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藍綠藩籬難破! 聽證調查權恐淪政治工具


發佈時間:2015/12/16 17:52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9:35

「聽證調查權」在美國行之有年,前國務卿希拉蕊日前才應共和黨議員要求進行聽證,如果搬到台灣不管是王如玄的軍宅案,或是蔡英文買地爭議,都可跳脫「口水戰」,公民團體認為國會改革朝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目前藍綠壁壘分明,有沒有可能打破政黨藩籬,共同面對行政單位發揮聽證調查權,實在還有很長一段路。

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二度到國會聽證,為的是2012年美國在班加西的領事館被縱火抗議,美國大使等4名使館人員喪生,共和黨議員發起調查委員會。希拉蕊面對輪番上陣的共和黨議員侃侃而談,11小時馬拉松式詢答安然過關,美國眾議院行之有年的聽證會制度,如果搬到立法院?

到底有幾戶軍宅,王如玄、仲介還有賣方可能通通被請到立法院,蔡英文家族靠買地囤積多少資本,兄弟還有經手的買方、賣方也可以直接到立院,立法院等於調閱公文還有請人證的任意門,但也是雙面刃。

公督盟政策部主任洪國鈞:「聽證制我們常見的應該是美國,他們非常的習慣,但是因為他們的立法部門和行政部門,他們是切的蠻開的,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就是朝野政黨的國會議員,可能是一起對行政部門,但當我們行政機關跟國會多數黨是同一個政黨的話,很大的可能性是說,根本不會開起來這個聽證會。」

藍綠壁壘分明會是聽證制度最大絆腳石,就算議題再重要,朝野執著黨派無法攜手,聽證調查權的界線何在也是問題。

公民團體廣告:「政府在合理的範圍內約束人民的自由是一回事,但在人民發表意見之前就被完全限制則是另一回事。」

美國已經有公民團體發聲,要制衡聽證調查權獨大情形。

TVBS記者鍾沛君:「有別於聽證會近乎司法程序般的嚴謹,現在制度已經有了公聽會,人民和官員面對面討論。」

來自台中的鄉親暢所欲言,公聽會目的「在聽不在回答」,最終決策也不會受到拘束成效有限,要走向聽證調查制度,立法院還有好長的路。

#國會改革#聽證調查權#藍綠分明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01

0.0398

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