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處於防疫十字路口,面對越來越多的本土確診病例,清零已不在選項當中。要如何從清零走向共存?TVBS邀集國內外家專家學者解囊。柏克萊公衛學院院長呂淳祺認為,與病毒共存,有四個目標,第一是達成100%疫苗接種,第二要建立分級醫療系統,第三要善用科技防疫,最後則是要善用科技,開放國際旅行。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王智弘:「我們已經回不去了,因為我們的病毒現在一直在改變,所以我們的政策也因此要有所來調整,打疫苗就像是開車戴(繫)安全帶,它沒有辦法預防車禍,但是一旦出車禍,這個安全帶是可以保護你的。」
強調施打疫苗重要性,但國內75歲以上長者,第一劑施打率76%,第二劑71%,追加劑55%,根據新加坡數據,80歲以上,沒施打疫苗者,確診後有20%比例會進到加護病房,有打疫苗的,只有千分之五重症機率。面對新冠流感化趨勢,曾獲頒美國衛生部最高獎項,擔任過歐巴馬政府婦幼衛生局長的柏克萊公衛學院院長呂淳祺指出,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
打疫苗是基本標配,但是不是接種之後,完全不要感染最好?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有不同看法。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你打了三劑之後它也是一樣70%(保護力)然後每個月降10%,假如我們無法避免感染那什麼時候被感染是最好是說施打疫苗之後就個人而言它確實有一個滿好的黃金時期來受到感染你就會產生Omicron的抗體效價是非常高的是高於你沒有感染過的人。
以非洲馬拉威和南非2國,抗體陽性率達80%、冰島感染率達50%、新加坡確診率20%,何美鄉認為,國內至少要有5%到20%感染率,才有可能走向群體免疫。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這個數字提出來大家也都嘩然,所以這個時候就表示說,我們其實大家沒有心理準備,可能我們需要多少時間,昨天有個醫師跟我講,他說就像燒開水,你一直慢慢的燒,它永遠都不開,你要快速的把火弄大,然後開了之後就結束了。」
台灣總有一天,要達到群體免疫,與世界重新接軌,但問題是,國人準備好了嗎?不少國家年初歷經一波omicron高峰後,逐步調整邊境政策,台灣還在觀望階段。
與疫情共處,下一步,就是要確保有足夠醫療量能,同時運用科技防疫、視訊看診,隔離時間也得縮短,讓民眾回歸正常生活。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王智弘:「台灣現在已經變成世界的工廠,尤其在半導體,所以針對這一點,如果有半導體的廠,有人受到感染,你不可能把整個廠都關起來,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對策,然後我們算過大部分(隔離)的人,最多最多三天隔離就可以出來,第四天就可以出來。」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健保署只要把新冠肺炎變成健保給付的一個疾病,然後從它的篩檢、治療、住院都有一套方式,我們就可以啟動我們健保體系裡面,怎麼讓這個確診者在家裡能受到妥善的照顧。」
疫情肆虐兩年,兩年下來的研究及經驗累積,專家們對新冠病毒已不再陌生,政府如何帶領人民,戰勝對病毒的恐懼,台灣正處在十字路口。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