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搭上供應鏈「南移」順風車 台資銀行亞洲盃先馳得點

作者 台灣銀行家 責任編輯 錢照融 報導
發佈時間:2023/09/16 13:49
最後更新時間:2023/09/16 13:49
各國供應鏈出現解構與重組。(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各國供應鏈出現解構與重組。(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撰文:余映嵐

【台灣銀行家】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全球化發展讓各國重新調整腳步,供應鏈出現解構與重組,全球投資者和外商正悄悄從中國轉移陣地,新南向國家成為潛力無窮的新興市場,金融業也趕上這波南移趨勢,不僅擴大經濟腹地,也就近助攻台企布局重點市場。
 

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在美中貿易戰、疫情及烏俄戰爭爆發,中國大陸經營環境惡化,全球供應鏈重組、分流的情況下,嗅到危機的台商,從2018年開始,紛紛將據點移向東南亞市場,再配合新南向政策,擴大在台灣及東協生產,隨著台商多元布局,也帶動金流變化,台資銀行隨著台商積極南進,擴大經濟腹地,也提高營運量能與獲利。

為了順應供應鏈重組,台廠進行全球產能調整,擴大在台灣及東協的產能,同時因應美中衝突,在中國大陸產能則增加供應當地內需比重,隨著台商多元布局,對外直接投資與三角貿易跨境資金的地區流向也出現變化。其實,早在2013年10月,金管會就積極推動國內金融機構打亞洲盃,並與多國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緊接著,政府於2016年推動新南向政策,成為本國銀行布局轉向的重點。

 
其實這已經是台灣金融業第三次南向拓展,早在日治時期,台灣金融機構跟隨日本帝國主義的腳步,前進東南亞市場,第二次則是在1970年至1990年,當時台灣金融機構有跟著一些台商又再度擴張東南亞市場,但這兩次的南向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果,主要是缺乏產業的有力支撐與市場認知,而這一次的新南向表現已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在亞洲盃已經先馳得點了!

台資銀行海外插旗 東協成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央行統計,截至2023年3月底,台資銀行共設立174家海外分支機構,以東協51家最多,與2015年相比,增加12家;其次是中國大陸的30家、美國27家及香港20家。東協國家分支機構的資產規模也呈現快速成長,今年3月底達到新台幣1.55兆元,僅次於香港分支機構的1.81兆元,已經高於中國大陸分支機構的1.15兆元。

金管會也在8月15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本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含海外分行、子行及子公司)獲利概況,國銀海外據點稅前盈餘高達新台幣424億元,寫下史上同期新高,年增37.4%;值得注意的是,國銀在新南向據點上半年稅前盈餘達121.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0%,獲利比重在整體海外市場中占比約28.75%,當中,獲利年增額前三大地區依序為新加坡、越南及泰國。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資深副總經理並不意外台灣供應鏈移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再全球化時代 金融業要比企業更搶占先機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林永健談及全球化,他認為,現在是「Re-globalization」,過去建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標準之下,如降低關稅貿易障礙、國家之間相互合作並遵守的準則,將不再放諸四海而皆準,很多人提到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或是逆全球化,但沒有任何國家能跟其他國家斷絕往來、自給自足,未來的全球化已有別於以往。

林永健對這一波的台灣供應鏈移轉並不意外,他表示,在1992年以前,台灣還無法投資中國大陸時,已有許多廠商前進東南亞,隨著中國大陸開放,使得台商在對岸投資一路上竄,然而,在中國大陸進行轉型升級的同時,即轉移傳統製造業出去,再引進先進生產力,連帶讓土地成本上漲、環保需求提高,工資也一併上揚,不適合在當地持續經營的台商也陸續撤出、轉向到東南亞發展。
 

加上COVID-19疫情爆發,林永健指出,過去的長鏈式生產雖然成本低,一旦遇到不可抗力之因素,如關廠、塞港等問題,不論是營業安全或國家安全都要納入考量,使得全球進行分散式生產。台灣走出去的原因有別以往,台商、台企國際化速度比金融業快速許多,反觀金融業跟其他企業不同,到其他國家都會受到規範或管制,要取得證照相對不易,若要提供台商完善的服務、持續支持台商到海外發展,勢必要提前布局,而且要鎖定重點地區設點,積極地滿足客戶需求。

前進東南亞 堅持在地深耕達到高標服務

林永健認為,金融業不是單純地到某個地方設點,進行收放款、擔保、融資等就是提供服務,這波台商要求的金融服務並不低,跟台灣提供的程度相比,沒有80、90分,至少要達到60、70分,若在當地配備不足,就無法跟上客戶的需求跟步伐。以台商到東南亞設廠為例,當地員工的薪資帳戶、收貨款、相關的融資業務等,沒有台資銀行提供服務,會使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性受到影響,要拋開傳統的設點思維,建置完善的基礎設備,才能確切達到服務台商的目的。

而中信銀行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一定要深耕在地,林永健強調,如果抱持外國人的心態到另一個國家做生意,「不太容易成功」,儘管深入在地的風險較高,但結合本地銀行優勢再加上台商元素,就能在對的時候、短的時間內,協助客戶解決問題。他以LH Bank為例,在疫情期間,曾遇到公司本質佳的台商,面臨營收下滑的挑戰,當時泰國政府提供企業紓困,但得透過當地銀行進行申請,因為中信銀行是LHFG金融集團最大股東,且是中信銀行在海外分支據點最多的子行,能協助台商即時申請當地政府紓困方案、順利渡過難關,「如果只是派幾位台灣幹部過去,無法掌握當地主管機關態度與市場狀況,就無法即時有效率地完成這項任務」。

早在20幾年前,中國信託金控創辦人辜濓松就定位中信銀行「要做全球華人的銀行」。林永健說,即便海外投資比較辛苦,中信銀行一直朝此目標邁進、努力,才會在2014年併購日本東京之星、2021年正式成為泰國LHFG金融集團最大股東,都不是容易的決定,所幸董事會跟股東都很支持,即便現階段有一些小小的成績,仍抱持戒慎恐懼的心情。
 

林永健觀察,從目前台灣產業界跟市場來看,大中華是中信銀行第一個主場(Home course),東南亞是第二個主場,只要有好的機會,都不會放棄,畢竟銀行業跟當地經濟息息相關,是所謂「高Beta」的行業,台灣過去經濟成長比較低,台商想要成長就得向外拓展,銀行業一方面要維持自身的高成長,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客戶的腳步邁向國際,否則只會侷限自身的潛在性(Potential),目前東南亞經濟成長最高,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參與當地的經濟成長紅利,對社會責任和貢獻也很重要。

在地化訣竅 掌握人才、提升銀行業自身韌性

東南亞市場的複雜度,在於種族、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差異性。林永健表示,要克服在地化,人才是關鍵,目前中信銀行在菲律賓、印尼子行的總經理都是當地人,真正外派的台灣人不會太多,找到當地能配合的同事很重要,不論是外派或當地員工務必要好好照顧。

林永健也提醒,未來進行資本支出跟投資的考量面向會更廣,即便當地政府現階段提供稅務優惠或環保規定等,難保未來2到3年間不會產生變化,眼光要看得長遠,現在已經不是WTO體制的降低關稅壁壘、促進貿易行為,必須要把政治、社會、經濟和環保等因素都納入考量當中,採取開放的心態看待和經營,否則很難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

畢竟所有的資本支出跟考量都要3年到7年才會有收益,考量的時間點要長一點,政治風險在所難免,仍要謹慎處理,加上政策變化大,隨時掌握當地脈動,維持自身的韌性;此外,ESG跟數位化對未來的影響很大,這些都要充分準備,「客戶和市場在那邊,你不去就是放棄,只能把自己準備得更好」,就是最佳的因應之道。

金融業紛紛插旗東南亞市場。(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金融業必爭之地 「先馳得點」才能先蹲後跳

除了新加坡外,金融業早在新南向政策之前,紛紛插旗東南亞市場,越南、泰國更是炙手可熱。不過,台商在越南的外人投資(FDI)中是最早進入的,越南市場擁有哪些潛力和優點?國泰世華銀行越南胡志明市分行長呂偉傑受訪時說,契機是發生在1997到1998年的金融風暴,當時越南當地5家越方與外資合作的銀行備受衝擊,多家外資紛紛撤出;到了2000年,印尼銀行撤出在世越銀行50%的股份,國泰世華銀行就接手布局。

呂偉傑回憶,2000年台商積極南向,越南當時與美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後,就邁向經濟快速穩定,經濟成長率也逐年遞升,不僅擁有充沛勞動力、地理位置優越,且鄰近重要原材料供應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中,有最多自由貿易協定、關稅互惠機制的國家,吸引大批外資爭相投入越南,就業市場蓬勃發展,「這是我們起心動念投資越南的開始」。

呂偉傑說,作為台資銀行,以服務台商為優先,著眼點主要在台商領域,隨著越南的人均GDP不斷增加,內需市場的人口消費力道持續成長,服務業占GDP比重逐年攀升,從上半年的發展來看,台灣是越南的第5大貿易夥伴,可說是台資銀行的「必爭之地」,勢必會加大力度投資越南。

危機即轉機 建置e化系統助業務逆勢成長

歷經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3年,呂偉傑認為,對越南是一個危機,同時間遇到美中貿易摩擦,正好又是轉機。在疫情初期,越南政府採取嚴厲的管制措施,但越南政府的防疫措施應變速度也快,從管制到開放大約1年就恢復正常,更是疫情期間少數維持GDP正成長的國家之一。

越南政府也對金融業祭出紓困方案,國泰世華銀行配合越南的國家政策,同時結合台灣總行資源,提供高度彈性數位化措施,維持營業不中斷,讓整體業務表現維持成長趨勢。呂偉傑說明,為了維持金融服務不中斷,結合總行的數位化能力,在1到2個月內建置e化系統,讓客戶和消費者能線上遠端開戶、跨境網銀交易,透過e化系統掌握金流調度。

越南對外資吸引力熱度不減,呂偉傑也提醒,大量外資持續湧入越南,除了台商,新加坡、香港、日本和韓國等大舉投資,以往被視為較廉價的勞動力跟土地,近年來逐漸水漲船高,加上越南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也期待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進駐,有意投入的台商務必要調整思維。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台灣銀行家月刊

#美中貿易戰#烏俄戰爭#美國#中國#台灣#經濟#金融業#銀行#投資#東南亞市場

專欄作者介紹

作者

台灣銀行家

台灣金融研訓院創辦《台灣銀行家》雜誌所涵蓋議題報導領域,除了銀行業、證券、保險與金控,亦對國內外政經社會議題、產業趨勢、金融教育等多有關注。期望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亦延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本雜誌執筆撰文,提供深入觀點。期許能成為提供國內金融業與從業人員充實專業知能,提升競爭力,促進金融知識普及與資訊交流之最重要刊物。

看更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792

0.1008

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