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夏季氣溫動輒高溫不斷,尤其中午時段,走在路上就像在烤箱裡,而國內熱傷害的就診人數屢創新高!據統計今年7月熱傷害急診人次已達774人次,比較去年同期423人次,增幅1.8倍;且不只在戶外,即使室內沒有太陽直曬,也會產生熱傷害。
室內熱傷害的形成主因是空氣不流動,導致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最終造成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環境溫度就會不斷升高;若再加上在室內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就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
哪些人是「室內熱傷害」高危險群?
熱傷害預防3要訣:保持涼爽、多喝白開水、提高警覺
1. 保持室內涼爽與穿著寬鬆衣服
在天氣炎熱時段,可適度開啟冷氣,設定在26~27度;如果是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穿著寬鬆的衣服有助於幫身體散熱。也可使用電風扇吹涼風降溫,適度在皮膚表面上噴水,幫助身體降溫。特別是住在頂樓易悶熱環境的民眾,更應多加注意!
2. 多喝白開水
天氣炎熱,身體容易因大量流汗而流失水分,補充水分能維持身體正常散熱機制,對預防熱傷害尤其重要!要定時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若醫囑限制喝水量者,應詢問醫師適當的喝水量。
3. 留意高溫資訊
時常注意氣象局發布天氣預報及高溫資訊,密切查詢關於熱傷害預警分級及預防提醒,提高警覺注意室內外溫度變化,及留意自己和家人身體狀況,若有不適,立即尋求協助或送醫。
注意熱傷害徵兆!有狀況先降溫再送醫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的狀況,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在患者身上灑水、吹風扇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以免錯過救援黃金期。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見:別再心靜自然涼!「室內」也要慎防熱傷害,熟記3要訣保護全家
◤2024年末運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