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過往被稱為台灣的鰻魚之鄉,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出口訂單銳減,已經開始出現產業沒落危機,像是沿海湖口村居民從上千人,到如今只剩下不到200人,主要原因是土地鹽鹼化不利農耕,大多改開闢成養殖區,但養殖成本大幅提高、還有氣候變遷導致文蛤死亡率提高,年輕人不願接手,成為一大隱憂。
清晨天剛剛亮,養殖鰻魚的漁民,已經開啟一天最重要的餵食秀。
將飼料倒入水中,魚群立刻蜂擁而至,而這一口又一口的養殖池,就是替雲林創造出台灣鰻魚之鄉美名的重要一環,尤其在1980年代全盛期,海外訂單多,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如今,開始出現難題。
雲林第二鰻蝦生產合作社前主席曾傑鴻:「現在價格不好,你新冠疫情已經兩年,所以出口到日本的量很少,每一個禮拜差不多十幾噸左右,鰻農的儲存的困存量還是有一點量,所以量沒有辦法將這個量,全部舒緩出去。」
外銷訂單不如以往,少了高收入的誘因,讓原本的高經濟養殖產業,人才逐漸凋零。
雲林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曾鴻胤:「現在鰻魚的成本比較貴,因為這個鰻魚年輕人就比較不碰這一塊,除非我們的爸爸媽媽自己小孩回來養殖,如果不是可能你要他投資這些成本,他們絕對不要。」
雲林沿海地區大部分居民都依靠養殖業維生,範圍從水井、下湖口、台子、下崙等等八大養殖專區,以養殖台灣鯛、鰻魚、虱目魚、烏魚、文蛤為主。幾乎每一戶都有養殖池。
定時騎車巡視,尤其在下過雨後,得去看看文蛤情況,因為淡水和鹹水的比例一旦失衡,容易造成文蛤死亡。
養殖漁民:「雨下太多水太多,文蛤就適應不好。」
近幾年文蛤死亡率提高,主要受到氣候變化太過劇烈,水質改變,養殖漁民只能無奈,將一袋一袋死亡的文蛤裝袋丟棄。
湖口村村民吳永河:「四五月還沒有下雨,忽然間若開始下雨,下雨如果有淡水沒鹹水,文蛤都是用鹹水啊,都要鹹水,我們這邊一大片,我們湖口全村都養文蛤沒有養魚,雨如果一直下,水質都會變酸,變酸就會影響文蛤。像今年也有影響。」
第一線養殖戶,都深切感受到近幾年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文蛤產量明顯下滑,而80歲的吳永河,平日裡除了養文蛤,其實還經營柑仔店。下午2點村民慢慢聚集,這兒就成了大家乘涼、聯繫感情的絕佳地點
湖口村村民吳永河:「剩這些年老年人住在這裡而已,養文蛤貼補一些生活費而已,我們現這裡剩不到200人,以前一千多人耶,生意也是稍微補貼一點而已。」
湖口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出走到市區工作,留下年邁長輩或是年幼的孫子,走在街上,幾乎看不到年輕人蹤影。
湖口村文光國小分校主任徐國峰:「我們教過的學生,那麼多年了留在這邊的學生真的沒幾位,幾乎大家都出外去了。除非他這邊有家產在這邊,有魚塭的大概才會留在這裡。」
記者劉俐均:「口湖鄉有將近四分之三都是養殖業,因為土地鹽鹼化不利於農耕,除了這個困境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留不住年輕人,人口外移,導致人口老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雲林口湖鄉公所機要秘書蔡春常:「(長輩)一直養直到他不能工作了,就是說到他年老過世,年輕人也很少會回來接長輩的財產,在110年死亡的人數是300多人一年,但出生的比例,像去年才出生123個,海口的這些人口的職人降低,人口慢慢消失,其實外移不是主要原因啦。」
以口湖鄉人口結構來看,1972年人口達到高峰是41689人,開始逐年遞減,到2022年6月,只剩下25837人,年輕人口外移,留在村裡大多是年長者,出生率趕不上死亡率,而雲林沿海地區,早年受到海水倒灌侵襲,導致土壤鹽鹼化,又加上長年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嚴重,這些問題都讓雲林,在農業和養殖上都出現難關。
雲林縣府計畫處處長李明岳:「那透過這個養殖業生產區,建成這個所謂的進水排水的一個整建改善,我們哲俄個養殖物種的調整方面的話,那我們這個鹹水養殖跟淡水的養殖,在20年前的話,它的比例大概是55比45,那到前年的話,這個鹹水養殖已經提高到75%,對上淡水的25%,可以大幅的那個降低地下水的抽取量。」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劉雅瑄:「禁抽之後就有很多養殖業者,他們從海水抽海水進來用,可是我們的養殖漁業,可能魚池下面其實沒有密封的,也就是說我下面可能就只是黏土,或者是你就挖一個洞就這樣,那所以它海水的鹽度,還是會慢慢的滲進去,所以我們現在看得出來,有一些淺層的地下水,鹽化的狀況很嚴重。」
長年觀察雲林地質狀況,即便轉型海水養殖,其實也加速土壤鹽化速度,再加上沒有年輕人接班,成為產業延續一大挑戰。
以近年總人口數來看,2021年是67萬132人,比2020年少6741人,遷出人數也比2020年多了1243人,縣府祭出用智慧農業,吸引青年返鄉,成效如何仍得觀察。
雲林縣農業處科長賴建陞:「現在透過智能科技養殖,已經透過手機在監控,溶氧各方面水質的條件,水車有沒有跳掉,以前要24小時365天投入在這樣的產業上,現在也跟在傳統都會的工作一模一樣,他不需要他可以透過智慧科技,可以繼續維運他的溫室,也可以繼續維運他的養殖池。」
過往沿海居民飽受海水倒灌衝擊,無法種植農作物、稻米,只能轉往養殖業發展,正當蓬勃發展之際,面臨人口外移、老化困境,輔導產業升級,把年輕人找回來是當前課題,別讓雲林沿海產業陷入沒落危機。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2/10/16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