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搶救地平「陷」】拼命喊水不夠 卻有一半浪費掉!

記者 蔡祐吉 / 攝影 潘郁文 張志旻 報導
發佈時間:2011/07/28 19:27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在農業、工業與民生用水相互爭奪,導致台灣西部面臨持續地層下陷、陸沉危機的同時,TVBS在調查採訪當中卻發現,雲林地區的農業用水,每天有一半的時間,竟然是白白流入海裡浪費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來看資深記者蔡祐吉、潘郁文製作的搶救地平「陷」專題報導。

雲彰地區的農民經常在抱怨,他們的水被工業區搶走,自己沒水可用,只好拚命抽地下水來灌溉,但在TVBS調查採訪的過程中卻發現,其實號稱缺水的雲林地區,竟然有許多水是白白流進海裡,該用能用卻沒用。

水利署發言人吳約西:「一天就算農民的工作時間是12小時,有另外12小時的水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跟蓄存。」

經濟部水利署發言人吳約西在訪談中透露了這個驚人的秘密,原來雲林縣的農業用水在工作時間之外,是持續在供應,卻沒有人把它收集起來,直到現在才開始設法留存這些可貴的水資源。

吳約西:「有很多水利會所擁有的土地目前是低度利用的,如果我們可以把它開闢為農塘,到夜間要下班的時候,把它切換一下,水就能夠進到農塘裡頭去,隔天我們來上班的時候,我們發現到農塘的水是滿的,這樣就可以把夜間的水資源蓄存起來,而不至於是浪費的,用這樣子來增加農業用水,來減輕農民去抽地下水所要付出的成本,或者是不當的行為。」

沒有地方可以儲水,不是農民的錯,而是在官方一連串防制地層下陷計畫當中,被忽視的缺口,只重視開源、設置水庫,卻沒有想到節流的重要性。

雲林縣長蘇治芬:「那麼另外在農業灌溉用水這個部分,應該透過保水的觀念,或是有些新的作法,怎麼樣在浮流水裡頭的話,可以保住,可以跟灌溉用水結合在一起。」

在珍惜水資源的概念下,從農民的角度也應該試著改變過去的灌溉方式。吳約西:「傳統的幾十年來的灌溉設施,還是屬於那種漫灌,或者是整個不管作物在哪裡,整片就是用整個用淹沒的方式在漫灌,可是當水源不足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對這種水源比較缺乏的地方,採取一些比較旱作灌溉的管理,或者比較精細的管理。」

另一方面,目前正在推動總合治水計畫的工程會主委李鴻源也主張,未來應該運用配套措施,鼓勵部分農民將農地釋出,把低價值土地變成高價值土地。行政院工程會主委李鴻源:「我們讓農民不用擔心,你的日子還會過得很好,然後我們把高鐵的問題解決了,我們讓土地的價值增加,這就叫做總合治水的概念。」

TVBS資深記者蔡祐吉:「透過節水、保水、改進灌溉方式、鼓勵農地釋出等多管齊下的方式,可望舒緩爭奪水資源的壓力,連帶地將使得地層下陷的危機,也能獲得控制。

搶救地層下陷,政府多年來績效不彰,最近終於有官員主動出面整合,讓舒緩下陷,露出一道曙光,【搶救地平「陷」】專題報導,明天繼續追蹤。

#缺水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28

0.0396

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