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續審國會改革法案阮經天星野源中捷砍人案出軌分屍北門綠豆沙牛乳大王立法院在吵什麼殺機吳桐潭
  • 搜尋:

    林煌賓 結果共342筆

  • 【一步一腳印】杏花林孩子回家 現代經營創新機(下)

    目前休閒農場的分工,張欣柔負責經營茶坊以及生態導覽,張耀文則要學習怎麼讓滿山花海及菜蔬,繼續繁茂。
    2007/03/11 22:16
  • 【一步一腳印】杏花林孩子回家 現代經營創新機(上)

    在過去一直聽過一種說法,在城市打拼不容易,乾脆回到家鄉去種田好了,好像說這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不過現在又有一種新的趨勢,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有想法的一些年輕人,他們是自願回歸土地,用創新的方式來經營農業,接下來我們要帶您看台北貓空這個休閒農場。
    2007/03/11 22:15
  • 【一步一腳印】施比受更有福! 銀髮志工團扶助獨居老人 (下)

    目前台灣失智老人,超過10萬人,隨著社會平均年齡提高,這個數字還會往上升,研究顯示失智症的盛行率,65歲後每增加5歲,就增加1倍,不過林添發退休後,還擔任觀護人,更生保護人,不算閒居在家,讓失智症找上,對這一家人來說,還是有些意外。林添發女兒林淑蓉:「就是有時候,幾乎都在找東西,東西很容易會忘掉,在哪裡都會忘了。」 林家女兒女婿真是好耐性。林添發女兒林淑蓉:「有時候我就會覺得說,這明明不用這麼做,然後就會發一點牢騷,我先生,我覺得很好,他就會安慰我,他說爸爸現在很好,妳看他活得很快樂,做得很快樂,總比說,妳照顧一個生病,躺在床上的爸爸,還好吧。」 也還好林添發女兒,在國中教健康教育,比較有相關知識,不把這些當一般老化,驚覺到必須做些檢查,不過所謂的「老番癲」,日積月累,子女的學識教養再好,也還是有不小的折磨。林添發女婿蔡聰賢:「像我以前,我媽媽就有這樣,我婆婆她就是這樣,她現在已經過世了,她以前就是會有這種情形,她東西掉了,其實她,她是找不到,她就怪她的媳婦說,可能是她偷走的,那個時候我幫我弟媳婦,幫她講了好幾次。」 林添發則是出大糗,現在還是大家,「傳頌」的笑話。林添發:「選鎮長時,有一個當選,一個沒當選,這2個搞混了,他載我去,我就包包忘了拿,他看到我皮包忘記拿,趕快把我載到前一站,是遊覽車,去追遊覽車,我就跟他說,運氣不好啦,沒法度,這算是天意,不然你應該選上,事實上是他選上,就是他選上呀,很尷尬。」 真是大家多擔待了,而失智症雖然可以用藥物治療,不過主要是停止,或延緩失智的速度,林添發的治療效果,卻出乎意料的好,因為他找到更好的「藥」。林添發:「尤其是對弘道的人,弘道的工作,我都差不多記得住,像剛剛,這個人的名字,大部分我都記得住,住在哪,快200個,員工、志工和老人。」 蔡聰賢:「很不簡單,我就沒辦法,這點我覺得不簡單,很有心,電話,他以前沒有辦法記幾個,他現在志工的名字、電話,他竟然記得住,我覺得這點改善很多,所以這叫作,做志工的功德。」 這天弘道基金會執行長,來討論新年度工作計畫。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我們今年11月還要辦,阿公阿嬤騎機車環台,那很有趣很有趣,對啊,很不簡單欸,因為有接觸一些醫生,說失智症要醫到好,很困難,整個照顧其實不容易,他會有妄想,會有幻想,有時候會猜忌、懷疑,甚至到最後就是日夜顛倒,大家在睡覺他不睡覺,整個家庭作息會影響很大,甚至最後大小便失禁,整個家庭照顧跟社會照顧,成本會非常非常高,那如果說失智症可以透過當志工,就可以預防,甚至可以變好,這真的是家庭很大的一個福音。」 林添發跟他旗下志工的例子,讓弘道基金會近年來,開始重新定義,什麼叫「老人福利」,林添發則早就把一家子,都拉來當志工了。志工:「辛小姐,你們那捐100元的,還有沒有,在這裡在這裡。」
    2007/01/28 22:01
  • 【一步一腳印】施比受更有福! 銀髮志工團扶助獨居老人 (上)

    今天要談的應該算是一個未雨綢繆的話題,就是有關於老,或許您還稱不上老,不過我們終究呢,都可能要邁入老年,而且全台灣也正邁入高齡化的社會,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說,老年以後生活要怎麼過呢? 大家年輕的時候,非常的努力賺錢,期待有一天退休之後,享清福。但是等到那一天真的到了的時候,那麼有人就開始注意到說,怎麼年輕人都在忙,有的是自己的老伴已經過世,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怎麼會這麼的無聊,這麼的寂寞,其實這時候最需要的,應該是朋友,嘉義縣大林鄉的這群人,就可以證明。 他們平均年齡78歲,成立了一個志工站,不過這個這麼老的這些人,他們要做什麼志工呢?他們專門幫助獨居老人。 大林志工站長林添發:「行行行,你最幼齒的啦。」說話的林添發,其實「幼齒度」不相上下,也有80歲了,西裝筆挺,球一樣可以打。固定每天下午的槌球聚會,參與的有地方里長,列了名冊的獨居老人,也有老人是提供照顧的人,他們屬於林添發,所率領的嘉義大林志工站,全國最老的志工站。 林添發:「早安。」冬天的清晨6點,天色還很暗。TVBS主播吳安琪:「早早,在拍你們,穿漂亮一點喔。」 其實沒差別,鏡頭裡是漆黑一片,音樂聲倒已經很熱鬧,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有10%,早已經是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清晨正是這個社群,活躍的時候。林添發:「再來還有劍,劍以後還要走路,比一比之後在這裡,再……。」TVBS主播吳安琪:「伏地挺身喔?」林添發:「恩。」
    2007/01/28 22:00
  • 【發現台灣味】重返故里 釀醋詩人賴鴻文

    一個在日月潭附近,魚池鄉長大的孩子,後來他到都市生活,繞了一圈之後,又重新回到家鄉,他成為一個釀醋人,不過他是一個默默耕耘,有想法的新農民,接下來我們帶您看他的故事。 溪底遙學習農園,疏果下來的綠柳丁沒有農藥可以泡醋。釀醋詩人賴鴻文:「喔,你要不要聞聞看?」 就像柳丁與醋交融,互相激發香氣,因為對農業有相同理念,溪底遙帶我們認識了賴鴻文。 用新米煮出來的飯,暖香和著風,一陣陣撲來,一鍋接一鍋的煮著,對賴鴻文來說,釀造的季節開始了。賴鴻文:「煮飯、上麴、進水缸、發酵、攪拌、後製、泡水果啦,泡什麼的。」 這就是手工古法釀醋。賴鴻文:「麴要均勻,而且麴要好麴,這比較沒特別,這會煮酒的都會。」 說是「不稀奇」、「會」與「好」之間,還是有很多學問的。賴鴻文:「米就是用有機的糙米,為了某一個原則去做的時候,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比較難的,當然不是絕對的難,還是可以克服的。」 突然冒出一句處世哲學,我們當時問的是,用糙米,還講究是有機的會不會比較耗工,比較花錢呢?賴鴻文:「用有機種法,他是比較辛苦的,但是比較辛苦的產出,我們跟他保證的消耗,跟他保証收購之後,他就不用擔心他的通路,我們每年如果都這樣消耗,農民的面積就越種越寬闊,越寬廣,土地就越受到保障。」 一罈好醋的生成,原來包含了對農民對這塊土地的體貼,不過,等一下,一定會釀出好醋出來嗎?賴鴻文:「這就是酒釀。」 從加麴米飯到這個階段,已經3天時間。賴鴻文:「都糊了,你看,一般做酒釀都是用糯米,糯米的養分沒這個高,底下都是湯水,你看,這直接這樣吃,酒味很濃吧。」 之所以這麼問,不是好酒,而是經過發酵的米飯,甜香實在誘人。賴鴻文:「這個階段就是把它糖化的意思,澱粉是多醣,把它變單糖、葡萄糖,葡萄糖就可以變成酒精,喔你看這個正在開始在在冒泡有沒有,酒釀加水就會冒泡,在變成酒精,那是二氧化碳。」
    2006/11/26 22:38
  • 【一步一腳印】溪底遙農園 打造新農業運動(下)

    這樣的高興,馮小非有信心是可以回饋到消費者身上的。馮小非:「果樹也有感覺啊,你每次見到它,你都很放心,你就會覺得,我已經都賣出去囉,到年底都已經有人要,我現在就很開心對不對,所以我每一次進去果園的時候,啊你們要乖乖喔,好好長大,年底我們要有很好的表現,這樣果樹就也很開心。」 不過,泡醋畢竟還能控制品質,變數多多的自然環境裡,長出來的柳丁,也能接受預購嗎?馮小非:「像很多是年輕人訂,他媽媽就會一直催他說,啊你也快一點,外面的柳丁都出來了,你訂的柳丁到底是甚麼時候要寄來,他還要去跟他媽媽講說,不要緊啦,再等一下再等一下,還沒好啦,我覺得這個蠻感人,這一陣子反而特別多人預訂。」 廖學堂:「這個,有一個擔憂,不是不會擔憂耶,大家期待那麼高的時候,會覺得說這個柳丁是不是跟別人不一樣,或者說特別好吃,其實我們一直在推的是土地的那個健康概念,一個活化土地的概念,可是我們這個東西會造成,我們有一點擔心,怕說是不是會有落差,我們的柳丁真的很特別啊,是很特別,我們當然是覺得非常特別,非常好吃,我有信心,因為人家問我們,你們的柳丁有沒有很特別,但是總會有長在比較向陽的,總是會有一些長在比較,這就是我們柳丁特別的地方啊,就是每一顆長得都不一樣,而且一箱裡面一定也會有甜的有酸的,這樣子很好啊,這是正常的柳丁。」 據說兩個人常吵得更兇,還好目標是一樣的,意見最後總會趨於一致。廖學堂:「我跟你講,這真的是真的喔,有一些農民他會刻意把他的柳丁調整成要完全很甜,退酸啦甚麼的,可是我覺得從營養的角度來看,一定要吃帶一點酸的水果,是真的比較好,它是真的對身體比較好。」馮小非:「對啊,像我去餐廳吃那個柳丁,都沒有酸的味道,會怕欸,怪怪的。」 而溪底遙的柳丁呢?馮小非:「它的風味比較飽和,它不像外面的柳丁,這味道強而有力。」廖學堂:「對啊,我們的風味是真的比較強,有沒有,如果現在在演中華小廚師的話,就是吃完之後,八匹馬在草原上奔跑。」 後來知道,這還不是最優的。廖學堂:「我說剪來是要做甚麼,試吃看看,可是你剪的大部分是不能出貨的那一種欸,你沒有剪一個可以出貨的來試吃看看。」馮小非:「它再等一下會比較好,讓它連頭這一帶也轉色的話會比較好,像這個有沒有,這個根本都還沒有轉完啊。」 還好,不必再等太久,溪底遙的柳丁季要登場了。廖學堂:「晚上5點啦,在這裡啦,開完會再去,我們會差不多1個小時到1個半小時中間。」 廖學堂:「幾點要來開始舉行這個事情,10點,要看黃曆嗎?醋要這個禮拜趕快進來,趕快把它包裝完成,明天有多少人要剪,我想開園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剪一下,剪一點點有6支剪子。」 也還好開了這個會,有個狀況真會讓人「臉上三條線」。廖學堂:「我的一個提議,那個布應該是用黃色的,就是那個顏色啊那個不是黃色,今天買的是橘色的,然後我們需要的其實是黃色的,黃柳丁,我也是覺得那個布其實有點怪,拿下來,趕快拿下來。」 沒關係,換過了,明天一樣是開心的日子,再加油打氣一下吧。 廖學堂:「弟子廖學堂,率領南投縣中寮鄉溪底遙的同事,在這裡向土地公秉告,感謝這一年來的保佑,使得今天可以開始收成,另外也要感謝各界人士的鼓勵、支持與肯定,使得今年的照顧過程有一股充滿希望的順利,溪底遙學習農園也會繼續秉持以往認真的精神,誠懇待人,愛惜工具,珍惜土地,獻上香、四方金、壽金,土地公拐一支,請享用,拜,拜。」
    2006/11/26 22:20
  • 【一步一腳印】溪底遙農園 打造新農業運動(上)

    最近陸續在關心,現階段台灣土地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關於農業轉型,特別是在產銷失調,這個部分,對農民所造成的壓力,而在南投的中寮,其實經歷了921之後,我們帶您看的是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現在所推動的理念就是,不要在去管市場了。 比如說我們種柳丁,就是一斤30元,把價錢先訂好,訂在這裡,那麼讓農民呢,可以專心的去好好地種,包括不用農藥,包括用有機的方式,來照顧這塊土地,那麼發起人呢,包括有當時返鄉的年輕人,還有在921地震,的時候來這裡,採訪災情的記者,後來他們現在,已經經歷了幾年,專心的在這個地方,南投的中寮,推動柳丁的新農業運動。 想一下用得到的東西,還是有甚麼拿不夠的,想一下,我們等一下,這個旗子插起來以後,就要用走的過去那邊,再跟土地公拜一下,今天就要開始了。 中寮八仙村,溪底遙學習農園,這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溪底遙學習農園廖學堂:「希望我們每一棵柳丁都像這個旗子這麼黃就好了。」 溪底遙的無農藥栽培柳丁,準備隆重上市了。曾經,沒人相信這個在921大地震後,為了農村重建而成立的小團體,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廖學堂:「我想先跟你交代一下,我們要撤出的時候,那有些雜物要撤出,那些要撤出,不要就丟下了。」 八仙村在地人廖學堂,921當時在鄉公所帶著村民,要打通堵塞了20多年的灌溉水圳。廖學堂:「你看你看,我挖一下就挖到了,應該是這個沒錯,這個要小心,不然大家驗收時看起來很漂亮,但是,慢慢會漏,這再麻煩一下。」 最近終於申請到,水利會也加入工程。廖學堂:「為了這件事情,就是大家認為說,沒有希望的東西不要在那裡帶領著大家,或者是跟大家講說,這個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不敢說,我們覺得,有希望就要去拚啊。」 廖學堂講話好急,因為那時發生很多事,本來只是大家以工帶賑,清理住家後方水溝,沒想到一路往上清,能在荒煙蔓草中理出成績。廖學堂:「我不曉得這次的工程,它這次有涵蓋到這裡沒有,如果這裡沒有涵蓋的話,那個地方是一個沒有辦法通過的,不要走太左邊喔,掉下去我不知道。」 這裡本來是有水流通的。廖學堂:「這個地方,哇,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壞了,這裡也是,那個又崩塌,那個地方根本就不通了啊。」 前面還2、3公里呢。廖學堂:「這個就是水源區,上面是,從上面下來到下面是一個分叉的地方,水圳是從那邊過去,現在是差不多11月份,水比較少一,平常水比較多。」 原來就是在這「溪底」快樂消「遙」,不過當時廖學堂可不消遙,要在農業一路蕭條的中寮疏通灌溉水圳,有甚麼用呢,廖家爸爸當時看到廖學堂,一開口就是罵。廖學堂:「做議員的不理,做鄉長的不理,你管甚麼閒事,有甚麼好處,後來吵了很久,我就說,這樣啦,說一個結論,不要再吵架了,我就是這樣,我好到鄰居這樣不行嗎。」 一句「好到鄰居」,小時候曾下田幫忙的廖學堂想的不只是水圳而已,能不能把農村裡長期以來,農藥傷身、價賤傷心的情況改過來呢。廖學堂:「水來的時候,我們要做一個不一樣的農業,大家都認為說天方夜譚,不過我們也一直在進行中,他們也知道,你一直在進行中,他們也很,不是說緊張啦,我也想知道,能不能影響他們的想法,其實我真的蠻想知道,不過慢慢會被解開。」 溪底遙學習農園馮小非:「還有很多人很好,我們要學習,那也是我們的同伴,知道我在龍眼林那邊工作告一段落,他就來找我,問我說,我們可不可能一起來做溪底遙這件事情,那我就,好啊好啊,反正我也生性樂觀。」
    2006/11/26 22:16
  • 【發現台灣味】白布帆軟枝楊桃 李昂屈服的好味道

    每年10月下旬以後,白布帆果農陳振和陳兆謙父子,天天起早進果園,楊桃可以採收了。 楊桃果農陳振和:「這個透明的,就可以採了,這種楊桃最好吃,就是這個時候,一直到元旦那時候,最好吃。」 因為採取有機耕作,要拆開一個一個防蟲子叮咬的紙袋以後,才能看到滿園星星的風光。陳振和:「很久沒有噴農藥,所以甚麼蟲都出來了。」記者:「手又拿一隻蟲,你們不怕嗎?」陳振和:「不會啦,哇,這蟲挺有活力的,又爬起來了。」 蟲子趕著來大快朵頤的果子卻是一片碧綠,跟我們印象中楊桃成熟,金黃透紅的顏色,很不一樣。陳振和:「一般就看顏色,這個那麼漂亮,那麼紅,我要買這個,其實吃起來10個人有8個,要吃這個以前的軟枝的。」 紅的,是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馬來西亞種,相對的,這就是今天的主角台灣原生種,軟枝楊桃。陳兆謙:「它的特點就是肉厚,然後汁多,又甜,這個汁啊,都會像水龍頭一樣。」 陳兆謙說,這可是台灣最本土的楊桃味道,加上陳家父子多年經驗,這棵樹,那棵樹的嫁接,白布帆軟枝楊桃的柔細多汁,又比它的祖先們更上一層樓。陳兆謙:「這是新鮮又好吃,這邊哪,吃楊桃一定要從頭吃到尾,然後越吃越甜。」 本以為是還沒成熟的楊桃,不用抹鹽,不用醃成蜜餞,不用加工成,甜甜鹹鹹的楊桃汁,就有這樣讓人一口接一口,意猶未盡的魅力,這種現採現吃的楊桃「驚艷」吸引了幾位美食作家,每年固定來報到。作家李昂:「哎喲,那個好大,這個就熟了,這粒比較好開啦,喔,很漂亮啊。」 陳兆謙:「整個果粒來講,今年品質算是不錯的,它整個色澤相當均勻,而且我們楊桃絕對有綠邊!」李昂:「我要買的可不可以自己摘?」陳兆謙:「可以啊。」 徐仲是其中對本土食材特有研究的一位。作家徐仲:「在這邊是算一個啞口嘛,海風進來以後,剛好到這邊啞口回流,正好滾回來第一個站,就是在我們這邊。」 這聊到的是軟枝楊桃,特別就在白布帆種得好,還因為這裡有自然環境上的獨特因素,其實並不適合種楊桃的地方,客家鄉親們卻就是把劣勢化為優勢,在這一邊大安溪一邊中央山脈的狹長地帶,種出甘美果實。 陳兆謙:「因為它是一個距離北回歸線最近的一個地方,基本上楊桃它比較適合南部這種水果,如果你越接近北方來講,它的日夜溫差越大,它生長期會越慢,我一直覺得說,當東西越慢成長,慢慢的,它有那種生命力,這樣講比較抽象,其實就是它甜度的累積。」 徐仲:「我個人會比較喜歡這種有點脆感,比較清新,咬下去就好像水就,啵啊,流出來了,那種感覺就實在是,身為一個台灣人,好幸福。」
    2006/11/19 23:01
  • 【發現台灣味】老店傳承四代 桂圓蛋糕第一家

    記者:「你是彰化這裡當地人嗎?」顧客:「不是。」記者:「你從哪裡來?」顧客:「台中。」記者:「專程跑來買嗎?」顧客:「應該也算啦,因為也剛好要去客戶那裡。」記者:「不是第一次買?」顧客:「這是經常在買的啊。」記者:「每次來都會買?」顧客:「對,到彰化都會來買。」 傳承四代的老店裡,客人一個剛走,一個接著來。顧客:「開始是別人買,吃了不錯就常常來買,要是有要送人就會來買。」 顧客:「他們就放這邊給人吃,你也可以吃,吃吃看才知道好吃啊,拿去吃,你們哪一台?」記者:「TVBS。」顧客:「來,來給他們採訪一下,做得不錯。」記者:「謝謝,感謝。」 要「採訪」一下,柑仔店發展起來的小小店面,後頭別有洞天。老闆王世忠:「兩個兄弟要做到2、3點,每天,然後你早上起床的時候,一堆人在外面等你,鐵門一開人就進來,昨天做的東西都搶走。」 人客也太愛吃了吧!採訪那天,中秋節過沒多,王世忠說剛過一個高峰,不過廠裡滿滿的機器與人,一樣是得一早就啟動。王世忠:「我們的糖、蛋是這樣的,先把它一定的數量,就是一個桶的數量,然後把它放進攪拌缸裡面,就像現在在打蛋這樣子,打發之後,接下來就是像這樣,我們放進麵粉,放進桂圓乾,然後繼續攪拌,就是很單純,麵粉、砂糖、蛋,一些比較主要的,然後再加入桂圓乾,然後就送到這邊來了。」 大家動作流暢、環環相扣,此外沒有出奇之處,在饕客間頗有口碑的桂圓蛋糕,這樣就能做出來嗎?這一關 「充填」終於有點學問。王世忠:「我們一直在加桂圓乾的量,我們會怕客人講說,你們為甚麼會減少,事實上都沒有減少,因為機器在走,有時會漏失掉,我們經常再加桂圓乾進去,如果你不敢放桂圓乾,因為成本高嘛,那就可能說你的桂圓蛋糕會比較,對顧客來講說,這樣比較不好吃。」 最後加上去的核桃乾也是,幾雙眼睛盯著看,就怕料不足,這樣的畫面大概會喚起很多人在親朋長輩家,碗中飯菜被堆成小山的記憶,這是台灣人唯恐待客不夠豐厚的濃濃人情味,不過王世忠更大方到怎麼熬煮出桂圓的潤澤感也不藏私。
    2006/11/12 22:50
  • 【一步一腳印】守護天使「糕菲膳」 用蛋捲讓愛發光

    我們介紹了范湘暄的蛋捲,大家看到可能蠻好吃的,沒錯這個蛋捲攤位,很多人可能有印象,剛看到的是掛著劉俠之友會的這個牌子,那麼她就是從劉俠之友會的一個庇護工廠,去學到她的蛋捲技術,這個庇護工廠叫做「糕菲膳」,就是專門提供給身心障礙者一個重新出發的起點。 負責採訪的記者吳安琪,也特別告訴我們,她想要強調這個重點,是她自己吃了,覺得這個蛋捲真的非常好吃,很酥、很脆、很薄,口感真的是不一樣,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個蛋捲的品牌本身在市場上,是具有競爭力的,並不是因為是身心障礙者所製作的,就比較在品質方面放鬆,實際上並沒有。 品質他們很重視,而且在裡面的每一個人,他們也同樣有很強大的業績壓力,那麼這個地方,並不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可以,輕鬆無憂無慮上班的地方,所以我們要來看看,這個特殊的,也很有競爭力的蛋捲製造的過程。 我們這些孩子們所做的蛋捲品質好,又脆又薄,薄如紙片,脆如冰片,吃起來口感非常好。 位在小巷子底的「糕菲膳工坊」,不算太難找循著香味,就找得到,跟范湘暄攤位看到的一樣的產品,不過陣容更盛大,比起一般蛋捲,它的半徑大了些,疊起來,從金黃到蜜糖微焦色之間,深深淺淺的顏色變化,先就勾動口水加速分泌。 漂亮顏色可不是染出來的。糕菲膳工坊廖侃平:「第一個來說就是原味,你吃到的沒有經過人工,沒有經過很刻意地去添加一些甚麼東西,蛋呢,就是從農場送來,我們用最新鮮的狀態,麵粉,我們就是挑那種新鮮的,有機的而且是沒有受過污染的,我們是根廠商有合約上的這樣一個(約定)。」 再加上純天然奶油,調和出來,蛋香奶香紮紮實實,卻不會太膩人,口感,則像極薄極細的煎餅,送進嘴裡,讓人還額外享受到,爽脆聽覺。糕菲膳工坊廖侃平:「這個配方是挪威的,就是劉俠女士的弟媳婦,她就是挪威人,我們台灣就是比較熱一點,她就做適當調減這樣。」 所以蛋捲跟人一樣,雖然起源自異鄉,現在都有了台灣味道,有了台灣情,這裡是劉俠之友會的庇護工廠。糕菲膳工坊廖侃平:「倍慧她是喜樂家族的,所謂喜樂家族,他們都是一些比較弱智的孩子,雅淳的情況是,她是昨天,她才來到我們當中,她是一個精神障礙方面,雅淳曾經受過比較高的學歷,所以她學習的能力是很強的。」 正包裝著的馥玉,也曾有憂鬱症的困擾,不過另一張桌子上,怎麼就玩起來了呢?原來是要決定,誰要先被介紹。雖然提成績,不過這裡,不以數字論高低,劉俠之友會秘書長尹可名說,是幾個教會裡的朋友,一起要實現劉俠最後的願望,劉俠之友會秘書長尹可名:「現在這個工廠,可以看到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每一個都有他自己的位置,去發揮他的能力,不會講話的話,剛好,去問他,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們這些配方是甚麼,他絕對不講的,因為他就是不會講話。」 這說的是阿枝。劉俠之友會秘書長尹可名:「她是語言上面,就是她可以聽,但是她不能說。」阿枝其實才愛「說」呢,比手畫腳加寫字,告訴初見面的我們,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是因為小時候發高燒差點送命,媽媽改叫她「阿枝」。 病才漸漸好,而憶舊完畢,她果然也老實不客氣,要我們別拍,接下來她要做的事,那是秘方,是撇步,不過,不是偷放膨鬆劑、香料等添加物,而是調和麵糊的方法不同。
    2006/10/29 22:23
  • 【一步一腳印】眼盲心不茫 用樂觀把愛捲進蛋捲

    今天要看的這個人生體驗,是發生在這個叫做范湘暄的人身上,人生的際遇真的很難說,真的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知道下一刻,下一秒鐘自己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范湘暄她原來是一個能說善道,非常活潑的導遊,那當然做導遊的,是走遍全世界到處玩,帶人到處看,但是5年前有一天,她突然發現自己得了「多發性硬化症」,接下來眼睛看不到了,看不到她當然也沒有辦法做導遊,我們來試著想像一下,她的心情,接下來她該怎麼辦? 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大廳裡一下子,一股奶香加蛋香的甜味。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妳來啦,好,妳今天要買甚麼的,先跟你講,今天花生還沒做,花生還沒做,原味的好不好?」 范湘暄熱絡招呼,可愛小妹妹天天來買蛋捲。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現在這份工作,是我失明的第一份工作,那我在想,可能也是我永遠的工作。」 每天,范湘暄都要花上1個小時,從三峽到台北市區工作。隆隆車聲中,范湘暄就是能分辨出,來的是公車,今天通勤的第一段還挺順利。 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我覺得還是好人比較多,對,我遇到的差不多都是好人,可能運氣比較好,我沒有遇到壞人,像我們這位司機先生,他姓柯,柯先生,他也很好,他每次看到我在那邊等車,他都會停在我的面前,然後告訴我說910的啦,上來喔。」 可惜,台灣還是有不少人,忘了體貼旁人的需要,范湘暄轉車這一段路,導盲磚被當成一般地磚,還好范湘暄感覺靈敏,沒被絆到碰到,不過,電話一通接一通有客人來催了,偏偏還有那「戰爭」一般,等另一班公車的關卡還沒過。 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我有聽到公車聲,可是奇怪,為甚麼沒有停啊,我有招,我有舉手啊,時常都會有這種情形,我在這個地方,時常都要等很久的車,有時候是一來來了好多部,然後我從第一部問,問到差不多第三部,最後一部是正線,結果它已經繞彎走了,現在附近沒有人的話,就是自己要聽,有公車聲音,就要趕快衝。」 後來聽范湘暄講,有時,光這一站等車,就得等40分鐘,她倒不生氣,原因也簡單,不知道對方是誰,何必跟自己過不去,還是把事情做好要緊。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有時候8點還不到,人家還沒開門,我就來了,在等人家開門,那個警衛都說,妳那麼早來做甚麼,啊,我就來做啊。」 今天來得晚了些,要趕快開工。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就是蛋打在小碗裡面,然後稍微看看有沒有(新鮮),像這樣就很漂亮啊,一定是很漂亮對不對。」記者:「我們看得到。」范湘暄:「可是我有(憑)感覺。」 范湘暄提醒,明眼人最好也這麼做,免得一下子鍋裡,混進了壞蛋,整鍋都報廢,她可是有廚師執照的。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還好我就是在失明之前,我就把證照考到,要不然如果說像現在的話,去考的話,人家一定不讓我考,就怎麼講,好像冥冥之中,自然有那種定數。」 不過,現在的范湘暄有種「微妙的感官感覺」,可是廚師執照測不出來的。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打到那種感覺,就是(蛋)有發的感覺,可是我,我有那種感覺,可是我。」記者:「說不上來?」范湘暄:「對…,也算經驗吧,這樣應該就沒有顆粒,就是勻了,感覺不到有顆粒。」 我們還是難以體會那種「感覺」,只好再一遍,今天不知已經問了幾次的「妳怎麼知道的?」而這樣的人生轉折,在5年以前,范湘暄也想像不到。 范湘暄家裡,這照相本好一陣子,沒拿出來了,那時候范湘暄帶團,跑遍全台各大景點。不過,亮麗的生命墜入黑暗,就在1個月之間,那時候是民國91年11月底到12月中,剛開始醫生說是顏面神經痲痺,是可以治療痊癒的。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那個時候我有在上導遊觀光課,就是想更進一步,有去上那個課,我上第一個小時的時候,就覺得說,感覺頭很暈,暈到後來,坐著就感覺,整個房子都在旋都在轉,晚上就在醫院,然後就一直住院,住了20天,然後就從那個時間開始,就開始是右邊先看不見,慢慢地左邊也看不見了。」 醫生說,原因是多發性硬化症,加上視神經病變,遺傳嗎?還是因為甚麼樣的原因呢?不知道,病歷上只簡單寫著「雙眼視力喪失」、「無復原跡象」。 盲眼蛋捲師父范湘暄:「我一直想說,乾脆就…就了結算了,我窗戶打開,一直想說要跳下去,可是那個(窗台)好高,後來想一想,我就一直在那邊站很久,徘徊,然後這2個(狗),就一直叫一直叫,就一直叫喔,後來我就是可能聽到牠們叫聲,我一下子回過神來,我想說,啊,不行,我還很多事情還沒…,譬如說想要去哪裡玩哪,想要出國去環遊世界,那種夢想,都還沒完成,我不可以這樣子就,就這樣解決了。」
    2006/10/29 22:05
  • 【一步一腳印】老友懷舊 龍眼乾的滋味

    天色有些暗了,蔡聰修跟太太鍾惠玲一顆一顆龍眼修去枝葉後,一簍簍鋪上灶,龍眼互相撞擊,發出如海潮的聲音,我們卻覺得眼睛有些睜不開。蔡聰修:「火起來,煙開始竄過來了,不是木頭要多,火才會旺,火著了再來放木頭。」 新鮮龍眼不耐冷藏,烘成乾,就可以慢慢賣,這是老祖宗的智慧,而烘焙過後,龍眼的甜味濃縮,風味更轉進一層;這段過程,連燒甚麼木頭都有學問。鍾惠玲:「就龍眼樹跟荔枝樹,因為荔枝跟龍眼是同類,它們同科,烘焙起來的龍眼比較好吃,如果用別種木頭,它的味道會被龍眼吸收。」 會造成怎麼樣的不對呢,蔡聰修沒去實驗,一顆顆龍眼,可都是經歷一年時間結出的果實,蔡聰修夫妻倆在煙裡小心照顧著。蔡聰修:「這樣熱氣就有上來,水氣起來了,對啊,火升太猛,前面有的會,那個熱,裡面會像開水那樣滾開,到時候剝開,剩下裡面的籽而已,就沒有肉了,可是看起來表面好好的,剝開,就是裡面煮滾沒了,肉滾得沒了。」 所以為了避免麻煩,有了機器以後,一般多用乾燥機脫水,或用電爐烘,這樣的灶下生火,現在不多見了。蔡聰修:「有一種像那種香菇,有沒有,烘焙香菇的那種的箱子也有,口味差多了,這就是最人家說最古早的味道啦。」 到底是甚麼樣的古早味道呢?還要等一等,烘龍眼是一段必須經過三天兩夜不熄火的過程,經常就是家裡小一輩要看顧火勢,而為大家烘焙古早味的這口灶也還算「年輕」,去年還沒敷上水泥,看得到紅磚,完全古法製造。蔡聰修:「最主要是在那底部裡面,構造最重要在裡面,做的好,起火起來,比較容易散熱,比較平均。」 蔡聰修去問過很多前輩的經驗,烘焙過程中也時時品管。蔡聰修:「自己先剝開來吃吃看,看好了沒有,其實熱熱吃更好吃,熱熱吃更香,真的是甜又香。」 這是蔡聰修的專業自信,而要讓一顆顆龍眼均勻地接收到煙與熱,不光靠一口好灶,夜深了,灶邊又響起龍眼翻翻滾滾、海潮般的聲音,灶上卸下的龍眼,可還沒好,現在是「翻焙」的時間。鍾惠玲:「上面倒到下面,下面的移到上面,這樣一批烘好才會均勻,不會有的濕有的乾。」 講起來兩三句,執行起來將近半個小時,所有的龍眼都要乾坤大挪移,有時還不只上下對調,中間的也要顧到。蔡聰修:「一天4次,就是早上 、中午、傍晚,睡覺之前還要再弄一次。」 費時也費工,蔡聰修鍾惠玲的小兒子,寫過功課來幫忙。蔡聰修:「慢慢倒。」 一步一步,都是人多好辦事,難怪有人說,收龍眼的季節就是農家團聚的季節,就理性上分析,龍眼的價錢實在不足以支撐另請工人,那麼就由自家人來吧,而另一方面,感性的說,龍眼跟其他作物有一大不同,龍眼從採摘到烘焙,一路上都很適合邊做邊吃,出門在外的子弟,每年時候一到,就會想起這股甜香味吧,所以也就紛紛回家來了,而團聚的地方,在龍眼灶邊也在山上,在龍眼樹下。蔡聰修:「差不多中元節前後最甜。」 我們去的時候有些遲,不只過了中元,學校也已經開學,本來應該樹上樹下,大家一起快快摘,免得龍眼在樹上待久,反而「轉彎」不甜了 倒是也可以看出蔡聰修三個孩子的「工作執行率」挺高,下頭的龍眼都已經收成,蔡聰修夫妻倆二話不說,往樹上爬。蔡聰修:「爬樹喔,會啦,鄉下長大的孩子,爬樹大家都會。」記者:「你們都不怕高?」蔡聰修:「這樣不怎麼算高啦。」 這些樹,不少是這夫妻倆一起長大的夥伴,看起來不高的龍眼樹,長在至少45度的斜坡上,這可讓枝幹與地面的距離增加不少,這也才發現,龍眼樹不只是農民的老朋友,更是好朋友。蔡聰修:「龍眼的根鑽很遠,它的根部蔓延很遠,像我們這裡地質是石壁層,它的根會鑽到石壁縫去。」 當初因為坡陡土薄,沒法子種別的,湊活種下的龍眼樹,真是為農民們傾盡所有,3月開花可供採蜜,8月結果可供食用,連枝條也貢獻出來烘焙龍眼,龍眼樹林的根,則為農民牢牢抓住土地。 特別這幾年,各地頻傳土石流當中,這個特性更顯珍貴,也就在921之後,蔡聰修跟幾戶農家聯合把龍眼這老朋友包裝起來,希望大家知道,看起來土土的龍眼,藏著怎麼樣深刻的滋味。蔡聰修:「看起來,這樣包裝起來有價值感。」 其他人還在田裡忙著,夫妻倆先為我們示範,真的是到包裝階段,都還是手工精製,也因為規模還小,做不了大幅廣告,就靠口耳相傳,倒也在一些講究養生,講究口味的人之間打出口碑。 鍾惠玲:「有朋友也在烘龍眼,他們烘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吃起來味道就不同,他們的就甜甜的而已,沒有一種煙燻的香,就是沒有古早味了。」 旁邊蔡聰修趕緊提醒,還是要消費者說了才算數,我們於是轉述在網路上看過的好評,有人說,是「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龍眼乾」,蔡聰修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蔡聰修:「這樣我們做出來的品質,有人肯定。」記者:「這樣就不累了喔?」蔡聰修:「這樣我們做起來比較有成就感。」 我們則是很有幸福感,龍眼剝殼去籽,隱隱泛著金光的果肉,真的在蜜一般的甜味當中,有股深奧的煙燻香味,繚繞在人口鼻間,讓人忍不住一瓣接一瓣往嘴裡塞;多年來,不也就是這樣的滋味陪伴台灣女子追求紅潤美麗的青春夢嗎,有沒有吃過龍眼乾炒蛋?鍾惠玲:「就跟煎蛋一樣,煎蔥蛋一樣。」 一代傳一代的食譜,雞蛋跟龍眼都是「適量」。鍾惠玲:「像是我們女人、女孩子啊,如果月事來,排不乾淨,吃這個就蠻有效的。」 鍋子裡批哩啪啦的,就是老薑跟黑麻油一塊在爆香。鍾惠玲:「大約第3天、第4天的時候就可以吃了,收縮會比較快,這是以前的人說的,不是我發現的啦。」記者:「這是你媽媽教你的喔?」鍾惠玲:「對啊,我婆婆也有這樣說。」 等油香佈滿室內,蛋汁跟龍眼隨便加,不加鹽,就可以往裡倒,炒著炒著,麻油香中混入了龍眼的甜香味往外擴散,吸引的,可就不只有女生了。蔡聰修:「嗯,香耶,香喔。」
    2006/10/15 22:12
  • 【一步一腳印】任勞任怨一路承傳的精神文化 為孔夫子辦桌

    教師節在上個月剛過,每年的台北孔廟,在9月28日這一天,都有祭孔大典,通常都非常的熱鬧,也非常的隆重,那麼當然幫孔子辦事情,很多禮節都是要重視的,所以祭品,一點也不能馬虎,我們要帶您看這個很特殊的故事。 有一個家庭從以前是由爸爸準備孔子的祭品,之後爸爸過世,留下遺言要女兒也要繼續準備,所以每一年就是這個家庭,他們準備總共200碗的祭品,總共27種材料,我們要帶您看的就是,記者吳安琪和林煌賓花了一段時間,記錄他們今年在準備整個過程,一直到祭孔大典結束,這段完整的他們如何為孔子辦桌的過程。 9月27日一早,天還沒亮,濱江市場裡,大採買已經展開。祭孔大廚魏美容:「有一個叫做鹿脯,它有講,如果說沒有鹿肉,我們就用羊肉去取代。」 糟糕,怎麼第一樣就不太順呢?祭孔大廚魏美容:「沒有錯,就在這個位子啊,現在可能變別人了,我們到前面再看一下好了,每年來一次都會忘掉,沒錯,就是在那家,現在他沒有賣了嗎?」 還好羊肉比起要取代的鹿肉,還不是那麼罕見。過去沒碰過的問題,總算解決了,一番波折之後,天色大亮,手冊再比對一次,肉、魚都訂好了,接著去買菜。 一下子小推車堆得滿滿,真的是大餐,可能比很多人,過年還要隆重,手上小冊子的名稱是「祀孔釋奠大典祭品要覽」,魏美容做的,就是在教師節祭孔大典,幫孔子辦桌。 還沒到一般人上班的時間,幾位志工媽媽也已經到孔廟邊廂了,9月28日教師節,早上5點鐘開始的祭孔儀式,祭品光是洗、切、煮,就得花不只一天時間。這是大龍國小志工媽媽,協力每年一度,為孔老夫子烹調的辦桌班。志工媽媽黃雪娥:「魏老師說(人手)給你負責,我說放心,我一說,大家就來,昨天一聯絡,馬上就來了,謝謝啦。」
    2006/10/08 22:34
  • 【一步一腳印】大船變小船 從傳統技術找回一片天

    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我們接下來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老爺爺,你看到他可能會覺得,是一個很平常的慈祥老爺爺,但是我們要告訴您,聽說他曾經失業很長一段時間,以前的他整天無所事事,喝醉酒亂罵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其實他是從工作當中,重新找回自信,也重新找回尊嚴。 因為他很久以前是有造大船的專業技術,而現在他用這種技術,變成做小船,小小的模型船,也在小工作中,找到了重新獲得尊重的理由,我們從駱萬發的故事,也要來關心的是基隆漁港邊,其他失業老人的問題。 住在基隆八斗子附近的駱萬發快70歲了,沒想到自己這把年紀,發展出新的事業,房子裡擺的,是他的模型船,從13歲作學徒開始,他的漁船木工技術,一直沒有忘記過。模型船工作室駱萬發:「我們學過的功夫,要動腦筋啊,對不對,像讀書讀過,想到就知道了,意思一樣嘛。」 說像讀書一樣,其實駱萬發沒讀過多少書,小學沒畢業,大字不認識幾個,看不懂設計圖,光憑記憶和觀察,打造一艘艘漁船,當時的原理,跟現在做小船是一樣的。 他說這些模型船,和真正大船的弧度一樣,駱萬發做的小船,都是按照當年實際漁船,等比例縮小,即使像這種捕旗魚的鏢船,現在港邊找不到了,卻始終留在他的記憶裡。 模型船工作室駱萬發:「最紅的這種船,我以前學功夫正流行時,要做這種船當煮飯的,以前都有煮飯的,必須抓雞給船長吃,才有得坐喔,有這種船就是有錢人啦。」
    2006/10/08 22:24
  • 【發現台灣味】老字號金山鴨肉店 繁榮地方經濟文化

    金山鴨肉老闆李聰明:「你們是帶走還是這邊吃?如果是這裡吃的話,裡面有人在切比較快,帶走就排這裡。」 金山萬里街漳聖王廟前面,這家鴨肉店天天上演這樣客人大排長龍的景象。鴨肉就是吸引客人上門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一道招牌菜「水煮鴨肉」,而秘訣在於,這鴨肉要「老的恰到好處」。
    2006/09/24 21:27
  • 【一步一腳印】為牠們找一個家 永不放棄的守護天使

    國中英文老師倪娟娟,假日早上也是6點半到校,要來餵本來是流浪犬的,校犬小黑吃早餐,這1個月來,多了一張嘴,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倪娟娟:「有一天一大早我來餵小黑的時候,就看到牠在校園裡面,我本來以為是牠的主人,帶牠來運動,然後就會帶牠回家,後來怎麼搞的,看到已經沒有人了,牠還在校園裡面晃,牠在前面那邊晃啊,差點被汽車撞到。」 演過苦兒流浪,小甜還是甜蜜蜜,這天早上一直人來瘋地鬧,不乖乖吃早餐,就來辦另一件事吧。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倪娟娟:「現在呢就是要幫牠打扮打扮,然後把牠的故事跟照片,PO到國外的網站去,幫牠找國外的認養人。」
    2006/09/24 21:25
  • 【一步一腳印】心靈捕手 新時代狗醫師

    週休假日的早上,除了排排坐看電視,今天有令人期待的事。物理治療師陳美華:「阿伯,你等一下要…,你喜不喜歡狗,狗怎麼樣,狗來跟你玩,好不好?」陳阿公:「狗?」陳美華:「要不要看?」陳阿公:「看那個做甚麼…?」 一邊說「做甚麼」,臉上其實泛起笑容,房間裡劉爺爺更笑得開心。物理治療師陳美華:「今天有狗醫生,等一下跟我下去,好不好?今天有狗狗要來陪你玩耶。」劉爺爺:「好好好,可以,可是甚麼時候?現在去嗎?」陳美華:「現在去也可以,你要跟我們一道走嗎?好,等一下喔,鞋子,先穿鞋子。」
    2006/09/24 21:22
  • 【一步一腳印】台灣認養地圖 為愛護動物打拼

    蘇聖傑提著貓籠,在巷子裡梭巡,乍看頗有肅殺之氣。貓咪可不像狗那般,簡單可以召喚,喵哥以及另外2個夥伴,卻在遲疑一下之後,把尾巴豎得旗竿一般,開開心心跟著蘇聖傑跑,這代表大家都是老朋友了,不過,籠子就在旁邊呢? 這麼順利,其實是特殊情況。台灣認養地圖負責人蘇聖傑:「對,牠們因為我們餵牠餵一陣子了。」
    2006/09/24 21:20
  • 【發現台灣味】三代幸福滋味 沙鹿肉圓仔

    老闆小兒子陳振親:「我們純粹用糯米,吃起來黏黏的感覺,咬下去有黏在牙齒上的感覺,黏的口感。」 到台中沙鹿沒有吃到肉圓仔等於白來,在地人講的就是這一家,從民國32年就賣到現在老店。早上7點鐘開始營業,這幾雙煮湯圓的手,沒有時間停下來,應付媒體採訪。老闆:「現在不是假日,假日的話,我們根本不能跟你說話,客人是排隊在等。」
    2006/09/03 21:31
  • 【一步一腳印】雕梁畫棟 堅持古法傳統彩繪畫家

    捻香祈福,拜佛許願,香客信徒踏進寺廟,朝著眼前的神像膜拜,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其實寺廟裡處處是藝術,也許在樑上,也許就在牆上,栩栩如生的彩繪圖樣,全都出自於老畫師,對傳統藝術的堅持。 72歲的陳壽彝老師傅,畫了快60年,全台上百間寺廟,都有他的彩繪作品,也是目前碩果僅存的國寶級,傳統彩繪畫家,但近年來,年歲已高,不方便再爬上爬下,幾乎已經淡出寺廟彩繪界。 這一回應嘉義新港奉天宮之邀,老畫師親自出馬,要在這座被列為三級古蹟的奉天宮裡,留下幾幅精采的作品。陳壽彝兒子陳文欽:「我們就是畫這堵,那這堵要畫的題材,我們來討論一下,要畫什麼題材。」 承包這次奉天宮彩繪工程的洪師傅,是這次力邀老畫師,加入彩繪的關鍵人物,擁有40年的彩繪經驗,沒有同行相忌,反倒希望和老畫師多多學習。寺廟彩繪師洪平順:「最主要就是讓,廟方的作品再提升,另一項就是讓他感到,在這個同行當中,大家也會尊重他,能力比較強,算是比較前輩。」 選定了彩繪地點,題材可不能隨便,內容要符合吉祥的意涵,而且左右2邊的主題,必須對襯,更不能發生,主題重覆的情況。陳壽彝:「你有沒有畫過?」洪平順:「還沒有。」陳壽彝:「還沒哦?那這樣就好意思啦,那這樣百壽圖,百壽圖好啦。」洪平順:「百壽圖好,好啊。」 陳壽彝:「那圖有下棋,有一點一點,可以多吃100歲。」洪平順:「哦,好好好。」陳壽彝:「那要點多點一點。」 訂了題目,大夥兒又討論了快半小時,因為老畫師堅持,必須把百壽圖的典故全說完。陳壽彝:「對老師沒知音的廟和董事,我就都不理他們。」 只幫真正熱愛藝術的寺廟彩繪,這是老畫師近年來的堅持,因為他感嘆,現在國內許多寺廟,都以商業掛帥,講求速度快,價格低,完全不重視這項民間文化遺產,導致彩繪品質粗糙。 至於老畫師在彩繪時的另一個堅持,那就是觀眾都得靜止不動。陳壽彝:「沒問題了厚?」記者:「沒問題,沒問題,沒有啦,不好意思啦!打擾到你了?」陳壽彝:「你靜靜的,我畫我的,這樣就對了,你如果有什麼問題就跟我講,如果要搖動就跟我講,如果要動的話,這怕震動,這怕動,我畫啦,妳上來看呀?妳就上來呀,妳來看呀?你不要搖動就好,上來看沒關係。」 老畫師很幽默,而且身邊觀眾愈多,他畫得愈起勁,只是得先把觀賞規則講在前頭,可以開閃光燈拍照,可以喧嘩聊天,但不能「震動」,畢竟在這臨時搭建,大小還不到1坪的木板平台上,只要其中一人動作稍微大了點,就會害老畫師跟著搖晃,若手一抖可不得了。 陳壽彝:「我們畫起來發表,公開發表是眾人看,不是你自己在看,你畫得好不好,好不好的話,人家馬上看出來,對不對,人家背後會講啊。」 陳壽彝:「我畫得好不好,人家背後會講呀,我如果畫得好,人家會讚揚呀。」 這是大家要看的,哪能打馬虎眼,老畫師從一開始學彩繪,就對自我要求甚高,因為父親是府城知名彩繪畫師,他從小耳濡目染,15歲那年,開始跟著父親,到各地彩繪寺廟,一手握畫筆,一手拿界尺,從簡單的花草,畫到複雜的人像,一開始也吃了不少苦。
    2006/07/30 22:28
  • 【一步一腳印】台灣布袋戲偶現代推手 在地扎根的荷蘭人

    昔日商賈雲集的大稻埕,如今還保留許多洋樓和老商行,其中這棟洋樓在50年前,還是間茶葉行,但50年後,已經成了一座推廣台灣傳統文化的偶戲博物館。 博物館裡陳列5千多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偶,第一次來這裡的遊客,都會覺得自己好像走進小小聯合國,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眼前這個「阿多仔」,竟然就是偶戲館館長。偶戲館館長羅斌:「這是100多年前的,一個100年歷史的戲台,是福建泉州,從中國大陸福建來的四角戲台,叫作四角。」 用流利的國語介紹傳統戲台,來自荷蘭的羅斌,是個漢學博士,從事偶戲研究超過20年,1990年,第一次在荷蘭看到台灣布袋戲表演,就被台灣傳統戲偶,細膩的動作、色彩,和傳統手工雕刻戲台,以及傳統樂曲所吸引,他為如此深層而且完整的文化表現,感到驚奇,從此瘋狂迷戀上台灣布袋戲。 1993年到台灣定居,2000年,接下偶戲館館長工作,羅斌要借由這裡,和全世界分享,台灣傳統布袋戲之美。羅斌:「每個國家的人,看博物館都不一樣,比如日本人就這樣,1、2、3,他每個東西看、閱讀,慢慢,台灣人比較快樂。」 進來偶戲館的遊客,超過一半都是外國人,他覺得台灣人愛逛百貨公司,更勝於花錢走進博物館。羅斌:「要把小孩子或者任何人嚇跑,你用傳統這2個字,大家就會覺得無聊啦!看過啦!很重要啦!要保存啦!但是我不要看,所以就是這個問題,吸引人家進博物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偶戲館義工熊家慶:「平常你就知道遊客多爽,一進來就看到我們倆個,在這裡秀,秀到死,一進來就2個,然後下一個進來,好,謝謝光臨,下一次希望多介紹朋友來。」遊客:「好沒問題。」偶戲館義工:「看到我們又開始哦。」 讓遊客一進門,就先看到動起來的戲偶,羅斌希望在博物館裡,營造活潑的氛圍。羅斌:「賴醫師。」雕刻師傅賴世安:「還好這個沒有關係,這個不用什麼執照,這樣作鼻子2萬。」羅斌:「作鼻子2萬,整型。」記者:「整型,手術。」 賴師傅年紀輕輕,手藝一流,修復工作,也都由他一手包辦,至於館內另一位靈魂人物,陳錫煌師傅,更不簡單,高齡77歲,擁有完美細緻的操偶手法,父親就是國寶級大師李天祿。
    2006/07/30 22:09
  • 【一步一腳印】栩栩如生戲偶後 巧奪天工雕刻師

    布袋戲表演片段:「我就是內山作大水,給你們猜2個字,啊,猜不到,劉三呀。」 聽到熱鬧的配樂和口白聲,很難不令人停下腳步,往戲台上看,有人自備板凳,有人直接坐在電動車上,這年頭,會專程來看布袋戲的人,實在不多,其中這位觀眾,看得格外入迷,他不是來看戲的,而是專程來看戲偶。」 這個劇團擁有500多尊戲偶,超過一半都是出自於,戲偶雕刻師沈春福的雙手。隆興閣掌中劇團團長廖昭堂:「他刻偶的變化比較多,不會死板,他的造型千變萬化,因為刻很久了,比較有經驗,比較專家,他自己會創造,我劇情人物的角色,要什麼造型跟他說,他都有辦法應付。」 沈師傅為廖團長創造出「五爪金鷹」,這是廖團長最自豪,也最得意的主角。廖昭堂:「他在作,比較能作出符合劇情的角色,因為我們主演者,在講口白的人,也會看戲偶的臉,那個造型,那個味道,愈符合角色,口白在講愈講會愈起勁,如果這戲偶作不好,我們表演角色來講,若這個人就愛哭臉、愛哭臉,要演丑角,要講那些笑話,我們當然講不出來,剛好他的戲偶合我們的感覺,我們在主演的人心情好,精神味道才會出來,所以他的戲偶我很喜歡。」 原來布袋戲偶的模樣,會牽動主演人的情緒,也間接決定了,一場戲的可看性,戲想要演得精采,戲偶就得栩栩如生,而沈師傅就是賦予布袋戲偶生命的人。 今年53歲的沈師傅,從事戲偶雕刻,已經超過30年的時間,不論早晚,不分寒暑,蹲坐在家門口,靠著手中一把雕刻刀,刻過上千尊戲偶,創造出無數知名角色,黑白郎君、獨眼龍、祕雕、海殤君、金太極,還有當年讓他一舉成名的武聖關公。 每個偶頭的前身,其實都是一截木頭,但每個雕刻師的處理手法,卻大不相同,在機器勝於人力的年代,大部分的雕刻師,都用機器車胚,但沈師傅堅持,製作步驟,全程純手工,全程對外開放。 布袋戲偶雕刻師沈春福:「客人向我們指定一定要手工,機器他們看得出來,因為有時候他們會來現場,現場看你,他們會來這邊等,他說他要這個偶,所以我們就要刻給他看,現場劈。」
    2006/07/30 21:58
  • 【一步一腳印】最後星期天 南迴多良站再見

    叫賣聲:「肉粽、肉粽!」 台北車站內外,這些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聲音。 車站廣播:「還沒上車的旅客,請您趕快上車,本次列車,台北站開車以後,前方停靠站有松山、汐止、八堵、瑞芳…。」
    2006/07/16 21:42
  • 【一步一腳印】新人類鐵道迷 賦予老火車新生命

    站務員:「古庭維!」古庭維:「有!」站務員:「來,快,他們兩位說去回,可是這邊只有回程,如果真的沒有的話,就工作人員的兩位劃掉給他們用。」報到民眾:「我台北機廠的,台北機廠,對啊我台北機廠的。」站務員:「您有報名嗎?」報到民眾:「他打電話叫我來。」站務員:「台北機廠喔,等一下找會長,那個蒸汽機車我修的,所以這樣沒有跟郭先生他們坐一起,拿剛剛那取消的,不好意思 歹勢歹勢,鄭銘章,局長來了,歡迎歡迎,百忙之中來,謝謝。」
    2006/07/16 21:40
  • 【一步一腳印】何元富推動鐵道紀念品 旅行無限延伸

    菁桐故事館房東楊忠時:「對地方貢獻很大,怎麼說帶動人潮。」 平溪文史導覽楊錦聰:「本來這邊是鐵皮屋,他來的時候就把它蓋成跟火車站同樣的格局。 菁桐故事館店主女兒何依玲:「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老闆很有概念,我剛上來幫他忙的時候還不太能夠適應,就覺得說這些東西怎麼可能會有人喜歡,但是後來漸漸就發現到說這是一種傳承吧。」 何元富:「謝謝!這也要寄香港嗎?」顧客:「對!」
    2006/07/16 21:38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