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0年前被稱為「生態殺手」,如今已變成黑面琵鷺最愛的第二個家!每年有六成、超過3千隻黑面琵鷺來台度冬,一群愛鳥人,以跨國合作的用心,為開拓黑面琵鷺的生存空間披荊斬棘。台灣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花30個年頭拍攝「黑面琵鷺」,足跡遍布亞洲各地;從人跡罕至的祕境,到緊繃的兩韓邊境停戰區,梁皆得用鏡頭捕捉黑面琵鷺生活樣貌,帶觀眾反思棲地保護和人鳥和平共存的議題。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撓坏撓坏飛啊飛,飛到府城王城西,飛到七股曾文溪,撓坏愛來咱土地。」
 
如同湯匙般的長喙,在水面左右搖擺撈食,這是黑面琵鷺的招牌動作,台南七股漁民口中的「撓坏」,就是由此而來。
作為遷移性候鳥,黑面琵鷺春夏待在俄羅斯、南北韓或是中國北方繁殖,秋冬時則南下度冬,最遠飛到東南亞,「台灣」是牠們最重要的第二個家,每年有超過半數來到這裡。
 
1992年台南七股一場槍擊案,喚起台灣人對這群黑面嬌客的關注,時任報社記者王徵吉到當地採訪,結下與黑面琵鷺的不解之緣。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那時候因為七股在開發工業區,黑面琵鷺剛好停在要開發的地方。」
可能因為「擋人財路」,3隻黑面琵鷺遭槍殺,加上當時台灣深陷走私動物、買賣犀牛角事件陰霾,國際形象大傷,王徵吉毅然決然投入生態拍攝,透過鏡頭,翻轉世人的眼光。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我們在2015年,在台南土城溪南這一帶,有看到黑面琵鷺在那裡交配,但是那是12月,非繁殖期的繁殖行為。」
也許是受到地球暖化影響,黑面琵鷺近年來開始被發現在台灣有繁殖的紀錄,為了保護黑琵棲息地,1990年代中期的跨國保育行動,開啟「衛星發報器」繫放。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這種遷移性的鳥種,除了在台灣度冬之外,牠也在其他地方繁殖,所以了解牠遷移的路線,尤其是在牠中間休息的地區的話,『環境的保護』也是很重要的。」
透過高科技定位,研究團隊發現黑面琵鷺離開台灣後會一路北上,飛到南韓繁殖,位於仁川外海、南韓最靠近北韓的「延坪島」,受到黑琵們的青睞。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那個地方我第一次上去的時候,在延坪島這個無人島上,竟然有150對在那邊繁殖,我一上去嚇了一跳,我以為我到了黑琵的養殖場。」
因為曾爆發軍事武裝衝突,「延坪島」受到南韓政府嚴格保護,沒有人為干擾的環境,成為絕佳繁殖點;王徵吉追尋著黑面琵鷺的蹤跡,2008年,還在中國遼寧的無人島「形人坨」保護區,拍到黑琵下蛋的珍貴影像,是全球第一人。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這樣算會亂掉,再重算再重算,沒有關係,沒有在趕。59隻吼。」
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普查,由香港觀鳥會統籌,串聯亞洲10個地區合作,跨國任務固定在每年一月某一天同步進行,各地調查員以肉眼觀測計數回報,2022年,全球黑琵總數已達6162隻,遠超過30年前的300隻。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這是在(嘉義)布袋第八區,後面有兩部怪手等著要開始整地,今天黑面琵鷺大約有100隻左右。」
如今每年有六成、超過3千隻黑面琵鷺,來到雲嘉南地區濕地度冬,但近年來,「光電廠」的擴張影響生態,黑面琵鷺來台,面臨棲地減少、食物來源不足的危機。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布袋八區在設置太陽能板之後,原本豐富的生態消失殆盡,讓人痛心,雖然太陽能發電是綠色能源,但設置的地點應該考慮得更周到。」
人們都樂見黑琵族群壯大,但棲地資源維持,成了生態保育人士最念念不忘的課題。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世界上很多瀕危的物種,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棲地的喪失、棲地的惡化,台灣的面積有限,我們唯一能夠期許的就是說,目前的濕地都不再減少。」
美國作家梭羅早在1862年就振臂疾呼「世界存乎野性」,當大自然因人類輕忽而消失,只剩下照片、影像或是博物館裡的標本,你願意面對這一天的到來嗎?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撓坏撓坏飛啊飛,飛到府城王城西,飛到七股曾文溪,撓坏愛來咱土地。」
如同湯匙般的長喙,在水面左右搖擺撈食,這是黑面琵鷺的招牌動作,台南七股漁民口中的「撓坏」,就是由此而來。
作為遷移性候鳥,黑面琵鷺春夏待在俄羅斯、南北韓或是中國北方繁殖,秋冬時則南下度冬,最遠飛到東南亞,「台灣」是牠們最重要的第二個家,每年有超過半數來到這裡。
1992年台南七股一場槍擊案,喚起台灣人對這群黑面嬌客的關注,時任報社記者王徵吉到當地採訪,結下與黑面琵鷺的不解之緣。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那時候因為七股在開發工業區,黑面琵鷺剛好停在要開發的地方。」
可能因為「擋人財路」,3隻黑面琵鷺遭槍殺,加上當時台灣深陷走私動物、買賣犀牛角事件陰霾,國際形象大傷,王徵吉毅然決然投入生態拍攝,透過鏡頭,翻轉世人的眼光。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我們在2015年,在台南土城溪南這一帶,有看到黑面琵鷺在那裡交配,但是那是12月,非繁殖期的繁殖行為。」
也許是受到地球暖化影響,黑面琵鷺近年來開始被發現在台灣有繁殖的紀錄,為了保護黑琵棲息地,1990年代中期的跨國保育行動,開啟「衛星發報器」繫放。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這種遷移性的鳥種,除了在台灣度冬之外,牠也在其他地方繁殖,所以了解牠遷移的路線,尤其是在牠中間休息的地區的話,『環境的保護』也是很重要的。」
透過高科技定位,研究團隊發現黑面琵鷺離開台灣後會一路北上,飛到南韓繁殖,位於仁川外海、南韓最靠近北韓的「延坪島」,受到黑琵們的青睞。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那個地方我第一次上去的時候,在延坪島這個無人島上,竟然有150對在那邊繁殖,我一上去嚇了一跳,我以為我到了黑琵的養殖場。」
因為曾爆發軍事武裝衝突,「延坪島」受到南韓政府嚴格保護,沒有人為干擾的環境,成為絕佳繁殖點;王徵吉追尋著黑面琵鷺的蹤跡,2008年,還在中國遼寧的無人島「形人坨」保護區,拍到黑琵下蛋的珍貴影像,是全球第一人。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這樣算會亂掉,再重算再重算,沒有關係,沒有在趕。59隻吼。」
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普查,由香港觀鳥會統籌,串聯亞洲10個地區合作,跨國任務固定在每年一月某一天同步進行,各地調查員以肉眼觀測計數回報,2022年,全球黑琵總數已達6162隻,遠超過30年前的300隻。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這是在(嘉義)布袋第八區,後面有兩部怪手等著要開始整地,今天黑面琵鷺大約有100隻左右。」
如今每年有六成、超過3千隻黑面琵鷺,來到雲嘉南地區濕地度冬,但近年來,「光電廠」的擴張影響生態,黑面琵鷺來台,面臨棲地減少、食物來源不足的危機。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布袋八區在設置太陽能板之後,原本豐富的生態消失殆盡,讓人痛心,雖然太陽能發電是綠色能源,但設置的地點應該考慮得更周到。」
人們都樂見黑琵族群壯大,但棲地資源維持,成了生態保育人士最念念不忘的課題。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世界上很多瀕危的物種,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棲地的喪失、棲地的惡化,台灣的面積有限,我們唯一能夠期許的就是說,目前的濕地都不再減少。」
美國作家梭羅早在1862年就振臂疾呼「世界存乎野性」,當大自然因人類輕忽而消失,只剩下照片、影像或是博物館裡的標本,你願意面對這一天的到來嗎?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3/03/20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