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4點看:當焦慮的情緒湧上時 反而是件好事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2018/05/24 11:19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心理師,怎麼辦,我常常煩惱事情煩到睡不著,腦子就是停不下來,家人朋友總是叫我不要想太多,他們愈叫我不要想,我就愈無法不去想,我這樣是不是得了躁鬱症呢?」

 

緊張擔憂到快要失控了,這真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覺,然而,愈是擔心緊張情緒對自己的影響,有時就是會讓症狀變嚴重。焦慮不全是糟糕的狀況,對於一般人而言,其實扮演著可貴的角色。

 

一、焦慮是提醒我們的訊號。

 

焦慮是警告我們的訊息,它使我們警覺即將迫近的危險,並讓我們得以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處理這個威脅。

 

二、焦慮讓我們有效率地朝向目標。

 

正常的焦慮可以讓人做事更有效率,許多重要時刻讓我們面臨焦慮來襲:嬰兒的媽媽離開去泡奶、小孩第一天上幼兒園、青少年第一次約會、上班族面對重要提案、成年人面臨天災人禍……等等,都會經驗到正常的焦慮感受。

 

三、簡單的任務,反而需要更緊張一點。

 

著名的「倒U字型」壓力曲線,說明了生理激發(arousal)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當我們緊張焦慮的時候,交感神經系統處於過於興奮的狀態,會讓我們瞳孔放大、唾液減少、口乾舌燥、流汗增加、心跳加快…

 

這些生理反應統稱「生理激發過高」,可能會讓我們的工作表現失常,運用放鬆訓練,讓生理激發狀態下降一些,工作效率最好,但是面對較容易的工作時,激發程度稍微偏高,反而提高產能;面對較困難的工作,最好激發程度稍低,才能有所發揮和表現。

 

四、適度的焦慮,可能強化注意力。

 

當我們面對外界突發狀況時,適度的焦慮反而可以製造迫切感,幫助我們警醒、集中精神、動員身體的內在資源去解決問題。

 

當焦慮產生的自主神經反應太強烈、太頻繁出現,讓我們生活產生太多負面影響時,可稱為「病態焦慮」。

 

焦慮是情緒反應,但因為常伴隨著許多生理上的症狀,會吸引焦慮的人把關注焦點放在身體的不舒服,所以我們常聽到長期過於焦慮的人,抱怨頭痛、胃痛、肩頸僵硬、身體容易疲勞…等等,久而久之也容易伴隨憂鬱的現象產生。

 

運動、維持規律作息、多喝白開水讓壓力賀爾蒙加速代謝、給身體充足營養,都是抗壓的不二法門,也不妨試著練習呼吸和肌肉放鬆訓練,嘗試瑜珈、靜坐、冥想,或在心理師的協助下,檢視過於僵化的自動化思考和核心信念,也是療癒的參考方向。

 

我們看到蟑螂都會覺得很討厭,但牠就常常在我們的身邊出現。就像緊張焦慮一樣,學習與之共存,就算無法與其當朋友,至少也比較不會驚慌失措了。

 

延伸閱讀

放心休假吧!別被焦慮淹沒 老闆少了你真的很可以

國民焦慮症來襲!你今天焦慮了嗎?

恐懼和焦慮:一起來認識你的身體模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聊聊心理治療所院長,人我之間心理資源整合平台www.bu.com.tw創辦人,喜歡觀察自己和別人,擅於企劃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文章、工作坊,企圖創造更多正向漣漪、互動和連結,希望身心靈健康與平衡的生活落實在人我之間。開了一間不像身心科診所而像Spa會館的店,有空來聊聊。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