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大震過後玉山沒長高!國土測繪中心報告出爐 主峰「橢球高」隱沒5.2公分

記者 葉郁甫 / 攝影 李明輝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10 22:06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10 22:38

今年4月3日發生的花蓮大地震,不但全台有感,更讓受到重創的花蓮地區陸地,抬升了40公分以上!這讓許多民眾直覺聯想,這種規模的板塊運動,應該也能讓我國的玉山主峰,海拔高度「長高」。然而,根據本台記者和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實地調查量測的結果,玉山的幾何高度,反而因為這場地震,微幅下降了5.2公分!在相同概念下,發生迄今已經屆滿25年的921大地震,讓玉山高度下沉的幅度,更是顯著。

圖/TVBS

 
台灣山巒連綿,位處其中的玉山群峰,卓絕山勢拔地而起。

主峰巍峨,起於積年累月的造山運動,也代表著峰頂石碑上的標高,只是現下概數。

資深記者葉郁甫:「你知道嗎?玉山的高度並不是只有3952公尺這個數字,高度系統分為幾何高,還有大家所熟知的海拔高,而最新測量結果即將揭曉。」

 
用數學和科技找出太陽下,肉眼難以察覺的新鮮事。

國土測繪中心基本測量及企劃科科長陳鶴欽:「2024年5月8日從8點01分45秒開始收到資料,那這些資料,我們會把它導入我們的科學軟體裡面,去做資料(計算)求解定位。」

全球各大導航衛星系統的運作概念,就是藉由電磁波對地面測距,為使用者定位,應用相同的原理丈量地形高度,解算得出的結果大出所料。

國土測繪中心副主任曾耀賢:「我們用5月8日跟去年11月的成果相比較,那這基本上都是橢球高的,數據來相比較呢,玉山主峰的高度,其實稍微降低了大概5.2公分。」

「橢球高」這個大多數民眾聽來陌生的專有名詞,其實是把地球當作一個表面規則而平整的球體,再以此為基準,抓出玉山主峰的幾何高度,因此3978.654公尺成了我國官方最新一波衛星定位測量結果,這和舉世皆知的玉山正高,海拔3952公尺,顯然有所區別。

國土測繪中心副主任曾耀賢:「111年我們又做了一次水準測量,那這個水準測量成果,是3952.433(公尺),跟106年的3952.430幾乎是一樣,以近十年來講,其實它可以說維持穩定,你要說它長高或下降,都不夠數據來支撐,大概只能說它穩定。」

扣去2003年國土測繪中心第一次執行水準測量,因為不可考原因,得出的大幅度差距,靠著每五年一次,逐站累加高低差的純人力檢測同樣發現玉山主峰,即便歷經了大小地震,海拔高度的增加量仍在小數點後,如果數值,落在正負4.5公分的誤差範圍內,定義上就無法視為顯著變化。

 
科學講求長期數據,然而架設了全天候定位測量儀器的玉山北峰,結果卻也不出範疇。

國土測繪中心副主任曾耀賢:「以4月3日的一個地震,對玉山北峰的影響,大概讓北峰氣象站那邊的高程,大概抬高0.7(公分),其實非常微小的量,4月23日跟4月21日這個相減,發現大概北峰降低了4.1公分,其實量也不算大。」

2024年規模7.2的403地震,重創了花蓮,更在山林之間留下多道疤痕,明明震度全台有感,對山地高度的影響卻微乎其微。

國土測繪中心基本測量及企劃科科長陳鶴欽:「2018年測到今年2024年5月的觀測量,結果來看,反而這個跳動很大的地方是,2022年0918、0917的池上關山地震,它造成塔塔加的位移情形,是比較明顯的。」

塔塔加和玉山北峰,兩處觀測站的連續追蹤紀錄,在兩年前的918地震時間點上,都顯示了往南往東的清晰位移,後山近年兩起天災唯一的共同點,是地牛翻身,反而造成玉山高度下沉。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副教授張午龍:「這邊的能量聚集到一定以後,因為岩石承受不住,所以它就會發生地震,所以就彈回去,我們叫做彈性回彈,原來下沉的地方是上升,原來上升的地方就下降,原來向西就變成向東,它會發生在斷層的後面,所以到了南邊,到了玉山那個地方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這麼明顯了,所以玉山其實變化不大,反而在這後面的合歡山,磐石山那些東西其實都高度都下降了。」

板塊運動未必都等於地形抬升,其中一大例證,包括了近25年前,921那一晚地動天搖。

國土測繪中心副主任曾耀賢:「那地震後我們就去,大概1999年10月也上去做了一個衛星定位的一個觀測,那這個數據也是橢球高,大概1995年做全國的一二等,基本控制點測量的時候的一個成果,用那兩個數字來比對,大概降低了16公分左右。」

如果近幾次大震,都讓玉山的「身高」出現逆生長,為何幾年過後,數據上已經不著痕跡。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副教授張午龍:「中央山脈其實一直是在往上長高的,這是沒有錯,在沒有發生地震的時候,是這個樣子,地殼它本身也有一個叫做所謂的自我恢復期,其實大部分台灣的地殼變形,都是靠這個板塊聚合的造山,所以其實這次掉下來以後,在經年累月一個地震週期裡面,幾百年的週期裡面,它還是慢慢的往上走,而且台灣的這個造山運動,其實還滿快的,因為我們板塊運動,其實速率來講其實是滿高的。」

或許我們對地球和國土的了解,真的還不夠多。

國土測繪中心副主任曾耀賢:「921地震後的五年數據來看,大概是那個回歸分析,大概是每年上升到2到3公分,那如果從1999到2024這25年來的數據來講,上升的趨勢大概每年0.5公分,可是如果我只抓最近十年左右來看,大概是維持不變穩定,那個斜率幾乎是維持水平的。」

台灣百岳之首的景貌,因為人的頻繁造訪不再神秘,而岩層下的學問,全靠測量團隊一步一腳印,持續從大地中發掘。
 
 

 

花蓮連續地震

#花蓮大地震#玉山#地震#地形高度#海拔高度#台灣山巒#國土測繪中心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84

0.0843

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