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個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今天凌晨成功發射升空,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台灣目前已經養成航太相關產業鏈實力,「未來在太空科技絕對不會缺席」。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今天凌晨順利升空,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及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中午接受網路媒體科技報橘專訪,雖然因為熬夜監看升空過程,神情略顯疲憊,但仍笑容滿面,看起來心情很好。
陳良基在專訪中談到,福衛五號有幾項重要的技術突破,對台灣航太硬體或衛星技術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其中包括成功開發CMOS光感測元件。
CMOS因為尺寸較大,設計難度也增高,且因為福五必須在720公里高的太空中觀測地表,在雜訊比上的調控跟對校,幾乎花費近一年時間,調動幾位相關工程師,在暗房裡進行調校作業,陳良基回憶,他當初幾乎每個月都要跑一趟,親自去確認狀況。
陳良基也提到衛星內部使用的電腦,他說:「一部衛星電腦造價上億,但它其實跟PC非常類似,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看到,當我們的產業技術可以從地面飛到太空的時候,價值完全不一樣。」
陳良基說,國內相關廠商透過這次合作,也算是一種練兵,包括太空中心本身的整測能力在內,福衛五號帶動台灣相關產業,進一步擁有許多航太相關尖端能力,台灣「未來在太空科技絕對不會缺席」。
他提到,從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成功可以看出,太空相關產業是國際強權競爭的項目,科技部目前也在與專家研議規畫第三期太空計畫的方向,預計在明年第二季,福衛七號發射前後提出計畫。
余憲政說明,太空產業的特色就是投資金額大、期程較長,初步可以嘗試從元件端的供應著手,可能有機會進入國際的太空產品市場。
但在能力提升後,是不是能走下去,年輕人才的投入是一大重點。陳良基說,只要太空科技能有所突破,應用其實是可以馬上創造出來的,科技部一直都在鼓勵更多年輕人才投入太空產業,包括邀請學生到太空中心參觀等,只要是對科學、對工程,甚至是對數學計算或理論有興趣的人,都是推動太空產業所需的人才。 (中央社)
◤2024年末運勢解析◢