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這幾年蓬勃發展,其實現在AI運用的層面已經擴展到養殖業了,國立中山大學AI養殖團隊,將過去傳統的蝦池,現在變成了AI蝦池,可將蝦子養得又大又肥美,根據了解漁民養蝦最大的挑戰就是養殖池,混著水質,可是卻沒辦法直接用目視判斷池底的狀況,因此資工系團隊,將攝影機放入AI養殖池,觀察蝦子的活動力。
一尾尾活跳跳蝦子,蝦的身型比一般傳統養殖還要大,就是因為是使用AI養出來的。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我們要有水質的監測器,比如說溶氧,鹽度,溫度,PH值,來告訴你這個蝦子的生長水質好不好,傳統的養蝦池水是非常的污濁,那我們漁民都不知道,到底投入的餌料,有沒有被吃掉。」
洪慶章教授感慨,漁民養蝦最大的挑戰就是養殖池混著的水質,可是卻沒辦法直接用目視判斷池底的狀況,更無法了解蝦的健康,因此與資工系團隊,共同合作,將攝影機放入AI養殖池,觀察蝦子的活動力,了解有沒有死蝦的狀況,另外透過水質監測器了解酸鹼度、溶氧量、溫度和鹽度,進而透過AI技術,控制餵餌量。
國立中山大學資工系教授黃英哲:「透過我們這些AI的技術,能夠把影像清楚化自動的辨認,我們可以建立大量研究的資料庫,這將來會對台灣,甚至全世界的蝦子的養殖,都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黃英哲教授不諱言,高靈敏度水下攝影系統,放入AI池能監控錄製,還能拍下即時影像,AI資料庫每天新增3到4千張圖片,錄影資料更可以提供AI學習分析。用監控影像資料來「訓練」AI機器,目前AI已經可以協助漁民判斷是否該投餌餵食。
記者蔣志偉:「傳統的蝦池育成率,大約是三到四成左右,您看到這個AI養殖池,其實在四個月前就放入了六萬尾的蝦苗,也就是說現在,在這個池子裡面有4萬2千尾的草蝦,事實上這個草蝦育成率高達七成。」
隨手一撈,AI養出來的蝦子又大又肥美,關鍵就在於傳統蝦塭是四方形,蝦池角落常堆積污泥廢餌,因此圓形蝦塭,可讓淤泥,因為水流集中在池底中央,方便清潔排汙,減緩水質腐壞。
從AI池現撈起來草蝦,立刻放入鍋裡川燙,從外觀看起來、色澤亮麗、外型飽滿、頭.胸節處,緊密不脫落,煮熟後無腥味,肉質緊實有彈性。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生:「AI部分最好就是水下攝影機開發,因為這個蝦池,剛外面的蝦池都是黑色綠色的,然後如果你在一般岸上,都看不到這些水下的狀況。」
國立中山大學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使用影像資料,透過AI協助漁民,判斷是否可以投餌餵食,精準算出池裡蝦隻數量,甚至是移動的速度,期盼AI養殖技術能翻轉傳統養殖蝦塭。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