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帶動台灣中醫就醫潮,中醫就醫人數比前一年成長20.6%。然而,這股熱潮也帶來了健保點值下降的問題,導致醫護人員忙碌,但所獲得的給付卻被打折扣。衛福部為解決中醫總額不足的困境,決定動用預備金,撥款3.12億元,以彌補短缺。
然而,這也導致了健保點值下降。健保制度下,醫院總額固定,每次就醫行為將換算成健保點數,一年下來,若每間醫院總點數超過分配的總額,點值就會下降。對此,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哇,怎麼突然間多了35%的人看中醫,那本來是服務...,健保費給我們中醫的總額,十個裡面我們服務三個,現在變服務了四個,當然每個單位成本還是一樣,因為還是要給藥,還是要提供服務,我們就增加人手,人數成長是太快了,幾乎上是沒辦法支付現有的成本,所以就會造成點值偏低的一個窘境。」
為了解決此問題,衛福部動用預備金,撥款3.12億元,以彌補中醫總額不足,但對於長期的健保點值議題,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其實健保是有設計非預期風險調控款這樣的一個機制,例如像是我們醫改會有觀察到說像是中醫部門,其實在去年下半年,因為突發性的感染症,造成這個就醫人口大增,那它的就醫件數其實比疫情前還要成長3到4倍,其實它就符合可以動支這個非預期風險調控款這樣一個機制。」
健保點值的下降不僅影響醫院收入,也對醫護人員薪資產生影響。如果長期下降,可能造成民眾的就醫權益受損。洪子仁副院長表示:「醫院它付出的勞務沒辦法獲得應有的回收的一個情況,甚至連成本都達不到的情形,就會造成我剛才講的我們的醫護人力加薪可能就很困難,設備更新速度就會延後,那它所造成的影響就是說,如果說病床沒辦法充分的打開或開放讓民眾來住院的話,那就會造成民眾在急診,他可能等候的時間會延長。」
若醫院收入減少,不敷成本,可能會導致自費項目比率增加,或限縮門診,以降低人力資源。洪子仁副院長強調:「我們在1996年,醫療支出占GDP的比例大概是在5%左右,當時韓國只有占4%,可是經過24年以後,韓國的醫藥衛生的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經來到8.2了,可是我們台灣目前大概還在6.2左右,24年前我們比韓國的平均餘命高出1歲,經過24年以後,韓國倒超我們台灣,它的平均餘命已經來到83歲,可是我們台灣還是停留在81歲。」
健保點值議題可能不易被一般民眾理解,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過度使用醫療資源,最終可能影響到醫療服務品質。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