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約8000多人罹患口腔癌,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死亡及晚期口腔癌的發生風險。國健署提醒,曾吸菸、嚼檳榔者,一定養成每2年定期篩檢習慣,第1期治癒率高達85%。
菸品、檳榔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告的一級致癌物,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有8000人罹患口腔癌,其中男性口腔癌患者中逾8成有吸菸行為,7成有嚼檳榔行為,而約5成的男性患者吸菸且嚼檳榔。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中簡報指出,經國民健康署口腔黏膜檢查分析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7%為0期到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
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只要持健保卡至耳鼻喉科或牙科即可接受篩檢服務。
林莉茹表示,實證顯示,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的發生風險及26%口腔癌的死亡風險,因此有吸菸、嚼檳榔民眾,一定養成每2年定期篩檢習慣,以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62歲顏姓男病友分享經驗表示,他持續嚼檳榔接近30年,菸齡更接近40年,過去沒有太注意健康,還常常為此跟太太吵架,直到有次因感冒看診,被耳鼻喉科醫師告知口腔黏膜有白斑,才養成定期檢查習慣。
還好因為定期檢查,得以早期發現,經醫師判斷為第1期口腔癌。顏男以過來人的角色呼籲,有吸菸、嚼檳榔者,應快戒掉菸檳的使用習慣,並且定期篩檢,賺錢與健康都兼顧。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提醒,一般民眾若有口腔黏膜潰瘍超過兩週,就要特別注意,口腔有白斑、紅斑、有腫塊,或是頸部、夾不有其他腫塊,建議要儘早就近做診斷,而口腔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朱本元指出,口腔癌越早期的病患治療越好,也能將對功能的影響降到最低,第1期85%患者可以治癒,但到了第4期,只有38%可以治癒,口腔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喝酒、嚼食檳榔,呼籲民眾已有相關習慣,應儘早戒除,並善用國健署提供的篩檢服務,口腔黏膜篩檢。(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