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川崎氏症好發於嬰幼兒,若孩子出現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6歲陳小妹反覆發燒近5天,陸續出現臉部泛紅、地圖舌等症狀,且手掌紅腫發燙、手指脫皮,以症狀治療都沒改善,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竟是非典型川崎氏症搞鬼,若延誤治療恐危命。
收治這名個案的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今天表示,川崎氏症是一種血管發炎症候群,典型川崎氏症好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以2歲以下居多;而非典型則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但因症狀難以捉摸,診斷較不易且常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發炎,嚴重度較高。
潘俊伸解釋,典型川崎氏症患者除會出現超過5天高燒外,往往伴隨5種常見症狀,首先是口腔症狀如嘴唇乾裂、出現紅斑、草莓舌、口腔及咽部發紅充血,其次是雙側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第3為皮疹如斑丘疹、瀰漫性紅皮病、或多型性紅疹,第4為急性期手腳出現紅腫或在亞急性期出現四肢指甲末端脫皮,第5為頸部淋巴結病變。
潘俊伸說,5個典型診斷要件中只要出現4項以上,就能確診為典型川崎氏症。
反觀非典型川崎氏症,不僅臨床症狀不足5項,又和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難以單靠臨床症狀診斷。潘俊伸說,面對疑似非典型川崎氏症患者,臨床上必須配合輔助性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沉降係數和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
潘俊伸說,值得注意的是,非典型川崎氏症患者比較容易有心臟冠狀動脈發炎或擴大的情形,川崎氏症患者一旦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對日後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病恐存在威脅,容易有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的問題。
潘俊伸表示,川崎氏症可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如果能早期診斷、治療,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約5%,如果沒有給予免疫球蛋白,冠狀動脈血管瘤機率恐高達20%至25﹪。
潘俊伸強調,造成嬰兒或兒童發燒的原因很多,若家中幼兒發燒不斷、皮膚陸續出現紅斑、紅疹、腫脹等症狀,即使溫度稍退仍不要掉以輕心,小心可能是非典型川崎氏症,務必持續回診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1/12/16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