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雅莉
【台灣銀行家】Fed預期升息,通膨壓力持續攀升,加上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帶來衝擊,當這些狀況尚未獲得緩解時,2022年全球經濟和市場將會如何演變?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近2年全球經濟產生劇烈變動。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國際運輸處於壅塞情況,及聯準會(Fed)預期升息出現變化的影響下,通膨壓力將持續攀升。氣候變遷是全球須共同面對的另一課題,2050淨零排放目標正在倒數,也考驗各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在追尋循環永續目標之際,兼顧經濟發展,並克服資源不足的難題。
當這些狀況尚未獲得緩解時,2022年全球經濟和市場將會如何演變?在「2022投資趨勢論壇」中,由國發會及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金融研訓院等三大財經智庫領銜,針對2022年全球與台灣經濟成長趨勢、隱藏風險、全球價值鏈及產業變化,提出精闢見解。
展望2022年經濟情勢,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傳章、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一致認為,在2021年高基期比較下,全球經濟成長雖將趨緩,但表現仍可期,呈穩定成長。
 
2021年9月,梁國源曾示警,全球經濟表現看似良好,卻處於「失衡式擴張」狀態,各國經濟復甦速度不一。主計總處於2021年11月發布最新經濟預測,上修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至6.09%,創近11年最高紀錄,但許多新興國家經濟從2020年負成長迄今。
他也將台灣經濟現況定調為「失衡式擴張」,凸顯國內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其中台灣出口強勁,經濟成長亮麗,但2021年5月本土疫情重創服務業,導致內外需嚴重失衡、產業復甦樣態分歧;強勁的出口反彈雖有效緩解疫情衝擊,卻也掩蓋了當前內外需嚴重失衡問題,令人擔憂。
梁國源表示,2021年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經濟成長仍高,主因是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支持政策,致經濟成長往上走。展望2022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為4.9%,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測為3.8%,因此全球經濟表現可期。他認為,美國激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力道雖減弱,但預計家計支出升高,民間部門成長將取代政府財政刺激措施,支撐美國經濟表現。
張傳章指出,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4.31%,維持穩定成長。主要機構對台灣2022年經濟預測介於2.3%至4.15%間;其中主計總處預測為4.15%最高。主計總處預估2022年民間消費力道提升,實質成長5.36%,較2021年全年僅成長0.07%大幅成長,因此2022年內需要靠消費。
張傳章進一步分析,若將全球國家分為已開發、新興市場、開發中國家。2022年經濟成長率表現,新興市場國家將優於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在2022年第1季到第4季經濟成長率,將逐季遞減,但新興市場國家則相反,呈逐季遞增樣態。
後疫情時代,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認為,2022年經濟表現可望穩健成長,惟疫情、通膨、供應鏈和貨幣政策存在四大風險。
龔明鑫表示,疫情仍將左右2022年經濟表現,儘管Omicron變種病毒看似來勢洶洶,疫情尚未落幕,但對經濟衝擊應會逐漸淡化,民眾生活越來越能適應病毒存在。根據OECD調查,疫情對生產和交貨延遲、缺料等供應鏈衝擊,均已逐漸改善,但進入2022年,這些情況仍會持續。
 
「物價的確會影響全球經濟,是否會牽動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值得密切關注。」龔明鑫指出,由於Fed利率政策改變,將影響國際資金流動和資本市場運作,因此應會採溫和調整,以免對實體經濟造成衝擊。
另一重要趨勢是減碳,已成為世界各國目標。雖然2050年淨零排放看似久遠,但各國政府均已開始準備。歐盟將在2023年針對高耗能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2026年全面生效。企業勢必要進行生產調整,在供應鏈中推動淨零排放,轉型為低碳或綠色供應鏈。
梁國源說,IMF、OECD點出恐使2022年經濟出現下行風險的多項隱憂,包括在不確定性增加中,全球復甦仍持續,政策之間的平衡更加錯綜複雜;在疫情大流行再現時,短期復甦持續;目前全球經濟活動已超過疫情大流行前之水準,但復甦仍不徹底;供應瓶頸與勞力短缺持續箝制復甦動能等,而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速度極快,後續疫情發展仍不能忽視。
「通膨是全球非常關注的議題。」梁國源解釋說,全球性供不應求現象與寬鬆貨幣環境也助長通膨現蹤,尤以美國物價漲幅最令人心驚;台灣通膨壓力則相對較小,不過,2021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84%,創9年新高,值得關注。
 2022年全球經濟走勢面臨四大不確定因素,張傳章分析,一是疫情趨緩,但Omicron變種病毒、疫苗與防疫等相關措施仍將左右經濟活動;二是主要國家因應後疫情時代的貨幣政策與通膨壓力的調整與措施;三是原油與大宗物資價格走勢及供應鏈調整等;四是全球能源與限電危機與減碳、淨排等影響。
黃崇哲也提出將影響2022年經濟表現的三大不確定因素。第一是疫情不同發展仍將影響金融環境變化,如果疫情消停,則全球經濟在強勁反彈後,將使金融狀況迅速收緊;或新變種大流行,將可能導致另一輪嚴格封鎖,讓已脆弱的金融體系岌岌可危,因此疫情仍主導經濟變化動能。
目前,全球進入第四波疫情,好消息是致死率、重症率逐步下降,加上人類從過去西班牙大流感中記取教訓,學習到如何因應疫情變化。黃崇哲說,COVID-19對經濟的嚴重衝擊,主要反映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隨著疫苗普及與藥品研發,經濟衝擊將逐步縮小,再加上各國政府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或紓困措施上,對疫情因應均已累積豐富經驗。因此,2022年經濟發展步調將逐步常態化,可望擺脫疫情衝擊。
第二是政府大量的財政政策,黃崇哲認為,將導致全新的貨幣環境,成為未來市場最大的機會與挑戰。政府與企業債務大幅攀升,則將成為未來經濟環境中的最大隱憂。
他分析指出,這次疫情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當年企業出現倒閉潮、失業率飆高。這次疫情爆發時,政府藉由資金、銀行、信用或紓困等措施,雖讓企業未出現倒閉潮,卻也無實際營運,結果反而出現大量殭屍企業,且槓桿率大幅提升。
第三是觀察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供應鏈脫鉤與重組進展。在疫情爆發前一年,川普政府提出「美國製造」口號,鼓勵美國企業回流生產,致使美中貿易戰升溫。根據IMF預測,2021年至2026年全球貿易量將萎縮,尤其是在2021年達到顛峰後,將逐步收斂,而各國在地生產也將成為未來主流趨勢。
針對通膨預測,黃崇哲說,先進經濟體以往可透過全球供應鏈,購買低成本製造的商品;如今,改為國內業者生產,在高勞動力成本、高環境標準要求下,商品價格較高,致使這些先進國家的物價往上走。其他國家則因失去出口市場,通膨預測相對平穩,甚至是緊縮。
另一影響通膨的因素是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浪潮和減碳。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一是實質衝擊,即天然災害造成損失;二是轉型衝擊,各國政府將課徵碳稅、提高碳排放標準,這些政策都會導致各國經濟成長受影響程度不一,致使物價出現不同走勢。
主計總處將2021年經濟成長率由5.88%上修至6.09%,創11年新高;2022年經濟成長率則由3.69%上修至4.15%,上修0.46個百分點。龔明鑫表示,在出口有利、投資動能持續,及內需消費恢復情況下,「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會超過4%。」
張傳章指出,26家主要機構對台灣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介於2.3%到4.15%。主計總處預估最樂觀4.15%,因為預估2022年民間消費成長5.36%,與2021年0.07%相較倍增;民間消費在GDP的占比43%到45%,內需成長動能仰賴民間消費。投資方面,因2021年投資暢旺,民間投資成長率18.8%,2022年可維持3%到5%。2021年出口成長率接近20%,2022年可維持3%到5%。因此,主計總處對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估4.15%。
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2年經濟成長雖相較於2021年趨緩,但仍穩定成長。台灣在2021年高基期下,2022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3%以上,連續3年經濟正成長,且成長率都超過3%,這是近15年來首見。
龔明鑫說,台商回台投資、境外資金匯回兩方案,在2022年、2023年約還有5,000至6,000億元將持續投資,動能沒有問題,可支撐經濟成長力道。展望2022年景氣,出口、投資、內需是三大支柱。在整個供應鏈移轉或全世界生產延遲情況下,台灣疫情相對好,又有台商回台投資因素,效能、效率會比其他國家高,2022年出口對台灣來講非常有利。
但他提醒,投資仍需思考未來發展趨勢,ESG為目前國際主流,現在不做,將來一定要面對這樣挑戰。至於IMF預估2025年我國平均每人GDP將超越韓國,龔明鑫則預估,將提前實現。
台灣疫情相對趨緩,較其他國家更為安全,且台灣電子業實力雄厚,可掌握供應鏈重組契機,發揮出口優勢;加上「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及境外資金匯回,創造國內實質投資。此外,政府引導產業創新轉型,以因應國際供應鏈。
龔明鑫表示,由於中國生產環境已改變,包括供電問題、對企業不夠友善,也許將加速供應鏈移轉。台商回流已成趨勢,且還會加碼投資,2022年投資動能將有更厚實的基礎。
行政院自2019年1月1日起陸續實施「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包括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提供土地租金優惠、專案貸款等協助措施。
目前,相關部會正在針對台商回流方案的手續費補助進行檢討,確定將會加碼,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應會再延長3年。龔明鑫說,政府歡迎台商回流,先前的方案要求生產技術必須調整升級,新一波方案可能還會有額外要求,例如符合ESG規範、必須努力節能減碳等。「未來幾年必須面對這些挑戰,還不如超前部署。」龔明鑫直言,當企業朝此方向投資布局,採用智慧化生產,並先做好節能減碳,也為未來發展奠定厚實基礎。
為加速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政府於2016年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驅動台灣下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至今已有初步成果,例如促使台灣物聯網、機械產值自2018年起連2年破兆元。
為因應美中貿易戰及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政府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括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台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等,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透過產業超前部署,期使台灣在後疫情時代,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先機,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
龔明鑫表示,自2016年起,政府推動基礎建設調整和優化,如數位轉型預算編列950億元,其中5G建設預算編列490億元。未來3年完成基礎建設後,在智慧工廠、智慧校園、智慧醫療上可望開花結果。
目前可見初步成果。物聯網方面,自2016年起推動,2018年加入AI後產值破兆;到了2020年,產值已達1.5兆元,預估再過1、2年,產值將超過2兆元。主計總處公布,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超過30%,電子業更高,超過40%,代表台灣生產的產品不再是低品質、低毛利,所創造的獲利、附加價值相當可觀。
機械業產值也於2018年破兆,但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疫情爆發,延緩企業對機械業的投資意願。2021年疫情緩和後,機械業呈現爆發性成長,增長幅度高達3成以上。
綠能產業目前創造的產值雖不高,但到2025年投資額可望破兆元關卡,創造優質就業機會高達10萬人以上。生醫產業的產值、投資額尚未破兆元,但股票市值已破兆元,顯示產業前景備受看好。
龔明鑫指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布局,是為了確保台灣在未來5至10年內能在該產業保持領先全球的地位。以資訊、數位產業發展為例,從現在到未來5年最重要的是數位轉型。
而台灣前五大出口國家經濟表現,攸關2022年台灣出口動能能否持續。張傳章表示,中國從2021年到2025年經濟成長趨緩,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1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僅2.36%,遠低於市場期待。眼見經濟走緩,中國人民銀行降準2碼(0.25個百分點),期能透過降準來拉抬經濟表現。2021年第1季到第4季,中國經濟成長率逐季遞減,2022年可望呈相反態勢。
IHS Markit預測,美國2021年經濟成長率約5.48%,2022年4.31%,預期Fed將緊縮貨幣政策來因應通膨壓力。歐元區2021年經濟成長率5.13%,因高基期且近期疫情再度升溫,預估2022年經濟成長率3.7%。
日本2021年因疫情重創經濟、影響東京奧運收益,經濟成長率僅2.21%,但因疫苗覆蓋率快速上升,疫情控制得當,2022年經濟成長率將約2.69%。東協國家2022年整體經濟成長率約4.8%,若經濟表現不錯,台灣出口動能將可保持暢旺。
黃崇哲強調,2022年將是新供應鏈結構及新經濟型態的新起點。台灣對疫情的妥善因應,及供應鏈重組中的恰當定位,都為台灣在2022年全球經濟立下良好的起點。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台灣銀行家】Fed預期升息,通膨壓力持續攀升,加上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帶來衝擊,當這些狀況尚未獲得緩解時,2022年全球經濟和市場將會如何演變?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近2年全球經濟產生劇烈變動。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國際運輸處於壅塞情況,及聯準會(Fed)預期升息出現變化的影響下,通膨壓力將持續攀升。氣候變遷是全球須共同面對的另一課題,2050淨零排放目標正在倒數,也考驗各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在追尋循環永續目標之際,兼顧經濟發展,並克服資源不足的難題。
當這些狀況尚未獲得緩解時,2022年全球經濟和市場將會如何演變?在「2022投資趨勢論壇」中,由國發會及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金融研訓院等三大財經智庫領銜,針對2022年全球與台灣經濟成長趨勢、隱藏風險、全球價值鏈及產業變化,提出精闢見解。
全球經濟可望穩健成長
展望2022年經濟情勢,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傳章、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一致認為,在2021年高基期比較下,全球經濟成長雖將趨緩,但表現仍可期,呈穩定成長。
2021年9月,梁國源曾示警,全球經濟表現看似良好,卻處於「失衡式擴張」狀態,各國經濟復甦速度不一。主計總處於2021年11月發布最新經濟預測,上修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至6.09%,創近11年最高紀錄,但許多新興國家經濟從2020年負成長迄今。
他也將台灣經濟現況定調為「失衡式擴張」,凸顯國內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其中台灣出口強勁,經濟成長亮麗,但2021年5月本土疫情重創服務業,導致內外需嚴重失衡、產業復甦樣態分歧;強勁的出口反彈雖有效緩解疫情衝擊,卻也掩蓋了當前內外需嚴重失衡問題,令人擔憂。
梁國源表示,2021年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經濟成長仍高,主因是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支持政策,致經濟成長往上走。展望2022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為4.9%,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測為3.8%,因此全球經濟表現可期。他認為,美國激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力道雖減弱,但預計家計支出升高,民間部門成長將取代政府財政刺激措施,支撐美國經濟表現。
張傳章指出,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4.31%,維持穩定成長。主要機構對台灣2022年經濟預測介於2.3%至4.15%間;其中主計總處預測為4.15%最高。主計總處預估2022年民間消費力道提升,實質成長5.36%,較2021年全年僅成長0.07%大幅成長,因此2022年內需要靠消費。
張傳章進一步分析,若將全球國家分為已開發、新興市場、開發中國家。2022年經濟成長率表現,新興市場國家將優於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在2022年第1季到第4季經濟成長率,將逐季遞減,但新興市場國家則相反,呈逐季遞增樣態。
經濟成長暗藏四大風險
後疫情時代,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認為,2022年經濟表現可望穩健成長,惟疫情、通膨、供應鏈和貨幣政策存在四大風險。
龔明鑫表示,疫情仍將左右2022年經濟表現,儘管Omicron變種病毒看似來勢洶洶,疫情尚未落幕,但對經濟衝擊應會逐漸淡化,民眾生活越來越能適應病毒存在。根據OECD調查,疫情對生產和交貨延遲、缺料等供應鏈衝擊,均已逐漸改善,但進入2022年,這些情況仍會持續。
「物價的確會影響全球經濟,是否會牽動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值得密切關注。」龔明鑫指出,由於Fed利率政策改變,將影響國際資金流動和資本市場運作,因此應會採溫和調整,以免對實體經濟造成衝擊。
另一重要趨勢是減碳,已成為世界各國目標。雖然2050年淨零排放看似久遠,但各國政府均已開始準備。歐盟將在2023年針對高耗能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2026年全面生效。企業勢必要進行生產調整,在供應鏈中推動淨零排放,轉型為低碳或綠色供應鏈。
梁國源說,IMF、OECD點出恐使2022年經濟出現下行風險的多項隱憂,包括在不確定性增加中,全球復甦仍持續,政策之間的平衡更加錯綜複雜;在疫情大流行再現時,短期復甦持續;目前全球經濟活動已超過疫情大流行前之水準,但復甦仍不徹底;供應瓶頸與勞力短缺持續箝制復甦動能等,而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速度極快,後續疫情發展仍不能忽視。
「通膨是全球非常關注的議題。」梁國源解釋說,全球性供不應求現象與寬鬆貨幣環境也助長通膨現蹤,尤以美國物價漲幅最令人心驚;台灣通膨壓力則相對較小,不過,2021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84%,創9年新高,值得關注。
通膨隱憂不容忽視
黃崇哲也提出將影響2022年經濟表現的三大不確定因素。第一是疫情不同發展仍將影響金融環境變化,如果疫情消停,則全球經濟在強勁反彈後,將使金融狀況迅速收緊;或新變種大流行,將可能導致另一輪嚴格封鎖,讓已脆弱的金融體系岌岌可危,因此疫情仍主導經濟變化動能。
目前,全球進入第四波疫情,好消息是致死率、重症率逐步下降,加上人類從過去西班牙大流感中記取教訓,學習到如何因應疫情變化。黃崇哲說,COVID-19對經濟的嚴重衝擊,主要反映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隨著疫苗普及與藥品研發,經濟衝擊將逐步縮小,再加上各國政府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或紓困措施上,對疫情因應均已累積豐富經驗。因此,2022年經濟發展步調將逐步常態化,可望擺脫疫情衝擊。
第二是政府大量的財政政策,黃崇哲認為,將導致全新的貨幣環境,成為未來市場最大的機會與挑戰。政府與企業債務大幅攀升,則將成為未來經濟環境中的最大隱憂。
他分析指出,這次疫情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當年企業出現倒閉潮、失業率飆高。這次疫情爆發時,政府藉由資金、銀行、信用或紓困等措施,雖讓企業未出現倒閉潮,卻也無實際營運,結果反而出現大量殭屍企業,且槓桿率大幅提升。
第三是觀察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供應鏈脫鉤與重組進展。在疫情爆發前一年,川普政府提出「美國製造」口號,鼓勵美國企業回流生產,致使美中貿易戰升溫。根據IMF預測,2021年至2026年全球貿易量將萎縮,尤其是在2021年達到顛峰後,將逐步收斂,而各國在地生產也將成為未來主流趨勢。
針對通膨預測,黃崇哲說,先進經濟體以往可透過全球供應鏈,購買低成本製造的商品;如今,改為國內業者生產,在高勞動力成本、高環境標準要求下,商品價格較高,致使這些先進國家的物價往上走。其他國家則因失去出口市場,通膨預測相對平穩,甚至是緊縮。
另一影響通膨的因素是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浪潮和減碳。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一是實質衝擊,即天然災害造成損失;二是轉型衝擊,各國政府將課徵碳稅、提高碳排放標準,這些政策都會導致各國經濟成長受影響程度不一,致使物價出現不同走勢。
台灣GDP年增率4%起跳
主計總處將2021年經濟成長率由5.88%上修至6.09%,創11年新高;2022年經濟成長率則由3.69%上修至4.15%,上修0.46個百分點。龔明鑫表示,在出口有利、投資動能持續,及內需消費恢復情況下,「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會超過4%。」
張傳章指出,26家主要機構對台灣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介於2.3%到4.15%。主計總處預估最樂觀4.15%,因為預估2022年民間消費成長5.36%,與2021年0.07%相較倍增;民間消費在GDP的占比43%到45%,內需成長動能仰賴民間消費。投資方面,因2021年投資暢旺,民間投資成長率18.8%,2022年可維持3%到5%。2021年出口成長率接近20%,2022年可維持3%到5%。因此,主計總處對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估4.15%。
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2年經濟成長雖相較於2021年趨緩,但仍穩定成長。台灣在2021年高基期下,2022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3%以上,連續3年經濟正成長,且成長率都超過3%,這是近15年來首見。
龔明鑫說,台商回台投資、境外資金匯回兩方案,在2022年、2023年約還有5,000至6,000億元將持續投資,動能沒有問題,可支撐經濟成長力道。展望2022年景氣,出口、投資、內需是三大支柱。在整個供應鏈移轉或全世界生產延遲情況下,台灣疫情相對好,又有台商回台投資因素,效能、效率會比其他國家高,2022年出口對台灣來講非常有利。
但他提醒,投資仍需思考未來發展趨勢,ESG為目前國際主流,現在不做,將來一定要面對這樣挑戰。至於IMF預估2025年我國平均每人GDP將超越韓國,龔明鑫則預估,將提前實現。
台商回台優惠融資擬延長
台灣疫情相對趨緩,較其他國家更為安全,且台灣電子業實力雄厚,可掌握供應鏈重組契機,發揮出口優勢;加上「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及境外資金匯回,創造國內實質投資。此外,政府引導產業創新轉型,以因應國際供應鏈。
龔明鑫表示,由於中國生產環境已改變,包括供電問題、對企業不夠友善,也許將加速供應鏈移轉。台商回流已成趨勢,且還會加碼投資,2022年投資動能將有更厚實的基礎。
行政院自2019年1月1日起陸續實施「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包括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提供土地租金優惠、專案貸款等協助措施。
目前,相關部會正在針對台商回流方案的手續費補助進行檢討,確定將會加碼,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應會再延長3年。龔明鑫說,政府歡迎台商回流,先前的方案要求生產技術必須調整升級,新一波方案可能還會有額外要求,例如符合ESG規範、必須努力節能減碳等。「未來幾年必須面對這些挑戰,還不如超前部署。」龔明鑫直言,當企業朝此方向投資布局,採用智慧化生產,並先做好節能減碳,也為未來發展奠定厚實基礎。
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為加速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政府於2016年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驅動台灣下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至今已有初步成果,例如促使台灣物聯網、機械產值自2018年起連2年破兆元。
為因應美中貿易戰及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政府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括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台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等,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透過產業超前部署,期使台灣在後疫情時代,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先機,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
龔明鑫表示,自2016年起,政府推動基礎建設調整和優化,如數位轉型預算編列950億元,其中5G建設預算編列490億元。未來3年完成基礎建設後,在智慧工廠、智慧校園、智慧醫療上可望開花結果。
目前可見初步成果。物聯網方面,自2016年起推動,2018年加入AI後產值破兆;到了2020年,產值已達1.5兆元,預估再過1、2年,產值將超過2兆元。主計總處公布,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超過30%,電子業更高,超過40%,代表台灣生產的產品不再是低品質、低毛利,所創造的獲利、附加價值相當可觀。
機械業產值也於2018年破兆,但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疫情爆發,延緩企業對機械業的投資意願。2021年疫情緩和後,機械業呈現爆發性成長,增長幅度高達3成以上。
綠能產業目前創造的產值雖不高,但到2025年投資額可望破兆元關卡,創造優質就業機會高達10萬人以上。生醫產業的產值、投資額尚未破兆元,但股票市值已破兆元,顯示產業前景備受看好。
龔明鑫指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布局,是為了確保台灣在未來5至10年內能在該產業保持領先全球的地位。以資訊、數位產業發展為例,從現在到未來5年最重要的是數位轉型。
台灣在數位轉型上擁有極大優勢,其一核心是半導體,目前已可量產3奈米,開始布局2奈米、1奈米以下,並針對對接半導體的新材料進行開發。半導體主要材料是矽,但在某些高壓高溫狀態下容易不穩定,所以需要開發新的半導體材料,以符合未來太空產業、低軌衛星產業的需求。
東協表現攸關台灣出口動能
而台灣前五大出口國家經濟表現,攸關2022年台灣出口動能能否持續。張傳章表示,中國從2021年到2025年經濟成長趨緩,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1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僅2.36%,遠低於市場期待。眼見經濟走緩,中國人民銀行降準2碼(0.25個百分點),期能透過降準來拉抬經濟表現。2021年第1季到第4季,中國經濟成長率逐季遞減,2022年可望呈相反態勢。
IHS Markit預測,美國2021年經濟成長率約5.48%,2022年4.31%,預期Fed將緊縮貨幣政策來因應通膨壓力。歐元區2021年經濟成長率5.13%,因高基期且近期疫情再度升溫,預估2022年經濟成長率3.7%。
日本2021年因疫情重創經濟、影響東京奧運收益,經濟成長率僅2.21%,但因疫苗覆蓋率快速上升,疫情控制得當,2022年經濟成長率將約2.69%。東協國家2022年整體經濟成長率約4.8%,若經濟表現不錯,台灣出口動能將可保持暢旺。
黃崇哲強調,2022年將是新供應鏈結構及新經濟型態的新起點。台灣對疫情的妥善因應,及供應鏈重組中的恰當定位,都為台灣在2022年全球經濟立下良好的起點。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