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除了疫情嚴峻,水情同樣也相當吃緊,中南部不少水庫都瀕臨見底,然而位在嘉義的故宮南院,佔地13公頃的景觀湖,水位卻僅僅下降了一公尺左右,原來整座園區基地採用綠建築工法,能夠有效保存水資源,達到美觀、澆灌循環再利用。
清澈的湖水碧波萬頃,與故宮南院的流線建築相互輝映,雖然受到乾旱影響,水位仍然明顯下降,但透過巧妙的雙湖泊設計,卻讓園區的水資源循環生生不息。
記者顧上鈞:「這條通往故宮南院本館的至真橋,將園區的人工湖一分為二,在我的右手邊是景觀為主的上湖,左手邊則是滯洪調節的下湖,上下湖的設計,能應對短時間強降雨造成的水災,像是2018年的823暴雨,就成功發揮了滯洪調節的功效。」
整座建築基地採用保水設計,平時能收集雨水以及地表逕流水,滲透進入土壤再收納進人工湖,湖水可以維護生態澆灌草木,達到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故宮南院行管科技士鄭景仁:「上湖在高水位它其實是10.3米,那下湖它大概高水位是7.85米,一般來講它的水位高低,大概有將近2米多,上湖達到某種水位的高度的時候,它透過重力溢流的方式,會溢淹到我們下湖,保持這個水位調節的作用,(所以說上湖缺水的時候),(就是從下湖把它補充這樣),對它補充的作用就是維持景觀,維持一定的高度做為它的訴求。」
為了讓湖水保持流動,以免滋生細菌或沉積污染,上下湖每天都會透過馬達循環,並流入生態淨化池,透過三道程序淨化水質。
記者顧上鈞:「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生態池種了相當多的,蘆葦水蠟燭等等的水生植物,透過植物根部的吸收去除優養化物質,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
湖水先由大顆卵石,進行第一道物理過濾,再以生物淨化吸附雜質,最後透過更細微的礫石淨化,就能淘洗出乾淨的灌溉水源。
故宮南院技正涂漢平:「由動力抽排,把下湖的水抽到我們生態淨化池,然後由生態淨化池,經過1池2池3池的過濾,達成它水質淨化的作用。」
具備保水功能的綠建築,賦予環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讓故宮南院豐厚的文化底蘊,更增添綠意盎然的生態氣息,或許在乾燥的中南部,能作為未來開源節流的借鏡。
故宮南院處長彭子程:「70公頃的基地每一滴水,都會留在我們基地內,它也不會去造成,旁邊的朴子溪流域的負擔,它有滯洪的功能它也有保水的功能,它甚至我們在水循環再利用上面,也做了一個很大的努力。」
台灣最大問題不是沒水,而是留不住水,故宮南院結合生態工法,克服了汛期的暴雨,挺過了炙熱的豔陽,讓水資源活化再利用,賦予環境永續的生機。
◤2024年末運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