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外出用餐時,是否也是無肉不歡,一定要點滿整桌的大魚大肉呢?根據2020年糧食供需年報,台灣人的主食,已經從過去的稻米變為肉類,國產肉品供給也大幅上升,但學者表示,牲畜的飼料來源仍然仰賴進口,糧食自給率偏低,形成台灣農業的一大隱憂。
三級警戒結束,餐飲內用復甦,滿坑滿谷的肉品,準備端上餐桌吃下肚。
燒肉店店員:「你好,為您送上牛肉套餐。」
連鎖燒肉店公關 李晨馨:「我們每一天消耗的肉品跟消費者食用量,約莫是4千公斤,也就是說其實近幾年來,消費者對於肉品的喜好程度,或者是食用量,都比往年大幅提升許多。」
燒肉店業績直線上升,也反映出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餐桌上的主食,已經不再是米飯。
記者 顧上鈞:「像我們這種運動愛好者,就是要補充大量的蛋白質,因此看到滿滿一整桌的燒肉擺盤,實在有夠療癒,像現在這家燒肉餐廳,雖然不是吃到飽餐廳,但平均一天仍然能賣出60公斤的肉,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體重,不說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台灣人對肉類的食用量總和,已經正式超過米飯以及麵食的兩倍有餘。」
2020年糧食供需年報出爐,國人食米量44.1公斤,跌到史上最低,肉類攝取量卻來到史上最高的86.5公斤,農委會畜牧處分析,這樣的飲食習慣變化,在先進國家是必然的現象。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 江文全:「從歐美先進國家的趨勢,大概我們目前也是這樣一個趨勢,就是隨著我們的社會成熟度跟消費所得提高,肉品的需要量會逐步的去提高,這部分目前的現象,大概也反映出我們飲食西化的方向,尤其大家在所謂的高蛋白飲食的部分,雞胸肉的消費這兩年就成長非常的大。」
台大農經系教授 雷立芬:「2002年我們加入WTO的時候,我們承諾要開放我們稻米市場,所以我們就把我們的進口量,把原來全部是國內生產量,我們有一部分去做開放,當時也擔心我們國內生產過多,所以也有做出休耕的政策,所以當時有在最高峰的時候,將近有20幾萬公頃的農地,就是那個稻田是休耕的。」
再看到台灣2020年的糧食自給率,僅僅31.7%,相較前一年下降0.4%,雖然肉品市場乍看之下欣欣向榮,但其實仔細分析生產內容,會發現就連國產牲畜,都脫離不了進口的元素。
台大農經系教授 雷立芬:「不要忘記了這些肉,其實它的飼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就是牠們吃的玉米、大豆粉這些,其實都是靠國外進口,表面上來講我們確實是可以自給自足,可是實際上飼料來源還是依賴進口,所以這就是我們的隱憂,現在的話,政府所謂大糧倉的計畫,就是把以前一些休耕的農地,儘量鼓勵我們農民去轉作雜糧作物,去種玉米去種小麥這樣子。」
因應飲食結構的轉變,農委會也必須輔導農民,做出相應的配套,而國人大快朵頤的同時,永遠必須記得,均衡飲食才最健康。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