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改編近年備受矚目,台灣前輩劇作家林摶秋早在半世紀前就致力劇本創作及改編,並朝向國際舞台發展,近期出版的《林摶秋全集》詳實記錄這段精彩歷程。
根據國立台灣文學館發布新聞稿,《林摶秋全集》24日舉行新書發表會,台文館館長林巾力致詞時表示,台文館長期致力於戲劇的研究與推廣,現正開啟文學改編影視計畫,將進一步把台灣劇本翻譯成外語,並在國外舞台演出,《林摶秋全集》的出版對於台文館是很大的鼓舞,對於台灣文學史也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林摶秋全集》共5卷12冊,所有文獻均由林摶秋之子林嘉義慷慨捐贈,並由石婉舜主編,編纂過程同樣充滿戲劇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褚明仁致詞時表示,林摶秋從日本返台後,以台灣主體性來書寫具台灣文化精神的劇本,石婉舜則於1990年代便投入台灣電影資料館「搶救台語片計畫」,再透過作曲家呂泉生前往鶯歌訪談林摶秋,種下「全集」出版的因緣,「這樣超過1/4世紀、鍥而不捨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
林摶秋之孫林伯勳表示,祖父林摶秋將礦業的收入,不惜代價地投注在玉峯影業,他很感謝祖父的事蹟有「全集」這樣完美的呈現,能持續發揮影響力。
林摶秋的孫女林佳翰則感性分享,祖父是讓她又愛又敬畏的存在,但回頭看才發現自己深受祖父影響,她曾在考上廣電系時向祖父說,要在電視上播放爺爺的電影,感謝「全集」的出版,幫她完成對祖父的承諾。
劇作家林摶秋1920年生於桃園,在二戰期間以「首位台灣出身的劇作家」身分在東京劇壇揚名,回到台灣後,1940年代接棒新劇運動的薪火,1950到1960年代獻身台語電影的攝製;無論演劇或電影,林摶秋都先以編劇立身。
作為成名於日本統治晚期的劇作家,林摶秋以日文為主要創作語言,然而在戰後語言轉變及執政者高壓的語言政策下,從林摶秋遺留的戰後劇本中卻可見其為了掌握新語言所做的努力,產生了日文、台文,及台文或華文「混語」的不同文本,有別於戰後「跨語」世代作家多從日文轉到華文創作的典型。
《林摶秋全集》整理劇作家身後遺留的23部劇作、36種版本,包含舞台劇劇本與電影劇本在內,以及珍貴的文獻、訪談和圖片,首度向世人公開這位影劇傳奇人物鮮為人知的文學成就。編纂團隊亦委託專家將非華語版劇本翻譯為華文,供讀者參照。(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