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地區人口外移嚴重,往往留下家中長輩照顧更年長的長輩,加上相較於西部地遠人稀,長者經常沒有規律就醫,把小病拖成大病。台東縣衛生局與衛生看到這樣的需求,開始做「醫療一條龍」,把醫療團隊送到個案家。還有教堂主動做起日照站,長年照顧長者的飲食需求,有民間團體更投入協助蓋廚房、請廚師烹調,並趁共餐、送餐時了解長輩生活中的困難,提供修繕等服務。
冒雨家訪 解患者憂
帶上好幾箱醫療箱,醫師與團隊要出診去。平常大家各自忙工作,遙遠的車程正好用來討論個案情況,半個多小時的蜿蜒,終於抵達第一站,52歲的尤先生半身癱瘓、行動不便,弟弟則有唐氏症,每次看醫生,年長的老媽媽都得一個人帶兩個大孩子下山。居家醫療服務患者尤進男:「你們來這裡我比較高興,我就不用去太麻里了。」
醫療團隊 主動出擊
王以帆醫師台東在地人,公費念醫學系,就業的第一選擇就是回家鄉,帶著滿滿熱誠,號召太麻里衛生所團隊,利用午休時間走進患者家,每個月就有十次左右。
太麻里衛生所醫師王以帆:「偏鄉畢竟真的是不方便,如果真的等他(來),我們真的是,甚至有人是有發燒兩三天才等家屬回來,然後再帶他去醫院,這樣實在是不方便,因為在這個計畫裡面,他甚至可以24小時,隨時他有需要,他可以跟我們連絡。」看到需求主動走向患者,後車廂就是藥局,看診後還能現場給藥。
太麻里衛生所藥師丁怡孜:「因為他們這邊離那個健保藥局,真的很遠,你剛來就知道,大概半小時的時間,所以他拿藥很不方便,所以帶著藥箱,是大家都很方便的方式。」
定期拜訪 顧患者健康
記者周玲秀:「台東市區有五家(大)醫院,從太麻里這邊到醫院的距離,大概要40分鐘的車程,不過這已經算是近的了,有的地區光是單趟的車程就要超過兩個小時,也因為這樣距離的遙遠,還有交通費用的昂貴,大大影響了不少長者,他們就醫的規律性。」
聖母醫院居家醫療個管師王美蓮:「他(長輩)可能就一直拖著不去看醫生,那拖到後面會變成病症會非常地嚴重,然後就會去醫院就醫。」
潘伯伯腦中風,半身癱瘓又獨居,從居家服務、護理、復健到現在有居家醫療團隊,進一步協助他掌握健康。王以帆醫師:「本來一個月的藥,下個月去看還有十幾天,所以代表他十幾天沒吃藥,他現在可以精準到剩兩三天,這就是一個進步。」
台東縣老年人口超過三萬三千人,老化指數來到126.99,當地衛生局喊出醫療一條龍,十六個鄉鎮當中已經有半數投入,也有五家醫院參與。台東縣衛生局長辛進祥:「照服專員搭配著,他們的(醫院)出院準備中心,就直接進去評估。」
日日送餐 長輩期待
呂大哥每天準時領餐盒,58個便當,從花蓮玉里最遠送到清水,午餐晚餐都要送47公里。在台灣東部的送餐工作,人力也是難題,像呂大哥當義工為長輩送飯,一送十多年,自己都快七十歲了。送餐義工呂文輝:「我也是差不多老了,就是為了他們,我還可以送,我就繼續幫他們送,有的老人家有時候說,每一次我給人家代班三天,他說你有沒有換人,我說沒有啦!我有事,他說要是換人,我要不吃飯囉!變成這樣你看。」
日照/共餐 資源整合
社區裡的教堂也是老人家的教室,要畫什麼圖案,爺爺奶奶各個神情專注。透過日照站,讓長輩走出家門活動,延緩身心退化,另一頭廚房裡準備待會的午餐,每一道菜都是經過營養師精心設計。
NGO營養師黃惠琳:「我們今天開的食材,有南瓜、有茄子、有筍片這一些,其實是原住民有一道經典菜色叫做八寶拼盤,八寶拼盤這就是其中的三樣。」和朋友一起吃飯,飯菜都香了,對老人家來說多吃點,營養均衡,身體才會健康。長者:「很快樂,這樣會吃比較多,多一點,在家都吃像這樣,一點點。」共餐、送餐這短短的相處時間,正是發覺長者需求的機會。
生活困難 找便利屋
記者周玲秀:「在花東地區,交通路途遙遠,請一個水電工來到這裡,可能來回就要超過一個小時,不夠大的工程往往找不到人願意承接,民間團體看到了這樣的需求,推出了類似便利屋的服務。」
林爺爺廚房唯一一盞燈壞了大半年,自己沒辦法爬高,孩子都在北部,不知道要找誰幫忙。工作人員潘錫安:「我們是排時間,其實鄉下獨居老人,壞掉東西也滿多的,像水管啦、電燈。」換燈泡、換線路做得滿頭大汗,來幫忙的潘大哥自己也55歲了,就是在共餐時間發現了長輩的需求。林爺爺:「壞很久啦!現在做好了都高興。」
偏鄉長照 資源整合
民間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幅員遼闊、人口稀疏,這是最重要的(差異),花東如果每一個服務點都是要有時候一兩個小時的車程,來回這樣浪費很多時間、很多人力,如果我們把它整合在一起,一趟去可以解決掉很多問題,那這樣才有效能。」相較於西部,東部地遠人稀,哪怕是長輩服務長輩,政府民間單位努力思考尋找,如何更有效率整合、媒合資源,要讓長者的生活更溫暖。【世界翻轉中】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7/10/30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