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洗腎王國!醫示警「5大症狀」別忽視 在家就能自己檢查

實習編輯 黃安眴 / 責任編輯 編輯組 報導

2024/06/10 15:52
醫師指出,腎臟病常見的5大症狀。(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台灣是「洗腎王國」,不少民眾對腎臟病是否上身感到擔憂,但對於腎病卻一知半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病常見5大症狀包括「泡、水、高、貧、倦」,可作為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的依據。

泡、水、高、貧、倦

 


謝至同說明,「泡」就代表泡泡尿,尿蛋白增加,造成小便容易有泡泡而且久久不散;「水」是水腫,主要出現在下肢,按壓後會產生凹痕、無法馬上回彈;「高」是高血壓,慢性腎臟病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如果合併腎臟病,會讓血壓控制更困難。

另外「貧」則是貧血,腎臟有促進紅血球生成的功能,慢性腎臟病會造成貧血及血紅素下降;而「倦」就是倦怠,容易感到疲勞。

基本檢查判斷腎臟受損程度
 


謝至同特別提到,若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可透過基本的抽血及驗尿檢查了解腎臟受損情形,抽血檢查主要看的是腎臟過濾體內毒素能力,以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的方式推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至少要有60 ml/min以上才算正常,在健康年輕人甚至可以到90-100ml/min。

此外,若腎臟過濾功能出問題,尿液檢查也會出現蛋白尿和血尿現象,但血尿可能受到泌尿道出血(包含:泌尿道感染、結石、腫瘤等)影響,因此需要排除才能確認是腎臟問題。

定期健檢提早發現腎臟病

謝至同提醒,若是持續有蛋白尿、血尿或者是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持續3個月以上,就代表腎臟功能異常,需要儘早就醫,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前常常是沒有症狀的,建議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提早發現腎臟病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延緩腎臟功能退化。

更新時間:2024/06/10 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