVBS直擊以巴採訪後記Part3:行李遭嚴格詢問 拿出「它」安檢微笑放行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3/11/0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