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薯條通常會沾番茄醬,煮義大利麵少不了濃稠的罐頭番茄糊,番茄糊的全球需求量正以每年3%的速率增長,人類也從沒消耗過這麼多番茄,現在在台灣逛超市,貨架同樣充斥各種品牌的番茄糊罐頭,當您採買這些番茄糊,通常會是義大利製,但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這部法國紀錄片將告訴您,不要被這些標示或象徵義大利的紅白綠圖案給騙了,這些番茄糊的產地恐怕不是義大利,那它們又是哪裡栽種生產的呢?答案是中國,這個不吃番茄糊的國家在短短二十年間,成為全球第二大番茄糊生產國,石油是黑金,而番茄則被視為是紅金,「紅金」帝國正在不斷擴張,背後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運作,量產、行銷,進而改變我們餐桌上的滋味,也剝削著最底層勞工的遷徙與困頓。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今天番茄已經成為紅金。」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中國的番茄醬要成為世界番茄醬的一個重要生產基地。」
實情是,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番茄糊生產國,幕後推手就是他,外號「劉將軍」的劉一,曾是毛澤東成立來防止維吾爾人叛變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負責人;劉一將漢族工人大軍送上新疆番茄田;比方說來自四川偏遠山區的拉莫吉則夫妻,他們以秤重來計薪,每公斤只賺0.01歐元。
這部法國紀錄片的導演花兩年時間,探究番茄糊製品,如何成為全人類的生活必需品,導演一開始之所以感興趣,是源自於他的故鄉──南法普羅旺斯;這裡十分有名的番茄糊品牌「小木屋」曾經供應法國四分之一的番茄醬消費量,一直以來採取合作社方式經營,將地方上百位農民摘種的番茄進行加工,直到2004年「小木屋」被中資併購,而金主正是劉一。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普羅旺斯。」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普旺,普羅旺斯。」
劉一繼續銷售法國大眾熟悉的品牌,只是他是用新疆的番茄製作南法普羅旺斯風的番茄糊,而南法番茄小農因此失業,工廠荒廢,但這並非特例,中國番茄糊工業也不是只有一個劉一,比方說中國國有公司「中糧屯河」,它就是劉一的主要對手,一天有五千噸新鮮蕃茄被製成番茄糊,裝進這些藍色桶子後,銷往世界各地。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目前有紀錄的就是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每年,將近一百萬噸的桶裝番茄糊,從天津港出口,飄洋過海抵達目的地義大利;港口工人卸貨之後,它們從阿瑪菲海岸的薩萊諾被送往坎帕尼亞省各地工廠,坎帕尼亞是義大利自古的番茄重鎮啊,如今,這些來自中國的番茄糊,重新加工調味然後裝罐,蓋上Fatto in Italia義大利製造的番茄糊罐頭便被出口到非洲、中東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你以為嚐到吸飽義大利豔陽、但其實是來自中國的番茄糊。
西班牙貿易商 胡安·荷西·阿梅札加/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裡頭沒有任何義大利成分,除了上頭的品名與國旗,這樣有犯法嗎?沒有。」
沒有犯法,只是誤導消費者;這部《公視主題之夜》本週五選播的紀錄片,讓我們發現看似不起眼的餐桌配角,撐起了一整個「紅金」帝國。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媽媽咪呀!真是美麗的中國番茄。」
中糧屯河副總經理 余天池/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像是亨氏、聯合利華、味好美和雀巢等公司,這些大廠牌都買我們的蕃茄糊。」
這些桶裝番茄糊,就像桶裝原油一樣,運送到各國由不同品牌精製;在二十年間,中國一躍而為美國與義大利在非洲的最大敵手,不只出產原料也製造罐頭。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一分鐘的產量就三百罐,三百罐的產量。」
極其諷刺的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哪有什麼番茄糊這東西,農業生產早從在地化自給自足,變成「時間就是金錢」的高產能工業,在這間加州工廠內,每小時製造135公斤番茄糊,只需要兩名員工操控電腦。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情況如何?」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四十四。」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四十四?這兩名女孩就像廠長一樣,而她們是季節工。」
導演家鄉普羅旺斯番茄糊品牌「小木屋」的工業災難並非個案,中國與加州的番茄運銷全球,在北美、歐洲與非洲,被淘汰下來的廉價勞工,又該何去何從?在全球化霸權宰制下,番茄糊不再只是單純的甜酸滋味,它混雜經濟暴力的苦味、更帶著世界各地移工的血色,甚至還有無法言明的產業秘辛。
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而是......就是說我們這些添加劑都是合理合法的。」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