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8
  • Apr
  • 2017

【心理師諮商】發洩情緒,還是發酵情緒?如何面對易怒親友?

作者 林仁廷

2017/04/28 10:13
▲圖片來源/《繼承者們》

情緒宣洩的概念大家都知道,當累積壓力到一定程度,我們就需要調節,讓情緒有出口才不會抑鬱成病。

然而並非有情緒就要釋放,有些情緒看似發洩其實是在發酵,過於縱容,反而增生散發瘴氣,導致傷人傷己,沒有人敢靠近。

不是有情緒就一律釋出,不同類型有不同調整方式,怎麼協助當事人,讓我們仔細分辨。

●「發洩情緒」的真義

比較容易被壓抑的情緒,分別是憤怒、悲傷(失落)及痛苦。這些負面情緒通常能量強大,讓當事人或周遭關係感覺「威脅、破壞」,不知所措,並因恐懼不得不藏起來。

然壓抑負面情緒,勢必要用更大能量去覆蓋且持續,像手壓氣球入水,為保持不竄出與爆炸,當事人根本沒有餘力作其他事,導致整個人無感、麻木、易煩躁及低落。

發洩正是解除壓抑,調節、釋放負面情緒,讓它們從水裡浮上,可能是咆哮、怒罵、哭泣、哀悼、痛苦等現象,不過別擔心,剛剛用於壓抑的那些能量正好可轉過來療傷,轉而關注自己,轉而用在真正要面對的事。釋放能量,情緒調節,並接納負面情緒背後代表的心理意義,就是發洩情緒的真義。

對此模式不甚熟悉的人,會害怕負面情緒過於強大傷人傷己,其實不會,調節過的發洩像打雷,雷聲大雨點小,聲光效果而已。

我們儘管陪伴,「不怕你講,怕你不講」,並給予「Exit」指示、引導情緒,鼓勵他說出來、寫出來、哭出來,不需那麼理智、不需那麼強大,肩膀借他靠,傾聽他的心聲,抱他一下,靜待發洩完畢,靜待他雨過天晴、放鬆心情,再來專注討論與處理壓力源。

●「發酵情緒」的假象

發酵是一種情緒釋放的假象,就像霉菌增生,你以為微不足道,其實最終它會把你覆蓋、吞噬、腐壞。會發酵的負面情緒通常看起來不怎麼樣,它們是抱怨(推責)、罪惡感(自責)、悲觀(退縮)及憂鬱(否定自己),當事人隱隱作痛、生活卡卡,然而還算不上威脅。

霉菌小小的、碎碎的,好似有意識的生命體,早早決定對事情的判斷,不容他人入侵。當事人發酵情緒,越說越多,任其增生,讓負面信念越強越固著。

不僅如此,發酵所產生的瘴氣也令幫助他的人被傳染,當事人一直說一直說,聽者起初還有熱忱,但越來越無力,像被霉菌附著慢慢改變一樣,結果雙方一起沈淪,無助、無奈及憤恨不平。

任其發酵是一種放縱,不是自省、沒有面對,當下情緒也許釋放,但霉菌還在,將週而復始,繼續滋長腐壞。當事人還沒有要整理情緒,面對背後的意義,他早論定事情的判斷,不容他人入侵,只是要我們配合他而已。

●我們可以做的事

情緒很複雜,不是絕對二分,但當事人對情緒究竟是發洩還是發酵,端看他的個人狀態,面對壓力不知所措也不敢叨擾他人的需要發洩情緒,而發酵情緒者通常會逃避現實、躲避責任,他說他的,也不管聽的人怎樣。

需要發洩情緒的人,我們傾聽、陪伴、鼓勵他表達,僅僅如此就夠,待他需要討論或建議時再表達自己意見;不斷發酵情緒的人,初期仍要傾聽,但不能任其發展,要反問他現實問題促進思考,如:不同角度怎麼解讀、更高視野如何看全局、怎樣思考解決困境…正因為是朋友才提出問題,正因為有關係才真誠回饋。阻止霉菌發酵的最佳方式,是讓他離開窠臼走到陽光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4/28 12:54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15年,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心理學碩士畢業,主修社會心理學,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作家事、旅行、繪圖、攝影、社會觀察與寫小說。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