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委朱高正今晚因大腸癌過世,享壽67歲。據統計,大腸癌為每年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其中80%和飲食、生活習慣有關,只要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就能及早揪出癌前病變,避免癌上身。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連續已13年居10大癌症之首,一年約有1.6萬人新確診為大腸癌,奪走6400多條寶貴性命。
然而,大腸癌僅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3名,主要原因就在於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成,從息肉演變成癌症至少得花上5到10年,只要能及早切除,都有機會治癒。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大腸癌僅20%和遺傳、基因的因素有關,其餘約80%都和生活習慣、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肥胖、運動等因素有關,但因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若無篩檢恐錯失治療良機。
實際上,大腸癌症狀和腫瘤生長情形、位置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可能因大腸阻塞,導致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症狀;若是腫瘤生長在近端右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則以疲倦、貧血相關症狀、腹瀉、腹部腫塊等為主。
早期大腸癌其實有跡可循,根據國健署統計,多達88%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民眾,因此國健署也補助50歲至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凡是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
國內今年5月爆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民眾外出就醫意願大降,不僅大腸癌篩檢人數也降低12%,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追蹤率也僅51.3%,為四癌篩檢中最低,令醫師相當擔憂。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強調,一旦延遲篩檢0.5年,晚期癌及死亡風險都增加約25%,驗出陽性不回診者則可能藏著大腸癌卻不自知,推估約有1萬名大腸息肉及1000名大腸癌個案等待確診,呼籲符合補助資格的民眾可以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驗出陽性也應儘速回診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